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中李宝莉的悲剧命运解读
2015-11-22张新凤
■张新凤
《万箭穿心》中李宝莉的悲剧命运解读
■张新凤
李宝莉遭遇家庭变故之后做了汉正街 “女扁担”,挑起家庭重担,最后被亲生儿子遗弃,通过对她悲剧式人生的解读,剖析社底层市民生活的种种无奈、艰辛与抗争的真相,结合人物的心理、情感探析主人公李宝莉的女性悲剧命运。
《万箭穿心》是方方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李宝莉遭遇丈夫出轨、自杀,依靠挑扁担独自撑起家庭,最后被儿子遗弃的悲剧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鲜明的武汉小市民李宝莉的女性形象。她既有小市民的泼辣、粗俗、蛮横,又有善良、坚忍等传统女性的美德,在多舛的命运旅途中坚守着做人的道德底线踽踽独行。作品揭示了在喧华的生活表面之下下层小人物的生存危机和困境,展现了一个小人物支离破碎的生活现实。
李宝莉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她没受过多少教育,小学毕业就帮衬家里在菜市场里卖菜,有着普通小市民的精明与算计,她是个实实在在的实利主义者。但是她又实实在在看不上和她一样的普通小市民,年轻时她是个心高气傲的姑娘,她自己没文化但是她偏偏喜欢文化人,之所以在结婚对象上她选择了马学武,也不外是因为他是个大专生,对于只有小学毕业的李宝莉来说,马学武的学问,李宝莉除了佩服还是佩服。马学武之所以选择李宝莉则看中的是她的样貌。这个婚姻一开始就是失衡的。两个人文化教育的差异使得两人很难产生共同语言,加之李宝莉一向强势泼辣和口无遮拦的性格必然导致她与马学武之间越来越大的分歧与疏离。马学武的退让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李宝莉的嚣张跋扈。正是她的这种性格导致马学武的忍无可忍,决定与之离婚。李宝莉为了把马学武留在身边,维持家庭的存续不惜举报马学武的婚外情,使得马学武既丢了厂办主任的职位又无法在人前抬起头来做人。本来对自己老婆的宽容大肚感激不尽偏又知晓了被老婆出卖的真相。对于一个本来就有点懦弱有点自命清高的小知识分子马学武来讲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的自杀李宝莉有一定的责任,但却不该被看成是罪魁祸首,而李宝莉在马学武死后倾全力挑起一家生活重担又体现了她作为一个下层草根市民那种对生活无论如何决不妥协的坚韧。一个女人在一个满是男人的行当里用一根扁担养活一家人,为儿子学费去卖血,生病时也得不到家人丝毫关爱,所有的艰辛都只为有朝一日儿子功成名就,扬眉吐气。而一切希望近在咫尺的时候,却被无情的宣告这一切与她无关了,这是多残酷的人生!她算计了自己的丈夫又被自己的儿子算计,如果说李宝莉算计马学武是无心之过,那么儿子算计母亲却是处心积虑的,这才是这篇小说中最冷酷无情最没有温度的一个人物。李宝莉在这种境遇下没有选择自杀,继续她的扁担生活,整个汉正街还是少不了她的笑声。正如万小景说“我这辈子佩服过蛮多人,但从来没有佩服过宝莉。我见她一回,就骂她一次苕货。但这回,我真是服她了。”
李宝莉的悲剧是从她的婚姻开始的,她和马学武的婚姻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她嫁马学武看中的是他的学历,是他的智商,是为了下一代的良好基因,马学武娶她是为了她的漂亮。这种一叶障目的婚姻,必然难以长久。李宝莉婚姻的悲剧似乎认证了这样一句老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李宝莉固然有她性格上的缺陷,过于强势、粗俗、没品味,而马学武也不是完人,他性格懦弱、自私,婚内出轨,是个缺乏道德责任感的人,与李宝莉相比他的性格更显狭隘。