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
2015-11-19杜晓敏
杜晓敏
[摘要] 目的探讨肾脏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方法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该病理科进行肾脏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16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3例患者中,肾透明细胞癌I级56例,占34.4%,肾透明细胞癌Ⅱ级43例,占26.4%,肾透明细胞Ⅲ级35例,占21.5%,肾透明细胞癌Ⅳ级29例,占17.7%。镜下可见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透明状,间质富有毛细血管和血窦。结论病理诊断是在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病变特征而做出的疾病诊断,肾脏透明细胞癌是肾癌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分析,可以大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肾脏;透明细胞癌;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7(b)-00006-02
肾细胞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透明细胞型、未分化型、囊颗粒细胞型三种类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病率最高,约为70%~80%,发病年龄可见于各年龄段,年龄高峰在50~70岁。男女发病之比为2:1~3:1。流行病学调杏显示,吸烟是引起肾透明细胞癌的重要因素。病理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美国著名医生和医学史专家William Osler称其为“医学之本”。因此,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肾透明细胞癌成功救治的关键。为了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该病理科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该病理科进行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16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5例,女58例;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57.5±2.4)岁,所有患者均匀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血尿、肾区痛和肿块等症状,均符合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按照病理科标本取材,标本全经过福尔马林浸泡同定,石蜡包埋制成切片,然后经不同的方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
163例患者中,肾透明细胞癌I级56例,占34.4%,肾透明细胞癌Ⅱ级43例,占26.4%,肾透明细胞Ⅲ级35例,占21.5%,肾透明细胞癌Ⅳ级29例,占17.7%。见图1。
3 讨论
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发展程度相对较慢的肿瘤,早期一般无临床症状,在肿瘤体积增大时才被发现。肾透明细胞癌多发生于男性,特别是男性激素衰落的高龄男性易患此病,有资料表明性激素与肾癌的发生有关。有研究表明,吸烟者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1.7倍,吸烟量和危险性之间有直接和显著的关系。吸烟的程度,烟龄的长短都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肾透明细胞癌从癌细胞核的形态分级标准可分为4级,其中I级细胞核直径小于10um,,核仁形态不明显;Ⅱ级细胞核直径大于15um,核形不规则,可以看到核仁;Ⅲ级细胞核直径大于20um,核形不规则,核仁明显;Ⅳ级细胞核的直径与形态基本同Ⅲ级,细胞核异型性明显,见核分裂像。
肾脏透明细胞癌常表现为实质性圆形肿物,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脂质,切面淡黄色或灰白色,常见灶状坏死、出血或软化等改变,切面可呈现多彩状。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可见假包膜。镜下可见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浆,胞膜清楚,由薄壁血管构成的网状间隔,低分化的肾透明细胞癌内的肉瘤样成分,呈现梭形细胞和瘤巨细胞的组织象;高分化的肾透明细胞癌瘤细胞呈实体巢状排列,部分呈管状,腺泡状或乳头状排列,细胞体积大,呈立方形,网形或柱形,胞浆内含大量脂质,呈透明状,间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并伴有出血。在病理上需与如下疾病相鉴别:①肾母细胞瘤,镜下可见瘤细胞呈巢状,条索状弥漫侵润性生长,瘤细胞为小网形或卵网形原始细胞,胞浆稀少,核大深染,形状不规则,异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部分瘤细胞形成原始肾小管,肾小球样结构,瘤细胞团可见梭形成纤维细胞呈束状弥漫生长。②多囊肾,囊肿呈球形,大小不一,重量明显增大,外形光滑,切面可见梭状或柱状囊肿,呈放射状分布,肾盂和肾盏因压迫而变窄、变小,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与有关报道相似ls。
从该科的研究中发现.163例患者中,肾透明细胞癌I级56例,占34.4%,肾透明细胞癌Ⅱ级43例,占26.4%,肾透明细胞Ⅲ级35例,占21.5%,肾透明细胞癌Ⅳ级29例,占17.7%。笔者认为,对肾脏透明细胞癌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分析,预后较好,可以大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