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技术与新闻业变革

2015-11-20何欣蕾

声屏世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新闻业受众

□何欣蕾

栏目责编:邵满春

变革新闻业的新媒体技术

随着数据库、云计算、人工智能、语意网(semantic web)和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地理定位技术等网络技术的进步,开放技术的推广和深入,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发展正从Web2.0 过渡到Web3.0 阶段。在Web3.0 时代,传媒生态呈现出更为突出的数字化、数据化、网络化。个人或者团体、组织通过开设独立的自媒体空间,能够与专业媒体机构处于同一水平,进行信息互换、资源共享,甚至实现个人的经济价值。在个人、小型团体、非官方组织的传播能力凭借网络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得到空前壮大的同时,网络传播也出现了社群化、私密化、社会动员力强等特点,给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难题。

首先,在资讯社会,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不是信息不足,而是海量信息内容过于庞杂,良莠不齐,人们难以面对大量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以至于让流言、谣言不胫而走。在当前以数字化为首要特征的传媒生态中,网络媒体不断渗入社会生活寻找有效真实的关键信息,提供给有某种特定信息需求的群体,协助其做出正确选择,可以获得可观的社会经济价值。我们已经置身于大数据时代,大规模、非结构化、增长速度快、彼此毫无关系却又蕴含巨大价值的数据包围着我们。如何在大数据的快速增长中,把握住社会发展的整体态势,在大数据的庞杂中把握住某个行业的重点变化,在大数据的无序中探索出隐藏的社会秘密,给新闻工作者的报道活动带来了重大挑战。

其次,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更新和普及,互联网平台和应用程序的用户粘性具有巨大的提升潜力,受众不再仅满足于新闻媒体推送信息,他们期待的是新闻媒体能够根据他们具体的所在位置、所处环境,提供与真实的线下生活紧密相关的新闻资讯。“受众”这个概念,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中早已受到诟病,不少学者和业界人士指出,“受众”早已经转化成了产品的用户。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对新闻内容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用户需要的是基于事实的新闻,富有现实意义的新闻故事,更利于理解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和报道语境,以及可以满足用户收藏、分享、讨论、跟进报道的技术与内容上的灵活度。

第三,随着移动终端APP 应用程序的发展,网络社群迅速形成,网络传播的私密性也随之提升。网络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交换,更有情感的交流,网络社群内部的认同感,更容易将社群成员的意见、观念、思想演变为实际行动。例如,以微信为代表的基于手机移动终端开发的即时通讯程序,不仅是人际传播的网络延伸,而且使得用户能够在私密的朋友圈进行信息传播。因此,新闻传播活动除了单纯地提供信息之外,还协助个体完成社会化建构、发起社会活动等等的社会化功能在逐渐增强。应对由技术带来的全新传媒生态,探索新的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技能,加强传播活动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则变得更为重要。

新闻业的变革

一、新闻生产者:机器与人的竞争。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和语言生成系统,已经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简单的新闻报道。机器程序对记者人工劳动的替代潜力,让传统新闻工作者开始感到威胁,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机器与人的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很有可能在人事制度上彻底变革新闻业。

早在2011年9月,《纽约时报》就报道了美国西北大学两位教授开设的创业公司Narrative science 运用其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仅用一场足球赛的比分,就在一分钟之内写出了一则体育新闻消息。更令人惊讶的是,其遣词造句与记者写就的报道几乎无异。当时,Narrative science的联合创始人之一Kris Hammond 做过这样的断言:“在五年内,电脑程序将会赢得普利策奖。如果获奖的不是我们的技术,我会感到非常遗憾。”①人们围绕着机器程序是否可以获得普利策奖,展开激烈的争论,从人工智能系统无法做到采访、评论等方面,对技术进行攻击。然而,这并没有阻碍Narrative science 这样的创业公司发展壮大,到2014年,该公司对外声称有30 多位客户,其中Pro Publica 新闻编辑部、Big ten network 体育网、雅虎网也在其中,而其系统可以在一分钟以内生成一篇500 字的新闻消息,收费只需10 美元,这与采用记者写作稿件相比效率高、成本低。在这场机器与人的新闻生产竞争中,未来会由机器系统代替部分需要人工完成的中低水平任务,新闻业中的技术性失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根据简单的数据即能产生的新闻报道,会越来越多地由机器完成。新闻采写编评技能水平较低的新闻从业者,必须提高工作技能或者另谋出路。

