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间食粮》到《新食粮》看纪德思想的变化与矛盾
2015-11-22■鄢焕
■鄢 焕
从《人间食粮》到《新食粮》看纪德思想的变化与矛盾
■鄢 焕
1897年发表的《人间食粮》可以视为纪德反叛社会、重新拥抱生活的精神独白,也是他第一次同过去生活决裂的宣言书。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被奉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三十年代发表的《新食粮》作为其姊妹篇既与其一脉相承,又明显地展现了纪德的思想发展变化历程。无论对比两部作品还是各作品内部,无论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其表现形式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在无数对立性因素中存在平衡,在变化发展中存在静止统一,矛盾与变化既存在于纪德探求人性的真实与困境,亦是其作品魅力及价值所在。
一、矛盾性与复杂性
在《人间食粮》的扉页上,纪德引用了《可兰经》中的一句箴言:“这就是我们在人间所吃的食粮。”很明显这是相对于《圣经》中的“天粮”或“神粮”而言的。因此,“人间食粮”象征人类在人间谋求幸福快乐的食粮。在纪德的眼中,幸福快乐已无需依靠上帝与外界获取了,它回归自我与个体。在当时,尼采站在世界之巅呼告“上帝已死“,人类由此陷入迷茫与混乱之中,纪德正是于此刻对“上帝死后,人类何去何从”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上帝存在时,灵与肉分离,灵作为完美而高尚的寄托象征而存在,禁欲主义风行;上帝死后,灵与肉合一,人类成为自己的上帝,须重新认识自我、接纳与满足自身的欲望与需求。纪德努力追寻真实,以剖析自我快乐为最高原则,对个人主义的狂热追求必然会导致对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反叛,因为伦理逻辑是对人性的一种约束,而家庭与社会正是伦理道德规则的化身,这种反叛即是一种对立,这构成了纪德思想的第一层矛盾。同时,纪德对于真实的追求是不顾一切的,他探寻人性的真实,他的作品充满自我剖白,然而人性却是神性与魔性并存的。其矛盾与复杂程度至深至广,因此探寻人性的作品必定也充满了矛盾与复杂,深不可测。“我是个充满对话的人;我内心的一切都在争论,相互辩驳”“复杂性,我根本不去追寻,它就在我的内心。”纪德的这番自白直接道出了其作品矛盾性的根源——人性本身的矛盾,这是纪德思想的第二层矛盾。他宣扬欲望的满足,但这种欲望并非纸醉金迷的欲望,而欲望的满足也并不以占有为实现形式与目的。他倡导我们重新用身体去感知,来寻回人生的快乐,寻回对这个世界的“饥饿感”,这种“饥饿感”产生之时即是欲望满足之时。除此之外,纪德还提出了从生与死的对立中寻找到支点:“死亡只不过是让其他生命得以诞生,使万物不断更新,使任何生命形式对‘此生'的据有都不超过它自我表现所需的时间。”在这种生死观下,纪德眼中的瞬间便成了永恒,因而他告诫读者“永远不要试图去未来中寻求过去,要抓住每一瞬间互不相同的新东西。”
跳出作品本身,我们便能更清晰的看到纪德作品中另外两个层次的矛盾性了。其一是体现在其内容与形式上,并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观念与反观念的矛盾;纪德在书中宣扬一种“反观念“的思想,认为观念、逻辑和道德会束缚住人的思想,使人渐渐丧失真实的自我,所以他鼓励青年应该在自己心里烧掉所有的书籍,他还特意强调“我希望写出这样一本书:你觉得里边是没有任何思想,没有任何个人激情;你从中所看到的似乎仅仅是你自己的热情与投射”,这显然是很难做到的,它的荒谬性在于纪德以书、观念这些形式为载体去传达反书籍、反观念的内容。他显然也看出了这种荒诞与矛盾,所以他一再于书的引言及结语中劝告“扔掉这本书吧!”,可即便如此,这也不过是另一种观念罢了。但其作品的矛盾与复杂正寓于这种荒诞性中,而他的独一无二与伟大也在于他能清醒地意识到这种荒诞。其二,激烈的反叛思想与诗意优美的表达形式;纪德在《人间食粮》中呼吁青年走出家庭,挣脱宗教伦理与道德的枷锁,寻求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真实与自由,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相当离经叛道的,而他对欲望的歌颂更被当时许多人所不耻。然而在书中,纪德为他惊世骇俗的观念炮弹裹上了一层唯美诗意的糖衣。书中,无论是意象、意境、语言都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散乱的意象按不同的形式聚集,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形成一股更强烈的感情,产生诗的意境。”作品中大量的用了诗传统的复叠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韵律感,音乐美。这给予作品一种内在张力,使之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张力即是内容之刚——若投枪匕首,与形式之柔——若行云流水所带来的。
