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师生的国学教育
2015-11-22曾淑珍
■曾淑珍
本文分析了幼师生国学教育的现状,从三方面着手探讨了幼师生国学教育的必要性:1.国学与幼师生的道德修养;2.国学与幼师生的文学素养;3.国学与幼师生的审美修养。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高幼师生国学修养的举措。
一、幼师生国学教育的现状
中国古代的学子,十五志于学,学什么?国学。新式学校开办以来,学校教育的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文化、艺术各科并举。学校也越来越能培养出大量各领域的专门人才。在学校教育中,国学从封建时代的一枝独秀到当今的逐渐衰微。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太重视国学教育,幼儿师范学校也是如此,除去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诗文外,国学教育几乎无从谈起。幼师生的国学教育境况堪忧。
二、幼师生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学与幼师生的道德修养
德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师学校更应重视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在此我仅论国学教育对于提高幼师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1.“孝悌”的学生守纪律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幼儿师范学校的教育者能不能用《论语》等儒家经典教学生、管学生呢?答案是肯定的。“孝悌”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历代统治者无不宣扬孝道,以“孝”治国。《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是伦常秩序之本。如果持之以恒地对幼师生进行“孝悌”思想的教育,使之能“入则孝,出则悌”,那么他们将会自觉自愿地遵守纪律。抽烟喝酒不会有,《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有孝心的人不会置自己的身体健康于不顾,而让父母为自己担忧。打架斗殴不会有,《论语?季氏》:“忿思难”,冲动是魔鬼,有孝心的孩子,遇事会考虑到暴力争斗导致的不良后果及其给父母造成的伤害,他们能忍一忍,冷静处理。顶撞教师不会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孝悌的学生在家孝双亲,在校敬师长。夜不归宿,不顾廉耻的事更不会做,《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德有伤,贻亲羞”,一心想着为父母争光,怎么会做败身辱名,让父母跟着丢脸的事呢。
总之,孝悌的学生守纪律,孝悌教育要常抓。
2.知“礼”的学生讲文明
很多幼儿师范学校开设有“文明礼仪”课,教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懂文明,知礼仪。教材的主要依据还是西方的理论。其实,谈起“礼”,中国乃是当之无愧的礼仪之邦,古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当代幼师生要有文明礼仪方面的修养,除学好专门课程外,更应追本溯源,从中华之“礼”中汲取营养。惟其如此,我们幼师生的文明礼仪才是有根的,非盲从的。“不学礼,无以立。”中华礼仪博大精深,幼儿师范学校的教育者们当采取扬弃的态度,选择其中切实可行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3.懂“和”的学生爱和谐
创建和谐校园,首先得师生间,生与生之间和谐相处,要和谐相处,前提是懂得什么是“和”。教师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学生中尖酸刻薄的、个性麻辣的、戾气十足的很难与人和谐相处,反之那些温婉恬淡、看似少了些个性的,却能与人友好相处。为什么呢,《礼记·礼器》有言:“甘受和”,即五味中甜味与其它味道都能调和。温婉恬淡的性格正如五味中的“甘”。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加之以长期诗礼教育的熏陶,身上的戾气会渐消、辣味会变淡、酸气会减退。他们是会向着温柔敦厚、温文尔雅的方向渐进的。你是谦谦君子,我能卑以自牧,校园必将成为和谐的校园。
(二)国学与幼师生的文学素养
长期以来,国学没能在学校教育中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学会了英文,却用不好母语,已经是“忘典忘祖”了。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是“重技能,轻文化”。学生自诩能唱能跳走遍天下,教师自慰学生技能过关则大功告成。教师不是技师,幼儿教师无文化尤其是文学修养是很可怕的,如此教师哪能担当启蒙大任,更莫论培养出优秀人才。因此,幼师生的文学素养亟待提高,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从国学着手,多读诗书,不忘斯文。
我常常关注学生看些什么课外书,结果发现他们最爱看的大致可分两类:一是心灵鸡汤类的各种“励志”“成功”“感恩”文章,二是当红新锐写手乏善可陈的青春小说。第一类文章有些对学生的成长会有点益处,但文学性多是欠缺的。第二类作品大多三观不正、情节奇怪、语言啰嗦。学生常读这些书,会越读越浮躁——急功近利,越读越愚钝——缺乏鉴赏力。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文学经典,学生不知欣赏,岂不太遗憾。我想还得教师多引导,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古诗文之美,一点点提高他们的鉴别力,长此以往,他们自会分得出好坏。教师可推荐给学生一些适合他们的、优秀的古诗文鉴赏书籍或视频。我个人觉得叶嘉莹先生的讲座视频和诗词鉴赏文章就非常好。她是真正的大家,又能深入浅出。
(三)国学与幼师生的审美修养
一棵树在木匠的眼中是做家具的原材料,在商人的眼中是钞票,在画家的眼中是一幅风景画,在诗人的心中则是一首诗。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前二者看到了树的实用价值,诗人和画家获得了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获得有赖于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如何培养,途径很多,就幼师生而言,学习国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的很多幼师生审美能力欠缺,这从他们的穿着打扮上可见一斑,奇装异服,浓妆艳抹,不太清楚什么才是适合自己年龄与身份的青春健康的美。我曾见一个幼儿园的小孩子用七彩画笔把嘴巴涂得像花猫,问她,原来是学老师涂口红。幼师生只有懂得什么样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是真正的美,才能在将来给幼儿以健康有益的影响与指导。 “腹有诗书气自华”,相由心生,气质源于教养,多读诗书,拥有一颗善感的心,才能感知美、表现美、传播美。
三、举措
(一)重视课堂教学,打好国学基础
幼儿师范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让学生学好语文,特别是古诗文,打好国学基础。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底子差而降低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认为学生能读通几篇古文,背诵若干首古诗词就可以了。一定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古代汉语知识,尽可能的多读、多背诵古诗文名篇,做到熟悉作者,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住文意。教师在分讲了各时期代表作品之后,有必要把分散的知识点贯通,使学生了解先秦以来国学发展的大致脉络。课堂教学得到了保障,学生掌握了国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课外对国学的自学也就有能顺利进行了。
(二)进行常规训练,做到日有所学
我曾在任课的班级做过 “每周一诗”的小实验。先学的《诗经》,选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诗篇,每日用早课前十分钟读一读,学一学。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了《桃夭》《采葛》《江有汜》《苕之华》等几十首诗,他们对《诗经》的了解加深了,学诗的兴趣增强了。
这种学习也可以结合乡土文化进行。学校在汝河边上,对面就是《国风?汝坟》中所写的汝河堤岸,立着刻有这首诗的石碑。我们先学了这首诗,我再让学生课余时间去看看这块碑,去亲身体验一下《诗经》离我们不远。学生很有兴致,三五成群的去看,细致认真的学生甚至还指出了碑上的一个错字,“伐其条枚”的 “伐”字,两章都写成了“代”。学生问怎么回事,我说这碑经了几次再重立,刻碑的石匠未必懂诗,所以错了。要让你们去刻,错不了。
我觉得这样做更重要的可能是一种诗教的浸润,一种习惯的养成。这些学生毕业后,我相信他们会愿意买一册《诗经》,静下心慢慢品读。
(三)开展多种竞赛活动
比如开展国学经典朗诵比赛、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
(四)假期实践活动
国学的学习,要知行合一,学校可安排学生在假期中做一些实践。比如在校学习了《朱子家训》《弟子规》等经典,回家亲身实践怎样做一个好子弟。并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返校后在班级中汇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