中国中产:在路上……
2015-11-22刘善伟
文/本刊记者 刘善伟
中国中产:在路上……
文/本刊记者刘善伟
一个国家中产阶层壮大,是经济发达和现代化的结果。
工作闲暇,凡颍经常逛旅游网站,在上面寻找去世界各地的便宜机票,安排自己假期的旅游行程。作为大学老师的她,在北京有套房子,车子没能摇到号,一直轮候着。房贷的压力很轻,所以几乎每个假期来临前,她都会筹划旅游行程。旅行的日子里,她会遇到各种肤色的人,他们多是国外的中产阶层。凡颍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觉得自己和他们财力差不多,于是她意识到,自己也是个过小资日子的中产。
此前,欧睿信息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个报告称,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将达到7亿。消息一出,众网友惊呼“被中产了”,感觉被忽悠了。房价高企买不起,购车摇号三年也难得摇中,每天要么挤地铁要么挤公交,居然要被升为中产。显然,逻辑出了问题。
什么人是中产阶层?《福布斯》杂志曾经将中国中产阶层的人均年收入定义为1万美元到6万美元之间。但这个数字显然是不科学的。对于有房者,这个收入标准或许合理。但对无房的年轻人,年收入十万元人民币在中国大都市攒首付都成问题。
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会被认为是“富裕人群”,他们有能力购房、买车,可以给孩子正常的教育,生病不会为药费发愁,可以有闲钱享受生活。或许,这样的看法具有普适性。中国的中产阶层,也应该摆脱了基本生存压力,有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受教育水平高,有一定比例的金融资产,除衣食住行之外,有充裕的资金来休闲和出国旅行。
壮大中产:经济转型的前提
各国都重视中产阶层,为什么?因为一个国家中产阶层壮大,是经济发达和现代化的结果。
中产对经济有多重要?汽车和住房都是中产的必备。没有足够的中产,就没有汽车产业和房地产行业繁荣的前提;没有足够的中产,教育、医疗、休闲旅游、手机电脑、电信网络等产业都会市场乏力。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达是一个国家经济成熟的标志。可是服务性消费的主要顾客群体,又恰恰是中产阶层。没有足够的中产阶层,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没有足够的中产阶层支撑市场需求,企业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对产品升级换代,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此前一些企业更愿意把优质产品用于出口而把残次品拿来内销。只有一个国家有足够的中产阶层,企业才会有动力升级产品,产业结构才能顺利升级。
工业化成功与失败,可以从一个国家最终有没有让人民实现中产来检验,成功的工业化,可以让工人群体的大部分实现中产梦想。失败的工业化,产业工人未富先老;成功的工业化,社会进入良性循环。壮大的中产阶层不断提升生活品质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失败的工业化,市场购买日益乏力,民众穷困,企业倒闭。
中国中产:被高房价击败
瑞士信贷银行发布的《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称,目前全世界有10亿人属于中产阶级。
这个群体的全部净资产为31万亿美元,掌握着相当大的经济力量。这份报告称,印度只占世界中产阶级人数的3%,该比例在过去10年中几乎没有变化。中国的中产人数在全世界所占的比例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一倍,目前达到1/3,按照这个比例,这份报告认为中国的中产阶层大约有3亿人左右。
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处在0.47以上水平,贫富收入差距仍较大,中产阶层还没有成为国人中的大多数。
中产阶层在社会占大多数,基本在工业化后期才能实现。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在这个阶段,资本的收入占比一般比工人占比大。老板、投资者们更有条件获得暴利,工人的工资则相对低廉,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符合这个特点。这就使得多数工人,只能凭血汗钱获得糊口的收入,而不能优雅地生活。
一套房子可以消灭一个中产,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在大都市,一些年收入十几万元的青年人,因为高房价,买不起房子,成为“无产者”。即便积攒了些财产,勉强凑够了首付,又成了房奴。房地产消灭了众多城市青年人的中产梦,以至于参加《我是演说家》的陈秋实在谈及中国男人是否配得上中国女人这一论题时,一句“外国男人优雅,你让他给你在中国买套房后看他还能优雅不?”的诘问,引爆全场会心的笑声。
扩大中产:国家在行动
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让老人有所养,让青年更有条件实现自己的梦想。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落实,将扩大中产阶层在国民中的比例。
扩大中产,改革在释放红利,在释放对创业者的束缚。万众创业时代,审批少了。青年人可以零成本注册企业,去政府办事不用看别人脸色,可以给公务员的服务评分。青年人有更好的行政环境,依靠自己的学识实现梦想的阻碍在减少。
扩大中产,得靠教育的力量。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将达到715万,而200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才只有114万。青年人的受教育水平高了,他们的谋生能力在增强。2015年春季学期起,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由生均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经济困难家庭孩子可以依靠国家补助完成学业,成为有知识的新一代。国家更明确要提高农村孩子在大学招生中的比例,让勤奋的农村孩子看得到依靠自己的才华过上衣食无忧日子的希望。
扩大中产,产业工人就得成为不可替代的力量。企业年后招工难成为新闻,说明企业不重视员工,认为工人的工作是随便招来个人就可以做的,不需要持久培养和挽留。蓝领工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跟进。国家在坚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原则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蓝领工人将成为有技能的一代,他们将不再可有可无,他们在工厂的地位将越来越不可替代,企业因为他们可以生产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他们将获得更优厚的待遇,晋身中产阶层。
