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Of Studies”的两个译本赏析
2015-11-22李光莉
■李光莉
培根的散文“Of Studies”现存译本至少有十多个。本文以王佐良与水天同的两个译本为例,从语义、句式和语体等语言学因素对译本做了赏析与批评,接着从非语言学因素对译者的影响做了分析。从而指出翻译批评者在欣赏翻译译本之时,在考虑语义、词汇和文体等语言学因素的同时还应考虑译者的个性特点和时代背景等非语言学因素。
《论读书》是培根散文集中最有名的一篇,此文的译本有十多个。评论者们在鉴赏这些译文时,往往只考虑到了译本的一些语言学方面的因素,如用词、句式和语体等,而忽略了各个译者背后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本文试图从语义、句式和语体等语言学因素对王佐良和水同天两个译本进行赏析。并对两个译者的历史背景等非语言学因素进行分析,说明非语言学因素对译者的翻译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1 .培根《论读书》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因其《论说文集》而出名。培根的文章文笔精练、寓意深刻、见解精辟、警句迭出。培根的文章以其能够写出富含人生哲理和智慧的名言警句,形成了其独一无二的风格,使得文章经久不衰。《论读书》写于1579 年。本文带有很强的警示语气,旨在阐述学习的用途和读书治学的目的方法。
2 .两个译本在语言学方面的比较
赖斯认为翻译批评者要考察译本语言学因素的各个方面,如语义是否对等,语法是否正确,语体是否一致等等。现对王佐良和水天同两个译本的语义、句式、语体等语言学因素比较分析。
2.1 语义比较
语义的传达是译文的关键,其他因素译得再好,译文对原文不忠实也称不上好的译文。为了更好的探讨译文在语义、句式、语体等方面是否有偏颇之处或哪个译本的处理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笔者将两译本与原作的某些句子做了一些简要的对照。
例1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for;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uss;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王佐良译: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水天同译: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而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讨论,要以权衡轻重、审查事理为目的。
此句中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for”水天同译为“为了信仰而盲从”,王佐良译为“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从第一个分句可以看出读书不能诘难作者,但也不能全信作者所言,由此可见王的译文与上句联系更紧密,意义传达得更确切。
例2 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mathematics subti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Abeunt studia in mores.
王佐良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成,皆成性格。
水天同译: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
这段是此文的文眼,充满箴言警句,有高度的概括性。两者整体来看都译的很出色,但细看个别词语,两者又各有千秋。水译的“史鉴”和“诗歌”两个词比王的“读史”和“读诗”更贴近原文。王的译文“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实属妙译。此处水译成“学问变化气质”有所偏颇。
2.2 句式比较
在《论学习》中培根不但选词精美,在句式方面也追求简洁明快,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英语中的Parallelism 是一种气势很强的修辞手法。因此,译者在忠实传达正确的语义的同时也应最大限度地追求句式上的形式对等。
例3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王佐良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水天同译: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
本句是本文开宗明义之句,作者写得凝练简洁。王译用了三个”足以”恰到好处地译出了排比词,既符合原文又符合汉语习惯,生动有力,传达出原句神韵。水译将“serve”由动词转化成名词,译做”读书为学底用途”,没有译出排比修辞,没有格言警句的气势,显得平淡。
2.3 语体比较
对于《论读书》的文本两位译者采取了不同的手法。王译用了文白相间体,译文字数612 个。口语化词几乎没用,运用了众多的四字格词语和成语,充分利用了古汉语精简概括的特点。译本句数17 句,标点84 个,光逗号就有66 个。可见,作者在反复咀嚼原文,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打破了原文的格式,合理组织意群,并利用逗号与分号将一句中的意群切割,以标点及连接词自然过度,省略了许多不必要的篇幅。而水的译文主要以现代白话文为主,他的译文字数和句数以及标点符号都跟王的译文大相径庭。通过两个译文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个译本中王译偏向书面问题,水译偏向口语化。
3 .非语言学因素
考察一篇译文的好坏,不仅要考察译文在语义、句式、语体等语言学因素与原文的对等,还要把一些非语言学因素(如时代、地域、译者个性与风格等)对译文语义与语体等方面的影响考虑进去。
水译主要以现代文为主,其译文成稿于1939 年的战争年代。因此,他的译文由于受时代的影响,又有时代间隔,今天我们读起来有点显得古旧,但是总体而言,译本不过精炼、太口语化。而王译文,整篇风格与原文和谐一致,全文既有形象之美,又有音韵和节奏之美。此译文与译者的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渊博的学识有着很大的关联。
4 .结语
本文从各个角度分析比较了两篇译文,从而可以看出王先生的译文简约明快,富有文采,不仅忠实的再现了原文的内容,而且还恰到好处的展现了原文的各种风格与美学价值。水译虽在风格上没有很好地再现原文简约、如警句的风格,但整体而言也是一篇不错的译文。因此,翻译批评者在评论译文时,不仅要考虑措辞,句式等语言学因素,也应顾及时代背景,译者个性等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