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林甫现象的教训

2015-11-20赵映林

唯实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李林甫张九龄玄宗

赵映林

李林甫以口蜜腹剑著称,终其一生妒贤嫉能,排斥忠贞之士,遂使盛唐气象成为明日黄花。李林甫所作所为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深谙官场个中三味——朝中无人莫做官。李林甫是李唐宗室,玄宗时进入官场,因善于察言观色,精于钻营,仕途一帆风顺。那时杨贵妃还未进宫,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是武惠妃,李林甫看准了这是一个“绩优股”,不惜重金千方百计结纳武惠妃,赢得了武惠妃的信任。那时,宰相之一的侍中裴光庭年龄较大,裴一死,武氏求高力士在玄宗面前求情,欲以李林甫代相。高力士只是哼哼哈哈,不置可否。另一宰相中书令萧嵩则举荐韩休继相,玄宗即命草诏右丞韩休为相。这时高力士将此消息透露给武氏。李林甫是何等的精明,自然明白,立即赶到韩府表示祝贺。韩休尚不知拜相诏令将下,得此信息,自然免不了对李林甫刮目相看——此公有内线,背景不可小视。所以,韩李二人从此以后关系十分密切。在韩休与武妃运作下,李林甫眷遇益深。李林甫投其所好,一味逢迎,把个曾经励精图治的玄宗皇帝哄得晕头转向。

小试牛刀,一斧砍倒两个宰相。李林甫进入高层核心圈后,自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五月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到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去世,任相19年,成为唐中叶政坛上的不倒翁。他耍弄的阴谋诡计,巧设的陷阱,编织的圈套,垂下的钓饵,使数百名朝臣、政敌先后被罢官、流放,甚至杀身丧命,至于受到牵连遭殃的官员更是不可胜计。李林甫一生整人无数,其中光在位的宰相就有三人。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直臣严相,文人气足,对李林甫的为人很是鄙视,不愿与之交往。李林甫对张九龄恨之入骨,然而自己位在张九龄之下,所以,只是一味曲意逢迎,百般讨好。脸上丝毫不愠。三省长官议事之时,李林甫从不与张九龄意见相违。他清楚,张九龄是玄宗信任的股肱大臣,只要张九龄一天受到玄宗的信任,就扳不倒张九龄;而要扳倒张九龄取而代之,只有让玄宗对他不满。

朔方行军大总管牛仙客曾是萧嵩旧部,勤于政事,在河西节度使任上,节省办公用费巨万。唐玄宗拟加封牛仙客为某部尚书。张九龄认为牛仙客乃是武将,少文,不宜加封尚书,提出反对意见。李林甫一看机会来了,因为萧嵩是以边功入朝为相的,萧嵩可以入朝为相,牛仙客亦是同理。张九龄仅以牛仙客“少文”而加以反对,理由不充分,也有违玄宗圣衷。李林甫则深知玄宗之心,于是他一面在玄宗面前竭力推荐牛仙客,迎合玄宗,私下里却把张九龄反对加封尚书一事悄悄告诉牛仙客。牛仙客见仕途被阻,既把张九龄恨之入骨,又对李林甫心存感激。于是他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向唐玄宗哭诉,辞官让爵。牛仙客的一番表演,使唐玄宗不免恼怒起来,觉得受到了张九龄的牵制。于是,下诏令牛仙客兼为尚书。然而,张九龄仍坚持己见,玄宗发怒说:“难道都由你说了算?”

也就在此时,武惠妃得宠,皇太子李瑛地位动摇,李林甫与武惠妃密谋,欲废皇太子,改立武惠妃之子为太子。此事又遭到张九龄的坚决反对,惹得唐玄宗极不高兴。李林甫当时却不说,张九龄离开后,他说,此乃陛下家事,何必管别人同意不同意。唐玄宗于是不顾张九龄的执意反对,废掉了太子李瑛。

开元二十四年十月,唐玄宗拟从东都洛阳回西京长安。张九龄与裴耀卿建议等冬季农闲时再走,免伤农作物。李林甫探知唐玄宗主意已定,等张九龄、裴耀卿退朝之后,对玄宗说:“东都、西都都是陛下的行宫,随时可以离开,何需择期!如有碍农事,减免他们的租税就行了。”唐玄宗听了之后很高兴,觉得还是李林甫知己。遂不顾张九龄、裴耀卿两相的谏阻,返回长安。

