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未知共存
2015-11-20
保险公司积极布局健康服务产业链条的背后,仍面临盲人摸象、运营模式尚不清晰的尴尬。一方面,医疗健康服务业专业性很强,且大型医院门槛高,控股或参股一两家大型医院所需资金可能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元;另一方面,国内保险公司并没有经营大型医院或者医疗中心的经验,营利模式不清。即便对一两家医院实现成功运营,保险公司还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解决对公司客户全面覆盖的问题。
盈利或需十年
对于总资产已经超过1000亿元的阳光保险集团来说,25亿元的投资并不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但要想取得回报,可能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根据业内观点,险企投资医院需要在前期进行大规模投入,而且盈利周期比较缓慢,一般需要七八年时间。此外,作为一个前无古人的先例,阳光保险投资医院的风险有多大,对偿付能力的影响有多大,目前还都是未知数。
一家中型寿险公司已对医疗产业调研了三年,因为无法解决投资回报率的问题,一直没敢出手。该公司一位人士表示,“医疗是整个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进度最慢的领域,投资风险很大。”
“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保险公司在这方面的想法很多,但真正落实去做投资的并不是很多。”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表示,保险公司想要在投资医院的过程中盈利,就需要发挥医疗服务跟保险产品形成产业链的协同效应。而这个协同效应可能需要5-10年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长期关注健康保险发展的昆仑健康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林瑶珉分析说,自建医院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如果保险公司在核心城市有一家医院给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可以示范效应。如果这样保险公司控股的医院数量较多,还可以形成医疗网络,例如客户到网络内医院就医赔付90%-95%,在网络之外的医院就医可能赔付80%-85%,从而一定程度上引导客户到网络医院就诊,对提供增值服务和控制医疗风险均有好处。
“并不一定要全覆盖,但至少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过度医疗的风险。”林瑶珉说,保险公司有能力参股投资建立医院的话,值得尝试和鼓励。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有限,保险资金参与创建医院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本身也是赢利点。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尽管拥有医院,可以让一些公司客户享受到更便捷、更专业、更高端的医疗服务,但另一方面 ,险企筹建的医院一样要面向公众开放,使用社保到公立医院看病的人还是在多数。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系教授庹国柱表示,要想完全改变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状况,单靠保险公司筹建的医院可能力量有限。“医疗保险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一两家保险公司成立几家医院就可以解决的。”
朱铭来建议,不管阳光是否参与医院的具体运营,保险企业都要强化对医院的风险管理。要对每一个病种做到精细化管理,每个病种大概需要的医疗费用、医疗价格、赔付率有多少进行评估,这样才能达到科学运营,健康发展。
监管细则亟待出台
对于保险业来说,投资医院不仅是保险公司一个新的尝试,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一全新领域将更加考验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2006年,保监会公布并实施了《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据了解,在时隔多年之后,保监会打算根据目前新的形势,对这一管理办法进行修订。
朱铭来认为,从保险监管的角度来说,对于保险公司的要求还是强调“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一家保险公司想涉足医疗领域,一定是把健康保险作为一个核心业务。另外,朱铭来建议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投资医院公布一项具体的指导细则,保障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行,也为日后更多险企参与投资医院提供指导意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