二、新闻内容:新闻决策为王。自从大数据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数据新闻也成为了重要的新闻内容。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又被称为由数据驱动的新闻(data-driven journalism),即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从海量数据中得出对某事物的洞见,而进行新闻报道的活动。《卫报》网站的全媒体报道《解读骚乱》(Reading the riots)、《华盛顿邮报》的地图新闻等都是数据新闻的成功案例,而BBC、德国之声、美国在线新闻等越来越多的国际重量级媒体都在数据新闻这片“蓝海”进行积极的尝试与开发。然而,目前真正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数据新闻需要高昂的代价,例如《卫报》网站历时一年多,在与伦敦政经学院的合作中,才完成了《解读骚乱》报道,这样的大选题、大制作是中小型新闻媒体难以承受的。

但是,技术发展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也必然会摊薄数据新闻的生产成本。随着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的成本会降低到中小型媒体也能负担的程度。因此从长远看,技术应用的成本不会成为新闻媒体在内容品质上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新闻内容方面,新闻决策将起着决定作用。在浩繁杂乱的现实社会中,新闻媒体决定在什么时间、关注什么领域的问题、从什么角度去报道,等等,直接决定着新闻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闻策划能力和报道方向的把控力,才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三、新闻受众:新媒体对受众社会化的建构。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说过:“真正的‘传播革命’所要求的,不只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或者是受众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之间的时间分布上的变迁,其最直接的驱动力一如既往,是技术。”②在新媒体技术急剧发展的当下,随着用户产生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参与式传播”等概念的产生,人们对受众的理解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也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入到受众的能动性、“积极受众论”的研究。

必须看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受众与媒体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深入的状态。对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甚至对社会公共事务决策产生影响。媒体讯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原因在于为受众提供了获取资讯的渠道、社会交往的材料、表达观点的平台、参与决策的场所,等等。例如,美国的“每日野兽”网站(The Daily Beast),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每日的“小抄栏目”(Cheat sheet)。该栏目选取各网站中最具热度的十条新闻,提供给受众。该网站的高人气与成功,也正是因为每日精选的十条新闻不仅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更给受众的线上社交和线下交流提供了谈资,信息的社交作用得到了发挥。因此,新闻业除了加强原本传播新闻的核心业务之外,更需要探索媒体作为一种个体社会化建构的工具,其价值如何能够得到实现,这是未来新闻业的一片蓝海。

四、传播渠道:移动终端的潜力。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以及无线保真(WiFi)技术,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移动网民,让人们的网络生活进一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了增强用户粘性,平面媒体、广电媒体都纷纷开设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然而在开发移动终端潜力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只有改变才能成功。彭博商业周刊就将自身定位在“专为移动而生的新鲜商业媒体”,其iPad 版本的内容编排、设计风格根据喜欢数字阅读的受众喜好在不断创新。此外,每期杂志的移动版本容量较小,只有30M,缩短了用户下载的时间,并且与其他基于App的杂志一样可以实现社交网络的分享功能。然而,传统媒体的网络转型,不仅是拥有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更加重要的是拥有互联网精神,迎合新媒体受众的取向,符合移动终端的传播规律,或许这正是决定传统媒体能否完成新媒体转型的关键之所在。从目前各个传统媒体的努力来看,这给传统媒体带来的障碍与挑战超乎想象。例如,中央电视台就开发了自己的移动终端App“央视影音”,然而打开程序,仍然首先见到的是“央视频道”“卫视频道”“地方频道”的转播和直播。这不过是将传统媒体内容生硬地放置在移动终端平台的框架中,并不能真正发挥移动终端传播的优势,如增强用户粘度、参与网络社交、提高传播效率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何抢占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渠道,如何在渠道之中站稳脚跟,是传统媒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拿出魄力自我革命,才有可能避免在新媒体环境中被取代。

五、传播效果:数据的挖掘与再创造。传统媒体对于传播效果的测量,会使用座谈会等定性分析的方法,也会采取以抽样调查为主的定量分析,如平面媒体的问卷调查、广播媒体的收听率调查和电视媒体的收视率调查。由于受众真实意愿的表达不足、样本与总体存在的差异、样本库被污染的风险等问题,传统媒体对传播效果的测量体系总是遭到诟病。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惊喜地发现大数据对传播效果能够进行更为客观的评测,不仅仅是测量到诸如点击率、访问率等硬性数据指标,还可以发现传播过程中的相关关系。

战乱时期,父亲把工厂迁到武昌区法租界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立即没收了英法美等租界的全部资产,我父亲的企业落在汪伪政权手中,家中生活来源断绝。父亲经常与老乡躲在一边听收音机短波,盼望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但他没能看到这一天。生活的苦难摧残父亲的健康,他的肺病日渐严重。

英国学者迈尔·舍恩伯格和库克耶所著的《大数据时代》,介绍了大数据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三个重大思维转变:“首先,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其次,我们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最后,我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③