作品第二个方面的矛盾性体现在作品题材的复杂性上。无论是《人间食粮》还是《新食粮》,我们都无法将它们的题材准确归类。它既像哲学小说——作者在书中一分为二,让梅纳克和纳塔奈尔彼此对话并贯穿始终;它又似散文,文中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概念,语言、内容、结构都是松散的;同时你也可以将其视为一本诗与颂曲的集子,书中有大量的组诗、颂曲,并且作者使用的语言也极富诗意,整个作品如同一首宏大的颂诗。纪德将众多文学形式杂糅起来,且彼此完美交融、不分界限。这些文学形式本来互相矛盾,但又在作者笔下归于统一,而作者在形式上不受规则及传统概念的束缚,正是对其自由思想最好的诠释。
二、思想的变化历程
纪德在序中说:“现在倘若检讨自己的一生,我发现其主要特点远非前后不一,相反正是始终如一。这深深扎根于心灵和思想中的始终如一,我觉得非常难得。”然而,我们也可以在书中看到纪德对于停滞稳定与一致性的厌恶:“这是本超越、求解脱之书,人们却把我深锁其中”。这两种观点看似有些矛盾,实则不然。于纪德而言,一致性是宏观的,变化则属微观,他一直坚持对自由、幸福、快乐的追寻,这是不变的,变化的仅仅是追寻的方式与角度,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就能理解纪德了。这是寻求变化与打破陈规的书,作者当然会在另一时间与空间超越它,因此,即便是作为《人间食粮》的姊妹篇,《新食粮》也不与其相似,它成为了纪德思想变化的一个见证。
在分析纪德思想的变化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体现在二者的区别上,也体现在《新食粮》内部的变化与差异上。“《新食粮》是一部写于不同时期,由七十三个独立的片段镶接而成的作品。它展现了纪德在特殊时期特殊经历的反映。《新食粮》试图给一些迫切的问题找出答案,要从自我经历和智慧中总结出一套快乐的哲学。”由此可见,《新食粮》内部的变化是必然的,写作时间横跨十九年,无论是所处环境还是经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必然会带来认识上的差异与变化。
在《新食粮》中,纪德试图以更宽广的视角与方式去寻求与创造幸福。他的目光不再停留于满足自己个人的欲求与快乐,开始强调奉献,关注他人。这种转变使纪德由《人间食粮》中的个人主义转向了“介入”时期的人道主义,这要求他不再将幸福作为一种原始欲望与需求,这要求他不再将幸福作为一种原始欲望与需求去满足,而成为一种“道义上的责任”。同时,对于宗教,对于上帝,他也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这些对他来说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一堆模糊不清的概念、情感,而是成为了“我”的一个投影。这种观念的转变,也直接影响了他由个人主义向人道主义的转变。“《新粮》刚步入生活时的激越对立,已经逐步转向睿智、和谐,肯定超过否定,建设超越破坏,更重要的是个人主义的纪德终于发现了基督徒的利他主义也是人的原始本能之一。”与其说纪德由个人主义转向了人道主义,毋宁说他转向了利他主义。但是,纪德也并非与过去的自己背道而驰,而是走得更远更彻底了。他在这个时期开始信仰共产主义,他赋予了个人与幸福更多的含义与责任,快乐不再是唯一的意义与追求,只有具有进步意义的快乐才具有价值。他认为共产主义是所有人幸福的保证,只要我们“相信人类进步的可能性”。即便如此,对于纪德来说也不存在真正的“信仰”。他是拒绝一切教条的,因此后面对苏联充满赞赏期望的他参观完苏联后写了那篇著名的《访苏归来》,表明他抛弃共产主义,他忠于自己,当下的自己。
萨特评价说:“纪德是一个不能代替的典范,因为他与别人不同,他选择了变成他的真实。”对真实的执念甚至让他不肯了解自己、寻求自己,以防给自己带来局限,他说“人一旦发现自己是什么样子之后,就会处心积虑地保持自己像自己。不然就是宁愿不断地抱着期待,促进永恒的、难以捉摸的变化。”这种对真实极限地、绝对地追求,使他的作品处于永恒的变化与矛盾中,而他的体验与决心都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对真理的追寻以及对真实的执念,在这个层面上,纪德才于矛盾与变化中归于一致,才真正变成了他自己的真实。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