几件事下来,唐玄宗对张九龄已是老大不高兴了。张九龄有位好友叫严挺之,几年前,张九龄曾荐他为相。而严挺之鄙薄李林甫的为人,李林甫一直怀恨在心。王元琰案发后,严挺之为之说情。原来,王元琰的妻子是严挺之的前妻。李林甫立即大做文章,诬陷张九龄、裴耀卿、严挺之乃一党。他先把此事秘密奏报唐玄宗。历朝历代皇帝最怕的就是宰臣们结党,最恨的也是宰臣结党。王元琰贪赃案发,玄宗得李林甫密报,先入为主,即猜疑有结党一事,遂召宰相们讨论,示意追究严挺之包庇亲属的罪责。张九龄哪里知道此中已有李林甫设置的陷阱,像往常一样,就事说事,极力替严挺之辩护。这就引起了唐玄宗的怀疑:为什么反对牛仙客?却荐引严挺之?前后一联系,就得出了张九龄、裴耀卿结党的结论。同时,觉得李林甫倒是孑然独立的忠臣。张、裴平时与严挺之来往密切,此时是百口难辩,而唐玄宗这时对他俩积愤已深,理智早为感情所替代。李林甫对张九龄的指控是否属实,问题的性质是否严重,这些都已不重要了,罢他们的官才是“圣断”。于是张九龄降为右相(尚书右仆射),裴耀卿降为左相(尚书左仆射)。而李林甫则迁为中书令,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牛仙客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做了宰相。任免令一出,朝中官员皆窃窃私语,说“一雕挟两兔”。道出了李林甫排斥异己、陷害忠良的狼子野心。

李林甫费了两年工夫,一板斧砍倒了两个宰相,实现了他位居三省长官之首、独擅大权的夙愿。而牛仙客“知恩图报”,对李林甫只是“唯诺”而已。从此以后“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第二年,李林甫又给张九龄罗织了新的罪名,将他降为荆州刺史,贬出长安。几年后张九龄在愤懑中去世。

被李林甫整倒的第三个宰相是李适之。李适之是被唐太宗废黜的太子李承乾的孙子,与唐玄宗是堂兄弟,历任陕州刺史、河南尹、刑部尚书。天宝元年(742年),改任侍中为左相。李适之坦诚豪爽,为官清廉,政绩显著,朝野口碑甚好,但李适之不是李林甫一路的人,李必欲除之而后快。李林甫经过一番精心策划,设置好了陷阱,开始引诱对方上钩。一天,他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出来,可以富国。此事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为人爽直,处人处事过于粗心,根本就没有料到这是李林甫设置的一个圈套。李适之倘若认真思索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疑点颇多:倘若如李林甫所说是利国利民之事,他与皇上朝夕相处,为何不早日奏明,以至于皇上时至今日尚不知道?既是好事,有利于社稷,为何自己不奏,却让之于人?可李适之竟然想都不想就在第二天上朝时,将华山有金矿之事奏明,建议玄宗下令开采。玄宗一时拿不定主意,待李林甫入宫,便询问李林甫。李林甫回答说,华山有金矿,我早已知道,但华山是陛下“本命”(唐玄宗曾制《华狱碑》,在碑文中称自己“协华山之本命”)王气所在,不宜开采,所以未敢上奏。李林甫一箭双雕:既表示了他的忠君之心,又打击了李适之。果然,玄宗听了后十分不悦,觉得李林甫虑事周到,在朝上严厉斥责李适之虑事不周,要他“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人一戴上有色眼镜,看什么都觉得不合己意,唐玄宗于李适之就是此理。天宝五年(746年),李适之被罢相。

但李林甫并不就此罢休,生怕李适之那天突然醒悟过来,怀疑起自己来,不就麻烦了?想到这里,决心一不做二不休,除掉李适之。于是,李林甫先是罗织了一个兵部尚书韦坚、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的“谋逆”罪,然后唆使爪牙一口咬定李适之是韦坚等人的同党。韦坚、皇甫惟明被流放、赐死,李适之则被贬为宜春刺史。事情到此也该结束了,可李林甫还不罢休,派遣杀手一路追杀被贬与被流放的官员。李适之见数官被杀,预感自己也是凶多吉少,遂服毒自杀。

以人划线,排斥异己。李林甫为了攫取最大权力,连续整倒三个宰相。既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应该收敛不再整人了吧?其实不然,因为要保证自己的权力不倒,排斥异己是必不可少的官场功课。整什么人,用什么人,一切以人划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李林甫的杠杠。

裴宽,长于文辞,精于管理。开元年间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及河南尹等要职。他为官正直廉明,卓有声誉。天宝初年,又任范阳节度使,戍边安民,功绩卓著。唐玄宗对他评价很高,赠诗褒奖:“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清。”不久召回朝廷,任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此时的裴宽离宰相仅有一步之遥,但他不是李林甫引进之人,与李林甫派系中任何一人皆无交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李林甫就容不得他。

