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ua,Hydro,Water”和“水”的词源对比分析及应用
2015-11-22高瑞洁
■高瑞洁
“Aqua,Hydro,Water”和“水”的词源对比分析及应用
■高瑞洁
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渊源。本研究拟通过对 “aqua”“hydro”“water”“水”进行跨语系的词源分析和对比,探讨它们在中西方文明中的演变过程,希望以此找到中西方文化中人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异同,并进一步探讨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和影响力。
一、前言
词源探索在国外最早见于柏拉图的 《对话集》。而我国汉初的《尔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刘熙的《释名》等著作也都涉及到一些词源的问题。我国语言学专家黄金贵教授曾提出汉语词源结构及其文化蕴含的探求和训释已经突破了传统训诂学的范围,成为当代文化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英语语言学家帕L.R.Palmer也说过:“语言史和文化史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互相提供证据和解释。”可见,词源学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中西词源的大量研究发现:语言中所表达出的不同民族的思维观念和文化内涵展现了它们的共同性,体现词语语义演变过程的词源结构能更好、更显著地反映中西方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被称为“希腊七贤”之一的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曾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亚里士多德对此则在《形而上学》中提到:“泰勒斯得到这个想法,也许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由此产生万物的东西即是本原)。另外,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这点看似简单的提法其实揭示了万物最初皆诞生于水中这一真理。因此,生命之源——“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也得以显现。本文借以对“aqua”“hydro”“water”“水”进行跨语系的词源分析和对比,旨在分析它们在各自文化体系中的演变过程,希望找到中西方文化中人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异同,并力图进一步探讨它们在当代生活中的使用现状。
二、“aqua”“hydro”“water”的词源探究
英语中表达“水”(water)这种液体概念的词根主要为来自拉丁文的aqua与希腊文的hydro。
(一)“aqua”词源解析
类似于中国的象形文字,英语字母的创造从一开始也是描摹某种动物或物体形状的图画,并进一步演变为符号。希腊字母一向被人赋予“西方字母之母”的称号,并被认为是拉丁字母的始祖。事实上,希腊人的字母来自于从腓尼基人的智慧。早在三千多年前,在腓尼基字母表中字母A读作aleph,书写体则形似字母v,中间加入一横,代表牛头或牛角。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希腊人将它倒过来写,变成了如今的A。对于古代腓尼基人来说,牛意味着财富,吃、穿、耕作都少不了它,如此看来,字母A的渊源与祖先的生活方式连系得非常紧密,因此,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在拉丁语中以A为开头也绝对不会是一种巧合了。
aqua来源于拉丁语,表示“水,溶液;浅绿色的”,有趣的是,aqua的发音近似地下泉水往外涌出的声音——“哦---汩汩”。因此,该词的构成原理应该是借用了其发音特质。此外,它还可以作为词根,由其构成的词语也都是和“水”有关的,如:aquarium(水族馆)、Aquarius(水瓶座)。词根“aqu、aque、aqui”则是词根aqua的变体。按照音变规律理解,aqu是基本词根,而“aqua、aque、aqui、aquo”正是在这个词根的基础上,经过音变规律和加上元音字母的引申而来的,这几个词根非常相似,基本意思一样。比如:aqueduct(高架渠,导水管)、opaque(不透明的)、Aquavitae(威士忌的拉丁语,被称为「生命之水」)。如今,aqua仍然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里,特别是在化妆品牌中对该词的使用频率很高,比如韩国Kanebo在中国推出的全新AQUA系列,法国L'OREAL的Aqua-Essence系列,日本Biore的AQUA Rich Waterway系列。此外,一些净水器的命名中也选用了“aqua”,如美国顶级净水器品牌Aquasana,德国的aquakleen净水器、台湾的aquamelon净水器等。这类产品之所以选用了“aqua”,主要是aqua更偏重于意象的感觉,让人想到“晶莹剔透的水”。
(二)“hydro”词源解析
hydro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即九头蛇怪海德拉? δρα,在英语中被称为hydra,英文词根hydro-则由其演化而来的。如今,以hydro-和hydra-为前缀衍生的新词通常是与机械类或工程类相关的事物。比如:hydro boost(水利增压)、Hydro Series H80i GT(该设备为一款超高性能一体式液冷 CPU冷却器)、hydroelectricity(s水利发电)、hydrant?(给水栓、消防龙头)、hydroplane(水上飞机)等。不过,在某些化妆品的系列中同样选用了hydra,比如法国兰蔻的HYDRA ZEN系列。 因此,由hydro(又或hydra)衍生而来的词汇使用范围要比”aqua”更加广泛,但是“aqua”这个词本身所蕴含的细腻之意也是“hydro”无法比拟的。
