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萨克民间歌谣对阿依特斯文化的影响
2015-11-22
哈萨克民间口头文学中采用韵文创作的作品占一定的份额,小到短诗大到叙事诗都属这类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哈萨克辞令、谚语、谜语、绕口令等,也运用了诗歌的某些创作手法,它们在创作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我们把民间歌谣纳入到诗歌范畴的原因,一是民间歌谣在形式上与诗歌相近,二是民间歌谣在创作上也讲究内在韵律。以此为基点,我们可以对哈萨克民间歌谣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哈萨克民间歌谣内容极为丰富,种类繁多,因此,学者们对民间歌谣的分类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我们采取的分类标准是(暂时避开各种不同观点的束缚,把研究的方向锁定到对韵文类文献产生的时代和流传发展的阶段,按照韵文体裁的结构特点,即秩序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研究)。
哈萨克古老的习俗歌通常有两种类型,宗教习俗歌和生活习俗歌。宗教习俗歌包括原始咒语歌(阿尔包歌)、百得克歌、巴克思萨仁(巴塔)。生活习俗歌包括四畜歌、纳乌勒孜歌、婚礼仪式歌、丧葬仪式歌、加拉帕赞歌等。
1.阿尔包
阿尔包在哈萨克语中的词意为“诱骗”“诱惑”,其目的是驱邪、避邪。阿尔包歌源于哈萨克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咒语,通常有词无曲,便于吟诵,一般要带有命令的口气去唱。据说巴克思们通过阿尔包的各种咒语,可以把寄生在人、畜身上的邪恶肮脏的东西移开、排除或消灭。
从流传下来的阿尔包歌中不难看出,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人和牲畜难免被一些有毒的蛇、蝎、蜘蛛咬伤,甚至被夺取生命,那时人们把巴克思视为救命恩人去崇拜,而巴克思借人们的图腾膜拜和宗教信仰,采用神秘的咒语和魔法为百姓解脱困难,驱除灾害也做了很多工作。
2.百得克歌
百得克歌和阿尔包歌相近,也是一种驱邪治病的歌。在哈萨克语中,百得克有双重的词意:一是牲畜身上的疾病;二是脏话、猥辞、谇话。有词,可吟诵,有曲,可弹唱。最常见的辞令是“滚,滚吧!”一般是在夜晚采取男女分组对唱的形式。所以民间就有了百得克之夜的说法。百迪克歌词的含意是为人或畜驱除疾病或瘟疫,所以,歌中常代“转移吧!百得克”,“祛除吧百得克”的词句。
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百得克歌有独特的传承风格,在演变过程中,从古老的巴克瑟萨仁逐渐转化到民间习俗歌,受到了广大牧民百姓的酷爱。
3.巴克瑟萨仁
哈萨克古代先民信仰萨满教,萨满巫师特别受到了人们的敬重,他们在民间的形象已经神化了。通常人们认为萨满巫师是无所不能的人,他们能施展超凡的力量,能解决人和神之间的任何问题。哈萨克把这类萨满巫师通称巴克瑟。
巴克瑟萨仁通常是自编自唱的歌曲,歌词和曲调来源于哈萨克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其内容十分丰富。巴克瑟萨仁(序曲)舞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可真正掌握巴克瑟艺术的人不多,他们只是巫教、占卜者。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巴克瑟和巴克瑟萨仁都是萨满教的产物。
4.纳乌勒孜歌
纳乌勒孜歌是哈萨克节日盛典演唱的一种歌谣,通常叫乌勒斯歌。纳乌勒孜是指旧历新年的头一天,即“元旦”。一般在春分时节,按阳历大约每年的3月20日左右,白天和黑夜同等的那一天。从此,天气变暖,风雪灾害一并离去,牲畜产羔,牛奶一天比一天增多,单调的冬食也已用完,牲畜开始啃青,人们开始农耕、转场,处处洋溢着喜庆欢乐的气氛,这一天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按旧俗,每逢单日东家轮流做掺有冬食物小麦、马肉等食品的“纳乌勒孜粥”邀请阿吾勒的男女老少进行招待。节日的目的就是庆贺春分,为来年寄托更好更美的愿望。而纳乌勒孜歌就是人们在纳乌勒孜节日中传唱的祝辞。
5.加拉帕赞歌
