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新老两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比较研究
2015-11-20郭小莉
郭小莉
(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城市农民工是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5月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高达2.69 亿。目前,国家已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农民工主要关注其经济利益、社会保障、社会融合等问题,对农民工的体育参与情况关注较少。其次,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主体地位身份的认同,而良好的体育参与会推动这种身份认同。再者,我国正在加快体育市场建设,而城市农民工正是一个庞大的潜在体育消费群体。因此,了解关心这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体育参与情况,找出适合其需要的体育参与方式,对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人生阅历、文化教育等,造就新生代和传统两代农民工不同的价值观,进而使二者在社会活动中产生不同的社会意识和行为方式。因此,有必要对两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因素,以期为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参与体育这种社会活动提出可行性措施,增强其体育意识,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民工身心健康。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合肥市属于国内二线城市,又是安徽省省会,安徽省又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合肥又是农民工省内打工的主要去向,因此研究合肥市农民工,很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此,本文以随机选择合肥市建筑业、餐饮业和制造业部分农民工,以其体育消费情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问题调查法。根据本文研究内容,设计问卷调查表,向284 名农民工发放问卷调查,累计回收276份,有效答卷268 份,有效率为97.10%。新生代农民工,采用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2010年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即出生于20 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 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出生于20 世纪80年代以前的界定为传统农民工。经统计,新生代农民工176 人,传统农民工184 人。
2.文献资料法。通过万方数据、中国知网、优秀硕、博论文库等权威检索系统,查阅检索有关农民工和体育消费研究的信息,并查阅学校图书馆相关资料。
3.统计分析法。本文采用Excel 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处理。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所得出的结果进行逻辑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消费意识比较分析
根据调查,如图1,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体育消费比较重要的比重位于第一位,占比为42.31%;其次是认为非常重要和一般重要的,分别为24.49%和21.97%; 认为不重要或不关心的最少,仅有11.23%。而传统农民工,认为不重要或不关心的态度占绝对多数,为64.22%,对体育消费的认识,随着重要性的增加,呈递减态势,认为一般重要、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依次为18.22%、8.74%和8.39%。
图1 两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意识对比图
对比分析看出两代农民工对体育消费的认识差异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意识中,持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态度占主导地位,占比66.82%;而传统农民工中则是持不重要或不关心的态度占主导地位,占比64.22%。因此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意识明显强于传统农民工, 主要原因是二者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新生代农民工都是80 后出生的,几乎全部都接受过教育,其中,大部分都接受过初中及其以上的教育,甚至极少数接受过专科以上的教育。传统农民工则与新生代农民工相反,未接受教育或接受小学程度教育占大多数,只有少部分人接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决定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或开放程度。调查发现,认为体育消费不重要或不关心的,基本上都是未接受教育或只接受小学教育的农民工。这也表明,文化程度与体育消费意识呈正相关,即文化程度越高,对体育消费意识认识越到位。
2.2 体育消费动机比较分析
调查从强身健体、治病防病等7 个方面了解农民工体育消费的动机。就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其体育消费动机选择最多的是追求时尚,达到57.97%;其次是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占43.75%和41.15%;第三是强身健身和个人爱好,分别为26.44%和21.66%;选择工作需要和治病防病的较少,分别为12.97%和7.74%。传统农民工的体育消费动机,选择最多的2 项分别是治病防病和强身健体,分别高达63.99%和60.84%,而其他项选择的都较少。其中,选择个人爱好、社会交往及休闲娱乐20%上下;选择工作需要和追求时尚的较少,分别为9.85%和5.71%。
图2 两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动机对比图
由图2 可知,7 个选项中,强身健体、治病防病、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及追求时尚等5 项动机上,两代农民工的选择相差较大,呈现明显相反的方向。其中,追求时尚、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3 项,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的较多。这也符合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开放,渴望享受的特征。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传统农民工,有着独立、自我的个性特点,希望跟上时代潮流,他们的消费呈明显的物质和精神消费并重的特征,甚至更渴望享受,另外,新生代农民工更主动融入社会,乐于交往,这也导致追求时尚、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选择居于前3 位。而传统农民工的思想相对保守,观念相对传统,交际圈窄,主要局限于老乡或一起务工的其他农民工。这也导致这3 项动机选择,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还不到50%,尤其是选择追求时尚的,尚不足新生代农民工的10%。
