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是创造更大选择空间
2015-11-20林志干
林志干
近来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90后选择毕业后先不马上工作,也不继续深造,而是准备先在家休息或外出旅游、支教,等过一段时间再考虑就业。他们被称作“慢就业”一族。这就意味着,“毕业就工作”将不再是毕业生的“标配”。
在毕业季,许多的大学生都忙着找工作,实现早就业、早赚钱、早养家,这是中国式的传统观念。可有一少部分人,并不急着找工作,而是先在家休息一阵子,或者外出游学、旅游,待时机成熟并有好的工作岗位,才决定是否正式就业。这种“慢就业”的理念,与中国的传统观念显得极不协调。人们或许会问,这不成了当前“啃老族们”的一种自我辩解方式吗?
应当说,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较大,许多人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没有任何负担的年轻人,选择“慢就业”人们是可以理解的,而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毕业生,如果也去随大流选择“慢就业”,肯定要被人取笑。一个人后脚一走出校门,前脚也就跨进了社会大门,也就意味着要靠自己的能力实现自食其力,即使家庭条件再优越、父母再富有,也没必要去当“啃老族”,更不能任性没有目标地去到处“游荡”不愿意找工作。
虽然,时代的发展,需要人们养成更为理性的生活观念,而就业方式的与时俱进,并非仅是通过“慢就业”来解决。何况,目前的“慢就业”也只是极少部分年轻人的选择,更多学子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是要老老实实地一毕业就去就业。但不管是“慢就业”还是“快就业”,都需要他们不断扩展人生视野,丰富人生阅历,提升人生境界,让自己有一个沉心静气思考的过程,在等待就业或旅行中增长见识,让自己对人生、对未来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因此,“慢就业”只能是一种可选项,决不能成为必选项。
实际上,“慢就业”摒弃了“一毕业就工作”的就业观念,在无形之中给年轻人就业留下期许空间。“慢就业”虽然不被广泛提倡,但“慢就业”充满着社会正能量,它与我们当下提倡的“慢生活”理念是相通的。作为“慢生活”的一种类型,“慢就业”的本义,并不在于“慢”,而在于通过时空的延伸,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让自己在等待就业过程中有更多认识社会的机会,让自己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对于那些并不急着养家糊口和暂时没有生活压力的年轻人来说,“慢就业”其实是为年轻人更好地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自主选择空间。
作为普通大学毕业生来说,最为理智的做法是,应当在充分听取前辈意见的同时,对“一毕业就工作”的选择上,不能选择一路“狂奔”,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给自己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选择,不要为快而快,也不要为慢而慢,要更加理智、更加睿智地为自己做最好的选择。作为家长来说,不能逼着孩子“早就业、早当家”,应当允许自己的孩子可以慢一些就业,给他们一个缓冲期和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之前多进行有益的社会实践,为正式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慢就业”对当前的就业压力,能发挥较好的疏导作用。其实,砍柴不误磨刀功,“慢生活”无关年龄大小和财富多寡,它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况且,年轻人选择“慢就业”,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就业,多给自己一些空间,让自己多有一项选择,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