在媒体实践中,美国的在线流媒体服务商奈飞公司(Netflix)是从大数据技术中获取商业利益的成功典范。奈飞公司(Netflix)的技术平台上,详细地记录了受众的每一个观影动作,平均每天可以记录三千多万个观影动作,此外还有每天数量达百万级的用户评分、评论。对这些大数据的分析,让奈飞公司(Netflix)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受众。奈飞公司(Netflix)在决定花费1亿美元投拍《纸牌屋》之前,它就从其4400 万全球用户的观影行为数据库中找到了热门影视作品之间的相关关系:④关注政治剧、大卫·芬奇导演和实力派演员凯文·史派西作品的受众呈现了高度重合。《纸牌屋》在2013年获得9 项艾美奖大奖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选角两项大奖。而奈飞公司(Netflix)2013年年度收入为43.7亿美元,这与其在大数据分析中了解到受众喜好,并作出策略调整有极大的关系。

在线流媒体服务商的成功,显示了大数据技术的功能与意义。在未来新闻业中,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也必然会推动创新,这种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数据新闻,而是通过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行为数据,起到指导媒体的传播行为,甚至调整产业的发展方向的巨大作用。

应变对策:寻找全新发展模式

资深的多媒体摄影记者费尔南德斯(Koci Hernandez)指出,“有危险的不是新闻业,而是新闻业的商业模式。”⑤而他自己正是通过手机新闻摄影,而获得了个人事业上的转型成功。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业的某些组成部分的创新是颠覆式的,要应对这种技术环境的变化,必须要寻找全新的发展模式。

一、各类传者共生,新闻协作生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低水平的新闻稿件将由机器完成,这样的技术发展趋势似乎不可避免,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人工智能仍然替代不了新闻工作者的实地采访、新闻评论等人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因此,新闻工作者未来安身立命的工作能力是挖掘事实、呈现事实、评论事实的能力,这需要建立在获取大量事实的基础之上。未来新闻生产中要高效率地完成事实的深入报道,必须要协作,而互联网技术诸如自媒体平台、大数据技术、社交网站等为新闻生产提供了高效的帮助和海量的资讯。

新闻学者杨宝军认为,当下“共产”新闻文本时代已经开启。“所有的民众个体、所有的社会组织(群体)主体,“都”可以或能够成为面向社会大众的具有公共化身份的新闻生产者、传播者,并且他们各以自己的动机观念、情感意愿、利益需要、方式方法进行新闻生产与传播。”⑥在传播者身份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中,新闻工作者要守卫新闻传播的高地,要有开放的心态,以及通过合作完成新闻报道的能力。

二、资讯即是服务,注重用户体验。新闻就是资讯服务,如何为受众提供实用的信息,已然成为媒体的生命线。新闻媒体只有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才能生存、发展,而新闻媒体的高下之分也正在于此。提升用户体验的两大方面主要在于:个性化定制和内容可视化。首先,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成熟,个性化定制服务为媒体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技术和内容道路。例如,手机应用程序“今日头条”,根据用户浏览的新闻类型,为用户设置了喜好分类,在以后推送信息时会首先提供单个用户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其次,资讯需要包装,随着数据新闻的发展,可视化新闻的受欢迎度越来越高。如何让数据变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是各大媒体编辑部正在解决的重要课题。其中数据可视化是数码时代最为重要的叙事方式之一,科学的数据可以从宏观上指导人们在各领域的行为活动,数据新闻已经逐渐成为新闻业的新增长点。

余论

在当下这个信息内爆、声音多元的时代,更加需要新闻业为社会发展状态描绘清晰的图景、为个人的生活工作提供有效的资讯以作为决策参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移动终端的开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业必然要顺应技术作出变革。然而,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⑦新媒体技术为我们引进了一种新的尺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资讯的传播方式,但是技术作为人的延伸,代表的是技术背后的人,传播的终究是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最终也必须落脚到为人服务。

注释:

①纽约时报网:http://www.nytimes.com/2011/09/11/business/computer-generated-articles -are -gaining -traction.html?pagewanted=all&_r=0,2011年9月10日刊载。

②[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等译:《受众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 页。

③[英]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著,盛杨燕,周 涛译:《大数据时代》,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第1 版,第29 页。

④卫报:http://www.theguardian.com/media/2014/feb/23/netflix -viewer -data -house-of-cards,2014年6月9日访问.

⑤“No crisis in journalism.But there is a crisis in the business of journalism”:http://prezi.com/e8y_uyy9ah4d/future -of -news -media/

⑥杨保军:《“共”时代的开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形成的新闻学意义》,《新闻记者》,2013(12)。

⑦[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第18 页。

猜你喜欢

新闻业受众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论新闻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报业集团应对策略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