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体验中生成发展的阅读

2015-11-20万钧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街市首诗诗歌

一.案例背景

1.浅阅读时代的到来与应试阅读对学生与教学的影响。随着生活节奏地加快、阅读媒介通道的增加,人们的阅读方式与价值观也发生改变,这促使了浅阅读时代的到来。以快速、快感与快扔为特征的浅阅读,占据了许多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素养;更让人担忧的是浅阅读已开始冲击我们的课堂。应试促成了学生阅读的功利性,学生沦陷到阅读知识与阅读技巧的陷阱中。这也具有现实性。学生学会在体验中生成发展阅读,可保护并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素养。

2.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指明:“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文字提出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并指出阅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作用于人的心灵与思维。而这一切都需要以“体验”为基础。

二.案例情境

《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片段动态呈现

(一)甲班课堂情境:

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我按常规教学模式,先导入新课,然后简介作者,交代创作背景。

接下来是自由诵读诗歌的环节,不一会儿,读书声渐变渐小,突然全班哑然。我觉察到课堂兴趣淡薄。此时有几人头扭在一起小声嘀咕,这场面让我感到有隐情。等我询问那嘀咕的学生时,他竟说:“我觉得这首诗没意思,太简单。”话音刚落,“嗯”“对”“是”“我也觉得”……不少人应和起来。“我觉得这样的诗我也能写出来。”有位胆大气盛者竟这样说。我颇感意外,一时语塞。

怎么办?问题不可回避,我只能直面,于是更改了原先的教学流程,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自己认为这首诗“太浅,没意思的”的理由并给出相应的依据。

在陈述过程中,学生主要围绕“街市”“物品”“珍奇”等意象与“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来谈诗人的情感主旨,总结起来他们认为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中有提示,可以理解诗人对黑暗现实不满,于是把对生活的自由、美好和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改编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美丽的街市上有琳琅满目的物品,是诗人向往的美好生活,这首诗一读就懂,没意思……

课中反思:

一篇可称经典的作品被视为无趣之物,沦为被评头论足的对象。这遗憾强迫我在课堂上有瞬间的反思:

1.“这首诗一读就懂,没意思”,这是学生对这首诗的评价。而我认为这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懂”不一定是真正的“理解”。真正的理解,是心领神会;快速地浅阅读,无法真正做到这点。

2.学生阅读过程的体验生成被遗弃,学生沦陷到已有的阅读知识与阅读技巧的陷阱中,阅读程式化、机械化,学生的情感与思想被囚禁。我应该让他们真切体验,让他们的情感丰富起来,思想厚重起来。

课堂弥补:提问引导体验,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在体验中生成发展,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享受。

关键时刻,我把原定的教案中的两个问题抽取调整出来让学生讨论,意图在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产生些许共鸣,为课堂做点弥补。

提问1:诗中所写的美丽街市你们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见过吗?你心中的理想的美丽的街市又是怎样的,你能描述出来吗?

提问2:诗歌中牛郎织女拥有提着灯笼散步的闲适生活,你曾有过类似的闲适的生活经历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这下子班上炸开了锅,有人兴奋,有人撇嘴,有人争吵……

我给了他们几分钟时间释放,然后我让全班安静,请学生一一发言回答。

针对第一问的回答大体是:

有人说,诗中的美丽街市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有人说,光谷步行街、群光商场、新世界商场、电脑城,那里的东西让人眼花缭乱;有人说,现在的物质很丰富,诗中写的美丽的街市,我们见得多啦,哪像诗人还要想象;有人说,我不知道想象中的美丽的街市该怎样描述;有人说,我理想中的美丽街市和诗中也差不多。

针对第二问学生们有不约而同的答案: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生活虽丰富,但是人们,尤其是学生,生活忙碌紧张,(精神)生活不闲适不幸福。

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得到升华,他们较真切地体验到了诗人内心极大的苦闷感伤。

此时有学生说:“什么时候学习不这么累,让我们也能提着灯笼到处逛。”他道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我总结说:“同学们从自己的苦水中,定能真切地感悟到诗人的期盼,对你而言,显得稀松平常的街市,诗人只能借助于想象来满足。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对美好、幸福、自由生活的追求,丝毫没有放弃。我们更应珍惜现在的和平富裕的生活,同学们今天学习的清苦是为了大家今后能享受更加美好而闲适的生活。”