加拉帕赞歌属宗教习俗歌谣,它是伊斯兰教在哈萨克草原盛兴时期的产物,用来吟诵宗教知识和宗教文化礼仪。唱加拉帕赞歌的时间是固定的,只能在肉孜节前一个晚上唱。肉孜节前一个月,按旧习人们都要封斋,过年前一个晚上,阿吾勒的小伙子们到每家每户串门,走到门口就要唱加拉帕赞歌,歌词内容较杂,多以求施舍、行善的主题为主。
6.婚礼歌
婚礼歌是哈萨克族习俗歌的主要种类之一。哈萨克族十分讲究婚嫁仪式,无论女儿出嫁还是儿子娶亲都要举行仪式,歌是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女儿出嫁时要歌唱父母的养育之情,用歌声告别亲人和家乡;母亲也要向女儿唱告别的歌,祝福女儿在婆家幸福的生活。男方迎娶仪式,同样有不少即兴的欢歌。哈萨克婚礼歌一般没有固定的内容,每一种歌按其曲调,即兴创作。婚礼歌主要分以下种类:
(1)婚礼序曲:托依巴斯塔尔
婚礼序曲按旧习俗来说,应该是女儿出嫁仪式开始时唱的歌,但是,后来演变成在不同性质的喜庆仪式中都可以唱响,内容也随之改变。
(2)萨仁
哈萨克族的萨仁与汉语里的“调”意义相同,但是我们所谓广义上的歌曲曲调,不是单纯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一个劝喻生命,弘扬民族精神的赞歌。在婚礼组歌里出现的萨仁,其内容有劝解、祝福、赞美之意,对即将远嫁的新娘进行劝说:“叫她不要再哭,你的新郎君有多么能干,会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你俩多么的般配……”等等。
(3)森斯玛(辞别歌)
森斯玛也是婚礼组歌之一。这种歌一般在出嫁仪式中咏唱,森斯玛也叫森恩素,是为了倾诉个人情感,旋律悲泣,歌词伤感,是即将出嫁的新娘向父母、亲人、朋友以及土生土长的地方,娘家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物品,自己骑过的马儿,自己担水的泉儿都要告别。歌的开头或结尾都以“再见吧!再见了!”等告别语表达新娘对家乡父老乡亲的留恋以及对新婚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担忧。
(4)阔热斯(哭别歌、告别歌)
出嫁的新娘唱完森斯玛后,在婶、娘的陪伴下,与父母、兄弟姐妹一一告别,施礼时唱告别歌或哭别歌。哈萨克的阔热斯有两个主题。一是新娘向家中的父母、亲人哭别的阔尔斯,二是母亲与女儿告别的阔尔斯,都满含祝福与期盼。
(5)迦尔—迦尔歌
迦尔—迦尔歌在哈萨克族嫁女仪式上是必不可少的歌,通常以男女分组对唱。当接新娘的队伍来到女方所住的阿吾勒,临近毡房的时候,就开始唱迦尔—迦尔歌,应和他们的有新娘一方的伴娘与送亲的姑娘们。迦尔—迦尔一词在哈语里的意思为“恋人”“夫妻的一方”或“情侣”,歌尾反复咏唱“迦尔—迦尔”的目的是,提醒新娘不再是姑娘而是有丈夫的女人了,同时嘱咐新郎不再是单身汗而是已有妻室的男子汉,要担负养家的责任。
(6)别塔夏尔(揭面纱歌)
别塔夏尔也是哈萨克婚礼组歌之一。当迎娶和送亲的队伍来到男方家门时,阿吾勒享有盛名、受人尊敬的大娘大婶们把新娘搀扶下马,在婆家亲戚、朋友、邻里簇拥下要举行一些婚礼仪式。
别塔夏尔的歌词通常是即兴而发,随编随唱,欢快的曲调表达婚礼中热烈的气氛。别塔夏尔歌的歌词可分三个段落。
7.丧葬歌
哈萨克族不仅在婚礼、庆典等娱乐场合以唱歌的方式表达欢快的心情,连丧葬仪式也要用歌声安抚那些悲伤的心灵,以此减轻服丧者的痛苦。当一个人离开人世时,人们需要把这噩耗通报给死者的亲戚、朋友们,传递噩耗在丧葬仪式中是由专人唱着报丧词来完成的。而服丧的人都唱着挽歌为亲人送行。哈萨克丧葬歌按其内容可分:报丧词、吊唁歌、哀悼歌等三个种类。
(1)报丧词
哈萨克人办理丧事严肃认真。丧葬的仪式较为隆重,习俗也不少。报丧就是丧葬仪式中的第一个环节。在民间,报丧仪式一般用悲哀的语调、含蓄的话语去报丧,最好选出精于辞令的老歌手或老阿肯去报丧,其目的是运用语言的感染力,含蓄而委婉地把噩耗通报给死者的亲戚、朋友们,让他们以平静的心态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悲痛。
(2)吊唁歌
吊唁歌也是丧葬组歌里的一种,它主要是为了安抚、劝慰死者家属而唱的歌。吊唁的歌并非都用唱的形式,有时也采用吟诵的方式。
吊唁的歌一般形体短小,歌行不多,常有固定的套语。而且吊唁歌都是以某种规律性的事物或现象来说明人的生老病死是无可抗拒的自然过程,表现出人们朴素的辩证思想。
(3)哀悼歌
这是哈萨克丧葬歌中最令人悲泣的歌。哈语里叫“卓克陶”,词意为“唱哀悼的歌”“追悼亡灵的歌”。哀悼歌又称挽歌、哭丧歌,近似于汉族人的哀辞,它通常分为两个类别:一是有词有曲的挽歌,另一种是有词无曲的哀辞。无论哪一种都是为了赞美死者生前的功绩、德行,抒发人们失去亲人的痛苦、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