天宝三年,刑部尚书裴敦复征讨海寇,胜利归来,他接受了“人情网”的请托,上报请功的人员名单过滥,其中有不实者,受到举报。裴宽身为御史大夫,责无旁贷,自然要查。可他本人也为亲友请赏之事托过裴敦复。由于这个中缘故,裴宽则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李林甫看出了端倪,逮个正着。李林甫先是将裴宽要查之事泄露给裴敦复。裴敦复在惊恐中说出裴宽也有请托之事。李林甫一听如获至宝,表面却不露声色,在假惺惺地表示同情之后,就唆使裴敦复一定要抢在裴宽之前,上奏朝廷揭发裴宽徇私行为,并痛斥自己糊涂。急于自保的裴敦复于是上本揭发裴宽,同时向杨贵妃之姐行贿500金,通过皇帝的枕边人告发裴宽,双管齐下,裴宽先是被贬为睢阳太守,之后降为安陆别驾。此事,裴宽自有责任,授人以柄,栽倒在李林甫脚下。

兵部侍郎卢绚,玄宗觉得他一表人才,长得气宇不凡,很受玄宗垂青,李林甫怕其受到进一步重用,入省为相,决意排挤。一天,李林甫对卢绚的子弟说,卢绚声望高,如今广州等地急需人才去治理,皇上正考虑派卢绚去。广州在唐代时是欠发达地区,往往是贬官、流官的安置去处。李林甫还说,与其到广州,不如转任太子宾客、太子詹事,去管管东都之事,也比去广州、交州好啊。卢绚果然中计,提出愿任散职。事情是李林甫教唆让人上当的,为了掩人耳目,李先是将卢绚调任华州刺史,再将其转任太子詹事。这样一来,卢绚进“三省”之路也就堵住了。开元二十五年四月,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指他尸位素餐,滥居相位。周子谅援引谶书“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来证明姓“牛”的将会造成朝廷内争。周子谅所引谶书虽然牵强附会,但对牛仙客的批评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却是符合事实,并无不妥。可是唐玄宗历来忌讳谶书,对弹劾甚为不快。李林甫熟知唐玄宗的这一忌讳,见状后趁机挑拨离间,说周子谅是张九龄荐引的,是张九龄帮派中人,他们是如何如何勾结的。结果,周子谅遭廷杖,被打得死去活来,流放途中死于蓝田。

为了震慑群臣,李林甫将一些专以整人为能事的酷吏收为己用,如酷吏吉温成为李林甫的鹰爪后,他秉承李林甫意旨,大兴冤狱,酷刑逼供,滥杀无辜。在李林甫的整治之下,群臣噤若寒蝉。唐玄宗听不到任何一点不同声音,真以为是天下太平,四处潺潺流水呢。

李林甫整倒的这三位宰相以及绝大多数的官员几乎都是以国事为己任的耿直不屈、忠心耿耿的大臣。自此以后,群臣鉴于纳忠见斥,无人再敢多提意见了。谏官们像“立仗马”一样沉默无声,骨鲠之士终于销声匿迹了。宋代范祖禹所说:“李林甫以刑措受赏,谗谄得志,天理灭矣,安得久而不乱乎!”这时,虽然社会祸乱还没有发生,依旧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但是,政治上由“治”趋“乱”的先兆已是十分的明显。由此可见,用人得失,所系非小。唐玄宗前期,推行任贤政治,一批名相执掌朝政: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裴耀卿……他们孜孜守正,努力创新,所以才有“开元盛世”。到了唐玄宗后期,不辨忠奸,以奸宄为贤能,以巨猾为忠良,终于造成了祸乱而不自知。安史之乱后,时人总结说:“林甫奸宄,实生乱阶,痛矣哉!”总之,专任奸臣李林甫,理乱自此已分。这一教训是非常发人深思的。李林甫之作为带来的恶果,执政者也罢,常人也好,都应当认识到一个重要问题,即衡量政治开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如何用人,用什么人。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有李林甫这样的奸臣,唐玄宗本人是难脱干系的。

像李林甫这样品质恶劣的官僚历朝历代都不乏其人。他们造谣中伤,挑拨离间,设置陷阱,落井下石,捏造罪名,私进谗言,上纲上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构成中国传统官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李林甫现象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搞好一个国家、一个单位靠一个人是不行的,而搞垮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有一个身居高位如李林甫这样的人就足够了。

〔说明:本文所引史料除注释外,均采自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玄宗本纪》、《李林甫传》、《张九龄传》、《李适之传》、《太子瑛传》、《裴耀卿传》、《严挺之传》、《牛仙客传》、《吉温传》、《萧嵩传》〕

(作者系江苏省工运研究所 研究员)

责任编辑:钱国华

猜你喜欢

李林甫张九龄玄宗
弄獐宰相
狡黠
王维&李林甫:成人社交哪有非黑即白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张九龄: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一代名相张九龄
狼狈为奸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