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角度探《长恨歌》主题之感伤说
2015-11-22■杨莹
■杨 莹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代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主要为讽喻说、爱情说、感伤说、双重主题说等,众说纷纭。从时间角度来探寻,可以发现,感伤说更符合作品的主旨。历来论者很少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研究,本文作一尝试,以期丰富感伤说的内涵。
《长恨歌》,唐代白居易的名作,它传唱千古,历久不衰。但是它真正引起学者们讨论兴趣的是主题的模糊性,历来有多种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张中宇著的《白居易〈长恨歌〉研究》系统地介绍了历年来《长恨歌》主题研究的成果,他将有代表性的20 余种观点分为六类,主要为:“爱情说、‘隐事’说、讽喻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与泛主题说等等。综合历来研究的成效来看,《长恨歌》主题研究的一个困惑点在于:美中有刺,刺中有美,是美还是刺?矛盾也。于是就出现了“双重主题说”“三重主题说”等多者兼具的说法。就笔者看来,诗人既非美也非刺,只是感叹在一去不复返的时间长河中,人生中的遗憾不可挽回。其实这正是感伤说的范畴。
一、“感伤说”研究现状及内涵
2004 年至2014 年的十年中,关于《长恨歌》“感伤说”的研究不是很多,但学者们从多方面的角度入手,力求为“感伤说”赋予新的内涵、提供更多的线索。例如:彭红卫在《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感指归》一文中,从主观情感入手分析了《长恨歌》感伤说的内涵,是“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白居易在中唐因缘际会的产物。他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伤情调,弥漫着诗人对命运忧伤无奈的感伤气息。”又如涂晓丽的《回本溯源—论〈长恨歌〉的感伤主题》,说“在《长恨歌》主题研究回顾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唐杨妃故事的传播与接受状况,从《长恨歌》和《李夫人》之对读中去理解‘恨’之释义,以及从白居易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去解读《长恨歌》的感伤主题。”张爱君的《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中将“长恨”解读为为爱情而感伤。肖观德《论白居易感伤诗的审美特征—兼论感伤诗体现的精神内涵》,文中从《长恨歌》的“审美特征”、“精神内涵”、“凄美风格”三个方面解读《长恨歌》的感伤内涵。再如康怀远的《也说“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内证寻绎》,文中通过重读《长恨歌》及与之有关的《与元九书》、《霓裳羽衣歌》、《江南逢天宝乐叟》等作品,从其中的“长恨情结”、“世俗情结”、“霓裳情结”和“盛世情结”入手,分析出了《长恨歌》的感伤内蕴。
2004 年张中宇发表 《〈长恨歌〉感伤说辩证》,在此文中他将前人提出的感伤说观点进行了梳理,主要为以下几点:时事变迁说、人生和生命创痛说、终极意义说,还有其他的如“感伤红颜薄命,历史无情”、“唐明皇愧悔说”等。张中宇对感伤说作了细致的归纳和分析,但是他认为“感伤说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爱情说与讽喻说巨大的分歧难以统一,因而有必要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解释”。另外,感伤说较虚幻、玄奥,游离文本较远,因此赞同者并不多。
就笔者看来感伤说并不是在爱情说与讽喻说的矛盾中另辟蹊径,也并没有游离文本较远。除了上文中举出的诸位学者对于感伤说的理解,笔者还从时间角度对感伤说进行再解读,力求为感伤说赋予新的内涵。
从文本中提到的时间线索来看,“长恨”之“恨”还表达了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哀叹,正是这时间的不可倒退导致人生中存在着很多无法挽回的遗憾。
唐玄宗本是一位明君,如果他和杨贵妃一起为社稷江山努力拼搏,那么他不但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他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也会像牛郎织女那样被传为佳话。但是,他一时间迷恋上了杨贵妃,荒误了国政,结果他的爱情、他的帝王之位、以及唐朝盛世气象都随着时间一去不复返。文中花大量的篇幅写晚年时唐玄宗孤独凄惨的生活,唐玄宗晚年越是痛苦,这种 “恨”的份量就越是重。最后唐玄宗只能将这种 “恨”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方士,但是,一切只是心灵上的些许安慰,还是彻彻底底的遗憾。
