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冒出条创业大街
2015-11-22尹小隐
文/尹小隐
中关村冒出条创业大街
文/尹小隐
横亘在梦想家和创业家之间的鸿沟,逼着创业者长出翅膀来。
漩涡鸣人追求成为下一代火影忍者,路飞梦想成为海贼王。每一个已经在创业之路上出发的菜鸟,都希望有一天能拥有BAT那样的财富、荣耀和影响力,加入中国互联网“第一方阵”。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将铩羽而归,但这不会吓阻创业者的队伍不断扩张。
因为风已经转向,适合梦想启航。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将产生的化合反应,可能催生出的那个新世界,都足以让许多年轻人热血沸腾,浮想联翩。
就在这样热烈得有点令人不安的氛围中,一条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在北京中关村西区,有一条往长了说也仅200米的小街。这里曾叫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曾经是图书批发商们的商业乐园,是大学生们的精神食堂。扮演这角色的那座叫昊海楼的钟楼,也曾是地标级的建筑物。世事变迁,随着实体书店走向衰微,它灰色的身影逐渐隐没在周围那一大片玻璃幕墙之中,沦落为中关村西区的一个角落。
这时,一家叫做“车库咖啡”的小店出现了。“每天喝杯咖啡,就能在这里办公”的模式让它不仅吸引了一些互联网创业团队入驻,更变成了一个广受关注的新事物。马佳佳、魔漫相机的创业都是在这里起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这种模式的可扩展性和可复制性,并开始去做些实际的工作。
就这样,到了2014年的那个干燥夏天,这条街道终于完成了一次系统升级,摇身变成了“创业大街”,成了北京市建构新型互联网创业生态的一个试点。
开街不过半年,街上的几家创业咖啡馆,已经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希望通过互联网创业改变命运的年轻人;众多创业服务机构正排队等待进驻街边的办公室,甚至到了一室难求、需要走后门的地步;各层面的政府官员如过江之卿般前来考察、调研,密度和级别都不断上升,其中包括科技部部长万钢、国务委员王勇等。在传闻中,更高级别的官员也将会来访。创业大街,由此迅速成长为一个现象,一种模式,一个符号。
如今,这里因为聚集大量创业团队、投资者和创业服务机构,已是观察中国互联网创业热潮的最好窗口,一个代表中国互联网创业的人文地理符号。抑或可以说,当我们谈论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创业热时,几乎就是在谈论这条小街上正在发生的一切。
在它东边几百米,就是曾经盛产传奇、见证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中关村大街。如今,创业大街大有接棒之势。
在这里被谈论最多的,是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梦想,以及如何让这些梦想落到地上。后者和前者相比,显然更难,也更容易被高涨的激情遮掩。
没错,这儿是个追梦空间,同时也是个名利场。各方势力的涌入,让这里成为一锅热汤。而随着来自各界的目光聚焦不断加码层叠,这锅汤正逐渐接近100℃。这无疑在不断加热这里的空气,甚至让创业者笑称自己已经变成了动物园里供人观赏的动物。
政府为它配置了各种优惠政策,以此吸引一切有利于创业的资源要素在此聚集,推动创业核聚变不断发生,从而将这里打造成中国科技创业的样板间。
但种种现实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在一些创业圈人士看来,创业大街上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创业者们盲目的热情,甚至是投机的心态。这都会让他们失去理性,陷入对梦想的迷信里去了,甚至是赌博的心理,从而将自身置于风险极高的境地。“起风了,所以猪也想飞飞看了。”一位投资人说。
的确,创业环境似乎突然一下子变得太好了。无论是谁,只要还有青春为资本,都想试试看。
实际上,不管到哪里,创业成功都不是个大概率事件。即使与十年前相比,中国创业环境已得到很大改善,但与美国相比,仍然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即使在这条软环境堪称最优越的创业大街,创业成功率也必然会被蜂拥而至的梦想家们稀释。
这是希望之街,也是失望之街。虽然创业大街上投资者云集,数百万美元的潜在投资往往就在离你1米远的地方坐着,但机会从来只青睐有准备的人。90%以上的创意和项目从头到尾得不到一分钱投资。这残酷的现实,是一条横亘在梦想家和创业家之间的鸿沟,逼着创业者长出翅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