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2015-11-20侯畅孙新竹陈岩
侯畅+孙新竹+陈岩
摘 要:文章从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着眼,提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革现行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团队知识结构、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关键词:工程能力;计算机教学改革;面向企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1-0015-02
统计,在社会对IT 人才巨大需求的推动下,全国超过850 所高校(含独立学院)开办计算机专业[1],每年毕业人数高居理工科各专业之首,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2]。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 多处在低端市场,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前还有很多企业愿意投入资金培训应届毕业生,但随着培训成本的提高及IT人员的频繁流动,企业投入资金培训新手的动力明显下降,需要成手的意愿十分强烈。然而,一边高校投入大量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一边学生自费出去培训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个矛盾已成为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高校计算机学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学生工程能力、面向企业需求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高校计算机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发现他最擅长的研究方向[3]。然而,目前高校主要是根据各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分配学时;受学时的限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充分沟通,授课普遍存在“填鸭式”教学的情况。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更多的知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课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十分有限,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启发。
(二)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高校大部分IT课程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不足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在台上讲授理论、辅以几个实践例子,学生在台下被动学习[4];虽然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有一些互动,但仍以教师为中心。此外,高校自身的软、硬件实践环境及企业实训机会等资源十分有限,导致大部分IT教学实践环节只能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
(三)教师缺少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践能力较弱
目前,高校无论是既有的师资队伍,还是为充实师资队伍招收的新生力量,都是看重人员的理论素养;尤其招收新生师资力量时,必须具备高学历,而鲜有对工程实践能力提出具体要求,更谈不上制定专门招收具备资深工程经历的工程型人才的用人计划。这导致很多人员在不具备工程经历的情况下,一毕业即走上讲台。教师工程经验的不足,直接导致指导学生工程能力的不足。
(四)学生实践平台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都把校企合作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平台,但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校企的合作过程中,学校注重的是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鲜有考虑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支持;而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其经营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没有替学校承担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义务。两者没有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
二、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推行本科学生导师制度。为了能够有效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可在第二学期,通过组织学生与教师见面会,相互交流的方式,采取学生选择教师、教师挑选学生的双选模式,确定本科学生的导师;在以后的大学生涯里,教师固定指导几个学生直至毕业,依据教师自身丰富的阅历、见解和学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擅长的方向。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教师或教材提供的解决方案,要积极大胆地提出不同想法;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并不断发现已有知识的不足,激发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现行教学模式
1.把项目开发植入课堂教学。IT技术既要求学生具备理论基础,又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应以成型的项目案例为依托,累加式的实验内容设置,将书本上孤立的知识点在一个项目开发过程中体现出来;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软件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模型建立、代码编写、程序调试、软件测试等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让学生深度参与并感受工程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合理划分课程模块。适当精简课程,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采用按工程类别划分模块分类教学,第一至四学期,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第五至八学期课程应分模块进行,如分软件开发、嵌入式、数据库开发等模块;同时,完善课程体系设计,采用普讲与精讲多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加宽度和深度,分类别培养不同方向的人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
3.引入外部力量参与教学实践。积极聘请行业专
家、企业专家、一线技术骨干以兼职教师身份,参与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 特别是实践课程教学。同时,辅以定期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通过座谈、讲座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要建立和完善管理兼职教师的规章制度,使兼职教师的聘任、考核和淘汰等有章可循,使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规范化[5]。
(三)完善教学团队知识结构
1.完善师资引入机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般是指基于专业技术和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教学、实验实训和科研的综合能力。在引进教师充实师资队伍的过程中,应改变只盯着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生;尝试面向企业和社会,引入一些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或具有工程师资格的人才,完善师资结构。
2.成立课程教学团队。稳定的教学团队、良好的梯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按课程类别,成立多个教学团队,并形成梯队。团队成员由一线教师组成,既有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又有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年轻讲师。教学团队负责整个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编排等顶层设计。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外引内培”,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教学、科研双导师制度”,将老教师的“传帮带”和青年教师勇于创新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IT技术更新速度快,教师想提高教学水平,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IT技术又是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如果缺少工程经验,是很难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系统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学校应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到软件公司培训,甚至参与软件公司的实际项目开发。研究制定相应制度,规定硬性指标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规定在二至三年内空出一个学期不讲课,专门到企业考察学习等。
(四)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改革成绩考核模式。以笔试为主成绩考核模式对于理论类课程尚可,但对于工程类课程来说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除了笔试外,应增加上机考核或者项目设计演示考核;此外,建议学校设置学生创新考核体系,即如果学生的创新得到认可,学校予以一定的经费奖励及学分奖励,鼓励学生创新。
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面对校企合作推进困难的情况,学校及企业应研究长效机制,为校企之间的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互利互惠。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岗位,并延长实训时间,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3.成立兴趣小组,鼓励参加各类竞赛。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或项目开发小团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经费等,让学生深入接触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通过竞赛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积极引导,多种渠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教学改革策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改善了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提升了教学队伍的工程教学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丕源,刘财兴,黄大乾.以问题求解能力为核心的IT
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2]陈道蓄.通过计算机专业认证推动教学质量提高[J].中
国高教研究,2008,(18).
[3]姚期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探索[J].中国
高教研究,2011,(12).
[4]侯畅,王阿川.面向企业需求的Java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
[5]陶再平.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