同时,这种 “恨”不仅是唐玄宗的, 他只一个代表, 诗人只想从他身上读出人生中的多重遗憾:首先是爱情的遗憾。白居易早年和湘灵之间的爱情就是一段不可挽回的遗憾; 其次是事业上的遗憾。白居易生活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稍加不慎,就会跌入事业的低谷。虽然此时他的事业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但是从前人的例子,和当时他所处的位置来看,这样的处境也会让他如履薄冰;还有理想失落的遗憾。唐玄宗年轻有为时,他的理想一定不是做一位昏君。但是当他从皇位走下来的时候却被认为是一位昏君。晚年时他的痛苦,并不只是思念杨妃的痛苦,更是为他的理想失落而痛苦;最后还有时代的遗憾。大唐盛世气象从安史之乱后一去不复返。白居易选取此段历史为背景,正是把这种时代的不可挽回的遗憾在无声无息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其实诗人将李杨之间的爱情写的那么美,写杨贵妃倾国倾城之美,并不是赞美杨贵妃、歌颂这段爱情故事,而是为了将美毁灭给人看,将这种悲剧意蕴尽力推向高潮。文中也提到一些李杨之间荒淫的生活,例如: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但是这种带批判色彩的诗句并不多。诗人还隐去了一些不光彩的历史,例如杨妃的寿王妃身份,与唐玄宗之间的乱伦婚姻,杨妃家中兄弟姐妹的贪赃枉法之事也是一笔带过等等。诗人隐去这些事实,只是在诗中稍点李杨之间的贪图享乐, 其实意在表明他并没有讽喻的意义,只是说明假设唐玄宗和杨贵妃齐心合力共同为社稷考虑,安史之乱有可能就会避免。但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切都无可挽救了。爱情之憾、事业之憾、理想之憾、 时代之憾一切都只能成为绵绵无尽的“恨” 了。 唐玄宗只是一位有着多重人生遗憾的代表。一个人、一个时代的 “恨”,由后人思之,而后人思之又不加改之,正是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如 《过秦论》里一句: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总之, 《长恨歌》之 “恨”既无赞美之意也无讽喻之意,只是抒发了诗人对于时间长河中,一个人,一个时代,永远无法挽回的一些遗憾,只能成为无尽的绵绵长恨的感叹。接下来笔者将根据 《长恨歌》中出现的时间线索作具体分析。
二、 《长恨歌》中的时间线索
《长恨歌》一诗中出现了很多带有时间元素的诗句,仔细研读这些时间线索,也能从中找到关于感伤说的一些新的内涵。
首先是本诗的叙事顺序。本诗的叙述从杨贵妃进宫前开始,然后是进宫后与唐玄宗恩爱生活,接着爆发了安史之乱,杨妃被刺死,最后是唐玄宗晚年孤苦冷凄的生活。 《长恨歌》的叙事是根据时间顺序来的。盛世唐朝的衰落历程和李杨爱情的悲剧过程都是在这不断推移的时间中发生。
诗中也有很多关于时间的诗句。例如: “御宇多年求不得”的 “多年”表明在杨贵妃进宫前,唐玄宗一直在寻美色。这也在暗示着,唐王朝的历史灾难不应只归咎于杨贵妃的色诱与贪图享乐。这一切都是晚年唐玄宗的本质使然。本诗从开头都试图为杨妃脱罪。 “杨家有女初长成”的 “初”将杨妃的年轻美貌表现的淋漓尽致,不需着一字句外貌的描写,却刻画了一位倾国倾城之美人。 “养在深闺人未识”之 “未”,和前面的 “初”意在表明杨妃的清纯可人、端庄淑女之态,如清水出芙蓉一般。抛却历史事实,在此诗中,进宫前的杨贵妃是清纯的、美好的。 “一朝选在君王侧”的 “一朝”表明杨妃的生活将改变、唐玄宗的颓废生活将开始、唐王朝的厄运即将来临。 “一朝”是一个时间上的转折词,它暗示着人生、时代悲剧的开始,也是 “长恨”原因的开端。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唐王朝命运的转变就是这样在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的贪图迷恋中渐渐发生。 “从此君王不早朝” 的“从此”表明唐玄宗彻底沉入颓废生活中。 “从此”也说明了唐玄宗日后 “恨”的渊源。这段叙述是在写一个量变,是由时间堆起来的 “恨”的量变。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 《霓裳羽衣》 曲。” 安史之乱就是这个量变的质变。一个 “来”字,宣告了悲剧的发生,宣告李杨之间美好生活的结束,等待他们的是生死相别,江山不保。 “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从 “日色薄” 到“见月”到 “夜雨闻铃”表现了时间的变化, “朝朝暮暮情”既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思念,也是对之前李杨之间朝朝暮暮生活的回顾。