传统农民工选择防病治病和强身健体2 项动机的比较多,都在60%以上。这是因为他们通常都是家庭的支柱,外出务工目的主要是挣钱养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长期辛苦的劳作,其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对于他们来说,身体健康不仅是心理祈求,更是现实需要。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正当年轻,体力健壮,精力充沛,导致其选择强身健体的不足传统农民工的50%,而选择治病防病的更少,约占传统农民工选择的12%。
此外,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2 项动机的选择,两代农民工相差不大。其中,两代农民工选择工作需要的,分别为12.97%、9.85%,这从侧面反映二者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体育消费,只不过是新生代农民工更侧重于追求时尚,休闲娱乐,而传统农民工则侧重于治病防病和强身健体。个人爱好动机选择,二者基本持平,分别为21.68%和22.49%。但调查也显示,二者爱好的项目有较大的不同,传统农民工相对较喜欢休闲类的项目,如下棋、散步等;新生代农民更喜欢挑战类的项目,如球类,其次是健身类等。
2.3 体育消费水平比较分析
体育消费水平按年体育消费100 元以下、101-300 元、301-500 元和500 元以上划分为4 个档次。经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年平均体育消费支出约310 元。其消费水平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特征,即100 元以下和500 元以上的比较少,分别为17.52%和15.30%,二者合计约占1/3;101-500 元的合计约占2/3,其中301-500 元占比最高,达37.08%,101-300 元占比为30.11%。传统农民工年平均体育消费支出约为247 元。其消费支出与占比大小呈反比,即消费支出越多,愿意支付的人越少。其中100 元以下的,占39.10%;101-300 元、301-500 元及501元以上的,则分别为29.31%、18.65%和12.18%。如图3。
图3 两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水平对比图
根据《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除住居外的人均月生活消费支出为439 元。不考虑2014年可能的增长,体育消费支出约占其生活消费支出的5%(不含住居支出)。因此,农民工体育消费总体水平普遍较低。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总体水平稍高于传统农民工,一方面反映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另一方面,也与其履行的家庭责任少密切相关,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不需要或很少贴补家用。因此只要在经济收入许可的范围内,他们较传统农民工更愿意把钱花在体育上。但90 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总体偏低,尽管体育消费意识较强,但相对于体育消费,他们更追求高档、时尚化商品,喜欢品牌货,如电脑、手机等。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中体育消费100 元以下,基本都是90后。而传统农民工家庭责任重、储蓄观念强,影响其总体体育消费水平,但其收入比较稳定,支付能力有保障,因此总体体育消费支出与新生代相差不大,但消费对象主要还是基于现实需要时才发生。
2.4 体育消费结构比较分析
一般来说,购买运动服装鞋帽、体育器材等为实物型体育消费;观看体育竞赛表演属精神型体育消费;购买体育报刊杂志、体育彩票、健身支出、体育培训及体育旅游等属于参与型体育消费支出。
两代农民工中,新生代体育消费最大的是购买运动服装鞋帽等,占比高达82.37%,而且一般都是品牌货;其次是健身,体育旅游,购买体育彩票、体育报刊杂志及健身器材等支出,占比处在25-17%之间;最少的则是体育培训支出和体育竞赛表演门票支出,分别为8.03%和0.39%。传统农民工的体育消费中,最大的2 类分别是购买运动服装鞋帽支出和购买体育彩票,分别为56.88%和43.33%。其他6项,除购买体育器材支出为14.86%外,其余均在10%以下,其中体育旅游支出仅有1.52%,未发生体育竞赛表演门票支出。
图4 两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结构对比图
因此,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传统农民工,三类消费中,仍以实物型体育消费支出为主,其次是参与型体育消费,精神型体育消费最少,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反映农民工的体育消费结构非常不合理。
新生代和传统农民工都是以服装等实物型体育消费支出为主。这主要还是人们的消费心理没有改变,人们在购买体育服装时,首先关注其实用性,运动服装鞋帽可以日常穿着,其次才考虑到是运动穿着,因此运动服装鞋帽消费大并不等于真正就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此外同样是购买体育服装鞋帽,两代农民工的关注点又存在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更关注时尚、品牌,而传统农民工则关注价格和舒适性。
到现场观看体育竞赛或表演等精神型体育消费,新生代和传统农民工几乎都没有发生。一方面这与合肥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欠发达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意识整体偏弱,普遍不愿意花钱去看体育竞赛或表演。传统农民工主要为生计忙碌,消费的重点是在物质层面。新生代农民工尽管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在满足物质追求的同时,更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但保守的传统观念仍使精神型消费并未真正地走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圈,其精神层面的消费结构仍显单调,一般是通过追求炫富性的物质消费达到自身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实际消费中重物质的状况并未有实质性的改观。
参与型体育消费中,传统农民工更多的选择购买体育彩票,其他类支出较少。尽管购买体育彩票,其中有投机中奖的心理,但这种心理对于传统农民工而言,能为其生活带来希望。新生代农民工则除体育培训支出外,购买体育彩票、健身支出及体育旅游全部在22-25%左右,说明其体育消费结构较传统农民工也更趋多元和合理。新生代农民工在大中城市打工,受到社会环境和人们思想的影响,以城里人为参照体,他们更向往和追求城里人的生活[1]。因此,对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追求的愿望更加强烈,实际行动中更加积极,也导致其健身支出、体育旅游及体育培训支出,均全面超过传统农民工,也反映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的投入程度要高于传统农民工。