扩大中产,国家在调节劳动者的收入。农民种地不用交钱了,还可以得到惠农补助,青年农民开始琢磨盖乡村别墅了,还用手机自拍,把照片上传网络。农民有了新农合,生病也敢去医院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的标准在逐步提高,让低收入者少缴税,扶持更多的低收入者成为中产是税收政策调整的方向。
扩大中产,得用真金白银来扶持。美国的青年人自2008年以来一直享受着零基准利率的贷款政策,有知识看得清自己前途的青年人敢于辍学去创业,身无分文可以和市场上流动的热钱叫板要求自己的绝对控股权,因为他们有国家低利率金融政策扶持。德国的青年创业不愁没钱,真的英雄不怕出身太单薄,因为国家有青年创业计划,创业项目经过考核后可以获得融资而且约定不干涉企业管理。中国不断出台鼓励青年人创业的金融政策,为青年人创业提供低息贷款,大学生创业,企业可以在一年内免税。青年人更有条件实现中产的梦想。
扩大中产,需要给民众创造金融资产盈利的可能,平衡金融市场的供求,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和实体经济匹配、相应的金融市场。2013年下半年来,中国股市进入持续上涨阶段。沪港通已通,深港通在望,中国股市已经向更多的海外人民币持有者开放。中国的银行业也开始走向世界。亚投行引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老牌西方国家申请成为创始成员国。中国的金融业有望进入持久繁荣阶段。美国在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后曾缔造持续百年总体上涨的股票市场,中国同样有机会做到。
扩大中产,需要把房子回归居住功能。一套房子不该消灭一个中产,一套房子应该成为一个家庭的必备。2013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2014年新开工保障房740万套,基本建成511万套。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廉租房、经济房、限价房、自住房满足着年轻人的需要。
户籍改革在推进,居住证取代暂住证,也有望取代户口本,有条件的青年人有望实现更自由地在国家广袤的土地上迁徙、安居、创业,在更适合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生活、安居乐业,实现梦想,成为中产。
中国中产,在路上……
链接:各国如何扩大中产
亚洲开发银行曾经发布过一个报告,这份报告认为每日消费2美元~20美元的人就算中产,这个标准相对低一些。按照这个标准,该报告预计到2030年,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人数将占本国人口一半以上。届时,亚洲年消费总额将增至32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消费总额的43%。无疑,这将成为亚洲崛起的一个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人口总数都在60%以上,在美国、瑞典等少数国家甚至高达80%。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美国:对中产减税
北京时间1月21日上午,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他表示,计划向富人增税。奥巴马认为美国经济能走出低谷,重要的原因是几年来不断保护中产阶层的利益。他强调未来会继续推行“中产阶级经济学”政策,要通过对1%的富人增加税收,来扩大中产阶级家庭的福利。奥巴马提出过美国中产阶级的永久性减税计划。按照这项计划,占美国人口98%、年收入少于25万美元的家庭将获得政府永久性的减税支持。国家税收的80%将由年收入逾100万美元的家庭负担。
奥巴马为“中产阶级经济学”提出三项政策目标:一是在育儿、学院、医保、住宅和退休等范围向工作家庭施援,甚至向这阶层减税;二是将社区学院学费全免,以促进培育民众提升技能,争取更高薪酬;三是构成全新经济模式,以创造大量高薪职位安置技能提升的就业人口。
英国:低价销售公屋培育中产
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久已享受中产阶级带给国家的红利。目前,中产阶层是英国市场上的消费主体,也是英国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根本。
英国大力培育中产阶层的一个关键人物是保守党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她1979年上台之后,进行住房改革,明确凡是租住公屋满三年的英国公民,都可以33%的折扣将房子买下来;租住期达20年的,可以半价购买。据统计,在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总共有150万幢公屋成为私产,解决了广大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稳定了社会,众多家庭因此而加入了中产阶层的行列。
瑞典:社会福利壮大中产
瑞典是一个社会均等化已经到了极致的富有之国。但100多年前,瑞典还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20世纪初,随着向工业化国家迅速迈进的步伐,瑞典开始变得富裕起来,但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矛盾加剧。在此背景下,社会民主党第二代领导人佩尔·阿尔宾·汉松对国家分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经由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壮大中产阶层。
1945年至1951年和1960年代。瑞典出台了众多福利国家的重大改革方案,包括失业保险、全民养老金、全民疾病保险、儿童补贴、住房补贴、劳动保护、九年义务教育等。这两个时期也是瑞典经济发展得最快的阶段。
瑞典的福利,被誉为涵盖“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各个阶段。人们无需再为生老病死的费用愁苦,无需为上学、看病、养老存钱,收入较差的家庭,也都能买得起轿车和房产,去国外旅游度假,过着中产阶层的生活。政府的扶持中产策略,经过了经济危机的考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期间,瑞典经济依然良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福利制度教育出的优秀中产阶层可以生产出不可替代的高科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