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杂谈
2015-11-20杨衣云
■杨衣云
《西厢记》杂谈
■杨衣云
《西厢记》为元代王实甫作,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
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对她一见倾心,但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
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莺莺听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
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元杂剧《西厢记》是最著名的古典戏曲作品之一,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西厢记》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情节之跌宕、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堪称绝世经典,因其在艺术上的近乎完美,《西厢记》又被选为四大古典戏剧名著之冠。有“西厢记天下夺魁”、“古戏扛鼎之作”和“北曲压卷之作”的说法。
《西厢记》的评弹表演
苏州评弹是以说、噱、弹、唱为主要手段,后来为突出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又增加了一个“演”字,是为说、噱、弹、唱、演。
所谓的“演”,是指在表演、叙事过程中的“出角色”,通过演员的模拟故事中人物的形象、语言来达到一种艺术感染力。因此许多评弹表演艺术家都十分注重“角色”的表演,并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一句“说表好是稳,角色好是盛”,足见“角色”的表演是不仅对说表的补充,而且是整个评弹说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上海评弹团的杨振雄和杨振言二位艺术大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杨振雄和杨振言原来是说《描金凤》和《大红袍》的,评弹界俗称“龙凤书”,年轻时就颇有名气。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反复磨砺,精益求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独特的杨派艺术。他的“说、噱、弹、唱、演”都进入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是风雅和精细的代表。
喜欢《西厢》,是因为当年我们也排过《西厢》的中篇。《西厢》是一部长篇弹词书目。根据王实甫同名元曲改编演出。苏州弹词最早改编演出的,现知为清同治、光绪年间的艺人朱寄庵。朱寄庵传朱艺庵、朱菊庵、何许人。黄异庵曾与何许人之弟何可人拼档说《西厢》,参照原著,再加上创造,使《西厢》更加细腻,语言更具文学性。后杨振雄拜黄异庵为师学《西厢》,又有丰富,多有发挥,并整理成本,于198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黄异庵的学生中还有钱雁秋,说《西厢》也很有影响。我的先生赵开生也算是黄异庵老先生的学生,那我就算是黄老的徒孙了。
评弹《西厢》是二位杨老师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艺术格调高、语言文雅,表演细腻,在刻画莺莺和红娘、张生和夫人以及法聪小和尚等等角色时运用评弹的说表、弹词的演唱以及昆曲的音乐素材和表演手法,使得《西厢》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根据人物感情的需要把昆曲的表演手段融进评弹的手势面风之中,在举手投足之
间,身段、姿势极其讲究,人物表演中都有一种书卷气和文雅美。
《西厢记》的创作和新意
在《游殿》《回柬》《闹柬》《佳期》《拷红》等回目中,评弹进行了精雕细刻。虽然有些段落在原著中只是短短数百字的描写,但是通过艺术家的再创作,再加工,引人入胜,丝丝入扣,堪称艺术精品。这种艺术不是靠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靠人物性格的相互碰撞,正是在人物性格的铺排和书情的构思,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苏州弹词的说、噱、弹、唱、演才表现得浑然一体,扣人心弦。
二位艺术大师有如此高深的艺术造诣,是和他们的艺术修养分不开的,更是和他们对艺术的一股钻劲分不开的。他们有艺术理想,有极高的事业心。如果没有艺术修养和事业心,就不可能精益求精和勇攀高峰。振兴评弹需要各个方面的条件,但关键在人,评弹演员的事业心是最重要的。
《西厢记》的遐想和思考
这次听《西厢》除了杨振雄和杨振言二位老师的录音外,还看了些《西厢》的剧本,收获颇丰。听,是一种学习;看,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我会自己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说,我会怎么演,我又会说成什么样。”
众所周知,《莺莺操琴》是《西厢》的一首开篇,是苏州评弹中的最为经典的开篇之一。最早的作者是马如飞先生。但是现在才知道《莺莺操琴》也是《西厢》的选回。《莺莺操琴》是《惊艳》前的一回书,原著中没有这段情节,它是由评弹艺人增添出来的。故事写莺莺在花园内操琴,表露出对婚姻的不满,被墙外的张生张相公听到,并从莺莺的琴音中听出了莺莺的内心痛苦。这回书为《惊艳》铺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次有机会看到了钱雁秋老师整理的《莺莺操琴》,一边是莺莺红娘,一边是法聪张生,“小姐是,料是知音难得遇,哪知知音人已是近花墙,原来只因《凤求凰》”。这回书的构思很有特色,一面交待莺莺和红娘,一面交待张生与法聪和尚。隔着一垛墙,彼此并未照面,琴声却把墙的二面联系了起来,人物场景刻画得有声有色,安排得很巧妙。
《闹柬》也是《西厢》的选回。这回书在刻画莺莺和红娘的性格特征方面,有独到之处。是《西厢记》中较好的一回书。《闹柬》中,莺莺和红娘就凭借一个“闹”字,“闹”得有原因、“闹”得有层次、“闹”得有曲折、“闹”得有结局。而且这回书的情节有都围绕在一张“柬”上,人物的细腻,运用说表的独到,唱词的顺耳不俗,都是符合《西厢记》这样一部古典名著的风格。
《酬柬》又称《佳期》,也是《西厢记》的选回。在全书中是张生和莺莺经过了层层波折后的一个结果。莺莺中秋佳节,赴约西厢,她与张生的结合在当时的封建礼教的环境中是“非法”的。同时“说书容易种根难”,接下来就是即将到来的和老太太激烈冲突《拷红》埋下伏笔。这回书对张生、红娘、莺莺有比较集中地描写。其中莺莺临行前的一段却有《珍珠塔》的手法,似曾相识。但手法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十分生动。结合书情,运用得当,就会产生共鸣的效果。
《西厢》的雅俗共赏,有语言的生动,更有黄异庵、杨振雄和杨振言艺术大师的演绎,自然成为了一部精品,成为了一部独一无二的苏州弹词雅韵。但是“艺随人生,艺随人亡”,这是任何艺术的艺术规律。后人如何传承?“学形易,学神难”。更何况形都无法学会,如何传承?
艺术是需要积累的,知识是需要积累的,阅历是需要积累的,老先生的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前辈们的艺术就是积累的过程,艺术没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