3 影响两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3.1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知识、技术、能力、品质乃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因此也必然影响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意识、观念乃至行为。由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因此两代农民工接受的体育教育没有实质性差异。但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开放程度,较高的文化教育,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尝试新事物。尤其随着多元文化的到来,如现代体育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互联网文化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更加快捷和直接,进而影响包含体育在内价值观的选择。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对体育及体育消费的认识就越丰富、越现代、越理性。
3.2 生存环境
传统农民工出生于上个世纪60 或70年代,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80年代开始才从农村和农业中流向城市。而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80 或90年代,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稳定,人民物质条件逐步增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因而他们身上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2]。国家不同的农民工政策也影响二者的成长和生存环境。1978年至2000年前,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经历了由限制到松动,再由控制到规范的历程,2000年以后,政策才演变至鼓励、引导到公平就业与融入[3]。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环境、生活阅历造就了这两代农民工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人生观,进而也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性行为[4]。
3.3 生活方式
一般来说,传统农民工由于目标比较明确,挣钱养家,因此其追求的是一种保守、简单而又稳定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看到,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归宿还是农村老家,因此很少愿意留在城市。但新生代农民工有梦想、有朝气,对生活有着良好的预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留在城市,像城市人一样去生活工作。他们直接从学校到城市,不像传统农民工那样眷恋土地,几乎未务过农。由于长时间待在城市,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已比较适应城市的生活,也更加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其意识和行为已接近城市人。这些都促使其生活方式也更趋市民化、休闲化、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不同,使他们对体育活动这一社会活动产生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认识,进而影响其具体的体育消费行为。
3.4 消费观念
传统农民工大多都节衣缩食、勤俭持家,将辛苦积攒的血汗钱用于亲人的衣食住行或投入住房等不动产,对休闲娱乐不感兴趣,甚至认为休闲娱乐就是浪费钱财,其消费方式还是属于生存型消费,消费观念属于保守节约型。而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周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再加上他们不需要养家糊口,收入主要用来消费,因此有较强的消费愿望,也逐步抛弃了传统农民工坚持的 “精打细算”或“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逐渐讲究个性、品味,追求时尚、休闲,呈现出“消费内容多元化、消费目标潮流化、消费工具现代化、消费心理更加城市化”[5]等特点,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更趋开放。其消费方式也逐步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发展[6],消费观念属于休闲娱乐型。
4 建 议
1.国家应将农民工体育参与权利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体育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体育价值观;将农民工体育锻炼纳入全民健身计划工作范畴;将城市农民工体育权益纳入社区建设的工作范畴。
2.针对部分农民工,尤其传统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探索建立农民工体育指导员制度,选择文化程度较高、热爱体育的农民工,将其培养成农民工体育指导员,从而帮助其他农民工,尤其是传统农民工提高运动技能,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使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结合体育锻炼,逐渐帮助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消费意识,帮助其建立积极向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逐步树立适应现代化消费方式要求的价值观念,引导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7]。并加大体育消费产品的营销,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体育消费产品,满足不同年代农民工的体育消费需求。
4.从长远来看,农民工体育消费还与其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等因素紧密相关。因此要着力提高农民工的经济收入,为其体育消费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从小就帮助农村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王晓贞.江苏省新生代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1):69-71.
[2]高玉萍,史丹.两代农民工生存方式代际差异分析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24(2):77-80.
[3]李中建.我国农民工政策变迁:脉络、挑战与展望[J].经济学家,2011(12):70-75.
[4]管晓婷.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体育态度的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32.
[5]宁团辉,张之立,杨坤.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消费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20):220.
[6]高梦媛,郑欣.文化自觉:从娱乐消费看新生代农民——基于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考察[J].中国青年研究,2013(7):74.
[7]王贤峰,袁玉涛.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0(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