(三)“water”词源解析
在当今日常生活中,当提到“水”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时,人们大多数使用的还是 “water”。该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unda”,在之后的印欧语系中,“unda”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古日耳曼语和古撒克逊语(古盎格鲁撒克逊语)均为watar,古弗里斯兰语为wetir;古高地德语为wazzar;古斯堪的那维亚语为 vatn;荷兰语water;德语wasser;哥特语(日耳曼语族)wato;俄语voda;梵文为udrah;立陶宛语vanduo;古普鲁士语(公元17世纪绝迹)为wundan。从以上所列词汇可知,第一个字母经历了u=v=w的转化,第三个字母则经历了d=t=z=s之间的转化。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相关词源上的一些字母变化规律。现在,人们对“water”的使用除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外,在一些相关项目和研究机构或媒体也偏向于选用该词,如:water.org是一个针对援助第三世界贫困地区的缺水和安全用水的非营利网络机构;Water Home是由世界银行发起的一个项目,旨在通过各种渠道协助解决目前全球面临的各种水危机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Water Research则是由IWA (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国际水行业协会)出版的世界顶尖的水资源研究领域专业期刊。
从以上分析可知,aqua和hydro的起源较为久远,但仍然活跃在人们的当代生活中:如化妆品、净水器、水电行业等。而“water”则更多地出现在各种组织机构和日常生活中口语表达的各个方面,因此,后者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三、“水”的词源解析
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与汉字传递的深层精神密不可分。《说文解字》中有记载:“水,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气也。凡水之屬皆从水”,根据以上描述可知,“水”字中间的一竖表示藏在水中的微阳气息。因此,从汉语结构来看,水的“生命”内涵早已藏隐在字中。
我国古代的甲骨文在华夏文明的传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殷墟甲骨文中,水字成弯曲的流线形,看起来好似河流和两点的形象。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随后,字体中间表示崎岖岩壁形象的逐渐淡化为篆文中流动的曲线,隶书中则被简化为一竖,篆文中的四点液滴形状被连写成,泉流的象形特征由此消失。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知道水在零下5度左右的结晶就是六边形,而这也与隶书“水”的字形相得益彰。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代造字者的过人之处,他们对微观世界的洞察力由此凸显。
当然,“水”字带给中华文明的影响不限于此,根据“水”存在的不同形式和来源的不同,人们还陆续创造了相关的一些词汇,如: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的叫“江”。 由此可见,由“水”字演化而来的各种相关事物的称谓可谓是多种多样。
此外,“水”在我国古代各类文学作品中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劝学》;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 《琵琶行 (并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如今,“水”也通过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一条较长的河道中,直长的河道正如“水”中“亅”,而河道左右的弯曲度正如“水”两旁的流动曲线,整个河道宛如“水”的体现;再如,水中鱼类的游动、水生植物的长势、过山车轨道的曲折线路、滑雪场的循环往复的曲线轨迹等都生动体现了“水”这一形象。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西方文化中的 “Aqua”在被造之时考虑了象形和发音因素;“Hydro”是融入了神话因素;“Water”则体现了词源研究方面的一些字母变化规律。如今,这三个词仍然高频率地出现在当代生活中的不同领域。与它们相比,中国汉字“水”的创造和演变过程则体现了象形和认知因素,并通过“活”的方式逐渐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让人真实感受到活水一般的生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Aqua,Hydro,Water”和“水”都体现了典型的文化特质并被印上了时代的烙印,正如我国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既是作一部文化史”。因此,词源的探究究其本质也是对人类文化的进一步解读。我们可以通过追溯其发展历史来证明语言也随着人类的产生、繁衍、进化、发展而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对我们研究人类历史的演变具有深刻的意义。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