李宝莉的实利主义在她的婚姻中并没有给她带来实利,她生的儿子确实如她所说“有文化的人智商高”,可是也正是这个智商高的儿子成了李宝莉悲剧的幕后推手。无论是李宝莉还是马学武都没有真正地理解对方,缺乏情感上的相互体慰。马学武则在别的女人那里寻找慰藉。可以说他们从来都没有走入过对方的精神世界。李宝莉的大嗓门、嘻嘻哈哈在汉正街则赢得了良好的人缘,同样出身的健健和李宝莉则相得益彰,情投意合,如果她嫁的是健健,那么她这种性格之于婚姻也不再是一个问题了。在最后李宝莉被儿子逐出家门,无处安身的落迫之际,健健是作者留给李宝莉的一个希望,是李宝莉痛失亲情后的一丝温情。所以他们的婚姻悲剧不在于李宝莉是什么样的性格,不在于她是否用心经营婚姻,而是他们不能互相理解,她与马学武在精神上是错位的。马学武的退让让李宝莉觉得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所以当马学武说出要离婚的时候,李宝莉一下子乱了方寸,而当她得知丈夫与别的女人在宾馆偷情时首先想到的是 “李宝莉你不能闹!李宝莉你一闹你的家就跨了!”她不想让这个家跨掉,哪怕是名存实亡,而她要强的个性又不甘心受这种窝囊气,为了日后都能控制住马学武她打了举报电话,从而毁了马学武的前程,以为自此马学武的命就是她的了。从这个角度看,李宝莉又是个非常传统的女性,为了家庭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而最终马学武的命还是没有属于她。
健健这一人物的设定同时也暗示着在现世中女人的幸福还是离不开男人的关心爱护。虽然李宝莉靠自己的一把力气养活了一家子人,培养儿子成了才,但是她同时也失去了做为一个女人的特质,在汉正街的扁担里她已经异化为一个男人,个人幸福对她来讲是不存在的,“十几年的时间,心里早已满是窟窿”。当健健再次出现在她生命中时,这个在她年轻时不值一提的男人让她心跳加速,有了初恋的感觉,这个对她关怀备至的男人唤起了她作为女人的本性,然而在小宝要断绝关系的威胁之下,这刚刚复苏的女性意识最后只是昙花一现。生活对她而言最后只是“不管是儿孙满堂还是孤家寡人,我总得要走完它”。即便生活已经千疮百孔还是要过下去,这种对生命的坚持,与马学武的自杀形成鲜明对比。是像马学武那样为了所谓的尊严与清高结束生命还是像李宝莉那样艰辛隐忍而卑微地活着,也是这部小说留给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李宝莉代表着广大的底层社会的市井小民,他们对生活有着最现实最本真的理解,过得好一点他们会洋洋得意、沾沾自喜,过得不好、遭遇变故他们也不会灰心绝望,吃苦耐劳的本性让他们随便什么境遇都能想出生存之道,并乐在其中。除了李宝莉之外,如李母,何嫂都是这样的人物。李宝莉的性格直接继承自她的母亲,一个曾经风光过、失意过,顽强不屈地面对生活起起落落的女人。李宝莉最佩服的人就是母亲,“做什么是什么,放哪里就是块金子”,这句话既是李宝莉母亲的写照也是李宝莉的写照,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压不跨他们。而以马学武为代表的小知识分子,则显得迂腐狭隘,他们只能好,不能坏,遇到变故便觉得不知如何是好了,动辄想不开自寻短见。如马学武的父母和儿子小宝,他们以绝对的冷漠对待李宝莉呕心沥血的付出,他们把马学武的死完全归罪于李宝莉,对她无情地施以冷暴力,读起来让人悚然。可以说作者对人性、对人生的剖析是冷酷而现实的,在读这样的作品时会有一种撕裂感,就好像生活被撕成了碎片,一片一片落在眼前,那么真实,那么惨烈。但是李宝莉终究是没被任何残酷的现实打败,马学武死了没有打败她,生活的压力没有压跨她,亲人的冷漠及至被逐出家门、无安身之所也没使她失去信心,因为她始终相信“人生是自己的”。她用一种对人生、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不公正待遇,用自己豁达、坚韧的个性超越了悲剧。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