此刻即便有再多的悔恨,也不可重来,这就是时间长河的残酷。 “天旋日转”比喻时局重大转变。至德二年九月,郭子仪等收复长安,十二月,玄宗由蜀返京。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归来后的生活景依旧在,人却不在,对景伤情,更显无助之感。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四季变化, 年复一年, 时间在流淌, 思念、 痛苦却无法消去。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当年的梨园弟子、年轻的监使如今已年老色衰,人老了,王朝也老了,一切都显得毫无生机,只有浓浓的 “恨”意。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陈寅恪在 《元白诗笺证稿》中从历史的角度考证,在当时,即使富贵人家都烧蜡烛而不点油灯,宫中更是灯火通明,此处乐天说唐玄宗 “孤灯挑尽”是乐天“未任翰林学士以前,宫禁夜间情状,自有所未悉……”但,笔者认为,孤灯,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孤苦冷清的意境,这种意境是灯火通明的蜡烛不能代替的。 王楙在 《野客丛谈》 也提到:“正所以状宫中向夜萧索之意。使言高烧画烛,贵则贵矣, 岂复有长恨等意邪? 观者味其情旨, 斯可矣!”周天的看法更为全面一些: “所谓 ‘思悄然’、所谓 ‘孤灯挑尽’,是说此时的唐玄宗,已经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不仅是说的没有杨贵妃陪伴,语意是双关的。这样的写法,才真正写出了唐玄宗此时的处境。”笔者认为从时间角度来看,乐天之所写 “孤灯挑尽” 还写出了一种大势已去、 生命将尽之感。所以一个 “孤灯挑尽” 既写出了凄清冷寂的意境,也写出了唐玄宗孤苦无依的生活状态,更写出了日薄西山、生命暮年的悲哀。最后玄宗只能将这种生命不再、 理想不在、 爱情不在的多重人生之 “恨”寄托给虚无缥缈的方士,将这种无尽的愁思放入时间的长河中。故,文中最后一句为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里注意两个时间 “有时尽”、 “无绝期”,这是两个相对的时间,前面可解释为人生看似很长,但总是有尽头,生命的时间只能向前, 走到尽头的时候, 无法填补之前的遗憾,错过了,就错过了,但是宇宙的时间总是往前,没有绝期。所以,一个人的恨,一个时代的恨,放在宇宙时间里都将消去。后人还会继续前人的恨,后一个时代还会继续步前一个时代的后尘。有一句类似的诗句为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都是将两个相对的时间概念相并。
诗歌的开头是 “汉皇重色思倾城,御宇多年求不得。”这里用了与李夫人的典故。李夫人为李延年之妹,因其倾国倾城之貌甚为汉武帝所宠爱。其兄李延年曾在汉武帝面前唱: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诗人引用汉武帝、李夫人的典故一方面借指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开篇点题。另一方面,用汉代的例子指本朝的类似事情,这其中就有一种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帝王宠爱妃子并不是唐朝才有之,历朝历代早已有之,前代还有周幽王与褒姒,商纣王与妲己等等。但是,一个王朝的悲剧过去了,另一个王朝又重蹈覆辙。这与诗歌最后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前后呼应了。
从这些时间线索来读 《长恨歌》,我们读出的是一份时间不往回流, 遗憾不可挽回的生命的感伤。这种遗憾,也就是诗歌中的 “恨”,它包括多方面:爱情的恨、 理想的恨、 事业的恨、 时代的恨等等。人生中如果一不小心走错了一步,那将是永久的哀叹。一个人一个王朝都有它的悲哀,但是,当一个人、一个王朝结束后,这种悲哀还要继续延续,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也许也就是白居易所哀叹的吧。
三、结语
关于 《长恨歌》的主题,历来说法众多。 主要集中于爱情说和讽喻说。但是,两种说法都有其矛盾之处。所以笔者认为,诗文中赞美之句意不在赞美,批判之句也意不在批判,赞美是为了营造将美毁灭给人看的悲剧, 批判是为了说明悲剧的缘由,以及 “恨无绝期” 的原因。 根据文中的时间线索,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感伤的情绪,一种对于时间无奈的哀叹,并时刻提醒自己要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步,不要到了无可挽回之时再去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