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日常生活审美
2015-11-20牟婷
■牟婷
古村落的日常生活审美
■牟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往的高雅艺术已经被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淡化出中心地带,人们渐渐逃离了传统的审美方式,居于社会审美活动主流地位的无疑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资源——古村落的日常生活审美现状如何呢?古村落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历史空间破败、文化的缺失、地域特色的缺失等诸多问题。原住居民的生活空间成了出租屋,原住民换成了商人与游客,历史性空间的原生活意象正在消失。学术界对古村落这个完整的空间单元缺乏整体的生活审美评价。古村落的空间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物质载体,村落的空间体验是文化遗产保护者和设计师们最关心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并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研究这个空间中的日常生活审美,无疑是研究古村落的美学与空间保护的重要视角。
诗歌绘画中的古村落
中国的传统古村落孕育和发展了中华传统的耕读文化。从陶渊明式的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可以看出“归隐”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美好生活最高的向往,因此。无论诗歌绘画中,山水村落文化都是永恒而高雅的主题。正是山水村落文化在中国古代的盛行,使得文人墨客醉心于山水,而从商发迹的商人,身在仕途的官员,无不回故乡建设宗祠,宅邸。他们将山水画的意境引入村落的营造和宅邸的建造之中,营造了村落文化与诗情画意相统一的村落意境。这种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是古人的一种情结。大自然的山水之美,具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能涤污去浊、息烦静虑,使人忘却城市的纷扰,产生忘情于山水人家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创造出让人神往的山水村落的诗画意境。
村落文化的灵魂也往往是以诗人的气质入画,以画家的气质入诗。在中国的村落文化中,不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抒情感怀诗都善于将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融合统一,既含蓄蕴藉,极富“言外之意”,又传神优美,极具自然之美。其诗融入了画家和诗人的情思,又渗透了深刻的禅思体悟,因而达到了一种心境美与自然美和谐统一的纯美境界。在村落文化的明秀诗境中,既有澄明精致的画面,又有飘渺灵动的情韵,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幽深。这样的诗歌意境表现的是古村落被大自然静观寂照时,感受到的宁静优美,是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于象外而入于诗心的空明与寂静之禅悦之境。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村落的山水诗意境优美而意味隽永,又能令人以一颗澄澈的心去体验感应这种动与静的结合,从村落的晨钟暮鼓中,以清净之心平息纷扰不安的心灵。中国古典园林、山水诗、山水画之所以往往给人以丰富的意境感受,就在于它们能在有限的“形”之外创造出无限的“意”,以生成丰富的“境”或“景”。
风水观念缔造的古村落
风水学说在数千年发展形成过程中,吸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以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慧,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体系,是一种包含有合理内核的科学与迷信的混合体,真实的反映了古人对于天文地理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古人无论在都邑选址民居建筑的规划中都体现出浓厚的生态意识、和谐意识、自然意
识等风水审美理想。
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大都选择在山谷内相对开阔的阳坡或山侧南向缓坡上。中国古代对村落、城邑和住宅的选址都十分注水脉。特别是对水的出口,要求必须关锁,为的是不让财源流失。对无水或缺水的村落要引水入村,有的还要在村落的宗祠等地的前面开挖池塘,以聚财运。以徽州为例,汪氏家族后人汪思齐从家谱记载中见到,村中有个地方有泉眼,“宜扩之以内阳水而锁朝中丙丁之火。”加之风水学观的运用,于是便请风水先生何可达游遍山川,详系审视山的脉胳,水的流向。何可达游遍山川,提笔记录下民宅、古村落如何建造的依据,如依据溪水的流淌,环绕着村落以及宅居门前,溪水还应有一定的差落,最终汇聚于池塘。明朝永乐三年至明朝永乐五年,汪氏在宏村完成了月沼和水圳工程,到明朝万历三十五年,两百余年的时间,由于人口的繁衍,自然给居住环境带来新的矛盾,最主要的问题是水。为了缓解此矛盾,村民合力集资,开辟及修葺了约为18000m2的半圆形池塘,名为南湖。可见宏村的水系统是典型的在风水观念的影响下通过人工手段精心设计的。
古村落的日常生活美学
传统的古村落日常生活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因素驱动的表象,它较少的受到政治等上层因素的的影响,人的生活无疑成为其表象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从村落选址上来说,为何大多苏州和徽州的古村落选择在山坞与湖湾,枕山面湖,通过调查,山坞一般都位于山地与滨湖平原的结合部,地理位置独特。山坞后面和左右的山体,阻挡了冬季寒冷的北风,使其冬季最低温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有利于常绿果树越冬。南向、东向和西向的山坞,更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热量条件。而面对湖口,形成靠山面水的山抱村。
山抱村,村抱田。湖中常安排小岛,景色、风水极佳,居住环境堪称一流。
走进村落,再来看看村落的街巷又有那些日常生活的美。街巷如古村人的生活一样,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时而热闹时而又闲静淡然。白天,店家卸下板门,招揽生意。店铺敞开,铺与街相互延伸,融为一体。建筑往外伸展出的“拍”下形成过渡的“灰”空间,为左邻右舍聊天、休息的极好场所。一张条凳、几把蒲扇、几个村民悠然自得。勾勒出一幅极美的乡村生活场景图。日落黄昏,店铺打样了,家家炊烟袅袅,紫石街回复平静,伴若几盏昏黄的路灯,又是一种恬淡的美。
而以苏州陆巷的古村落日常生活描述中来看,充分反映出江南士族的审美情趣和村民的民俗生活活动。苏州陆巷建成社区博物馆后,完整的以生活美学的角度,展现出太湖风光线、寻古探幽线、世家大族线、民俗文化线。它既能刻画人文生活和水乡风貌的自然景观,又能体现太湖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和高雅的审美品味。
想要实现古村落在当代生活空间的优化,就必须从居民的生活入手,重视居民对生活空间的情感需求,尊重居民生活空间审美实践的权利,提升其呵护生活空间的意识与修养,从而建立起古村落作为历史空间的审美形象,揭示出诗意栖居的生活空间审美意蕴,促成“从宜居到乐居”的古村落生活空间的新发展。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