(二)乙班课堂情境

接下来我要上乙班的课。乙班的学生更活跃大胆,那么如何避免上述类似现象出现?课间休息10分钟内,我思索再三决定先抛弃“知人论世”的传统解读方式。先后从意象与思想情感两个方面提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解读诗歌;然后再介绍写作背景;最后在朗诵中品析诗歌语言美与意境美。

自由解读诗歌时,我先用了下面两个问题来引导:

提问1:你在诗中读到哪些形象?你能不能结合诗中语句谈谈它们(他们)有什么特点?

提问2:艾青曾说“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诗永远为生活而歌唱。诗中所写的美丽街市你们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见过吗?诗歌中牛郎织女拥有提着灯笼散步的生活,你曾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在解读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他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主流认识是:

1.这首诗虽有些幼稚,但是浪漫,表现了一种物质丰富、精神闲适的美好生活。

2.郭沫若所处的时代又穷又苦,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生活丰富,国家(物质)富裕了,但是人们(尤其是学生)忙碌紧张,(精神)生活太不闲适太不幸福。

此时我再追问启发学生——

提问3:生活是诗歌的源泉,借这首诗,我们对生活有了切身的认识。不过诗歌属于读者,更属于作者。你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你怎么评价这种创作意图?

然后我才抛出“知人论世”说,应时补讲创作背景,促使学生认识理解他们的“这首诗虽有些幼稚”这一结论。有个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说:“我们看来幼稚的,在那个年代想得到是无比艰难的,因而它就不幼稚,反而是深刻的。”

这堂课,我通过提问质疑把文本与学生生活串联在一起,起到激趣的作用,同时课堂有了时空链接,给了学生自主解读的空间与深度,并让诗(阅读)又向前推动了学生的情感、思维与生活。

三.课后反思

(一)为什么我们需要开展在“体验”中生成的阅读?

1.阅读的功利性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应试促成了学生阅读的功利性,这具有现实性。课堂阅读教学也因此难逃应试功利的纠缠。如果让学生沦陷到阅读知识与阅读技巧的陷阱中,情感与思想自然被囚禁,细致深刻的情感思想的品味与领悟往往被摈弃。学生情感思想的品质与境界难以提升。

2.阅读具有时代性。

作品有时代性,阅读者有时代性。阅读不仅是获得知识或他人的经验,更是在体验中生成、发展经验,要借助文本阅读让情感丰富思想厚重深刻起来。

任何作品都会烙上时代的印迹,阅读者同样如此。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阅读也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认识思考现实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谈“教育是传递社会的经验”时讲“接知如接枝”“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①

(二)如何开展在“体验”中生成的阅读?

1.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阅读教学理念。

这个时代不单是物质更新换代迅速,一代代人的思想奔跑的速度远超过往。这种背景促使课堂上常出现动态生成的局面,也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也往往无法拘泥于既有教案或传统模式教学。现在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相比,更懂得借用技巧阅读,例如借用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介绍的暗示性来解读文本的创作意图;现在的学生眼界更开阔,这抬高了他们的认知与思想。

2.要放慢阅读体验的脚步,放正阅读体验的姿态,让学生与作者对话,让生活与文本对话。

周国平先生在《人与书之间》指出:“人与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了如许情趣。”②这种类比,道出了阅读体验的过程如曲径通幽,阅读者应用一份从容或闲适的心态去领略。

我们需要的是让学生用对话姿态去阅读,需要产生共鸣,也需要出现抗争。这样才能提升反省思维能力,真正做到让他们的体验真切,情感丰富,思想厚重。

注释:

①金林祥 张雪蓉编注《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第94-9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②周国平著《思想的星空》第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万钧,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猜你喜欢

街市首诗诗歌
《上课没人抢》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热闹的街市
七月诗歌
天上的街市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热闹的街市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天上的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