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低年级班级建立“预备党支部”的探索性研究
2015-11-19梁明
梁 明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1、在高校班级中建设党支部的意义
班级是高校开展教学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大学优良学风的形成、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稳定均以班级建设为基础,而要把班级建设成优秀的集体,关键是要抓住班级的核心建设。《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1]指出:大学生党的支部委员会要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要做到党支部、党员队伍是班级的核心,必须要把支部建在班级上,并且越早越好。越早则党支部作用发挥的成效越好,发挥作用的时效越长。而目前高年级建立党支部仍存在一些问题,党支部的作用发挥效果因各种原因亦会大打折扣。
2、在高校班级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苏北某高校《关于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实施党的先进性建设系统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抓好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合理设置学生党支部。根据各年级学生党员数量的实际状况,原则上本科一、二年级按年级或专业设置党支部,三、四年级按专业或班级设置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多、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学生班级,都应按班级建立党支部。但是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一、二年级党支部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年级、二年级班级学生正式党员一般不足3人,不具备成立班级学生党支部的条件。在多数学校低年级党支部均以一个大支部的形式存在。大支部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一个支部跨越十几个班级,各班党员之间彼此生疏,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使整个支部凝聚力较差。
(2)低年级学生党支部设置太少。难以胜任培养、考察大量入党积极分子的重任。
(3)低年级支部太少与低年级支部吸收党员数量较大产生矛盾。发展党员的程序、材料整理是一项细致严肃并且周期较长的工作,这无形增加了支部少数党员的工作任务,由于各类材料整理的工作量较大,难免导致发展党员材料整理不完善,发展党员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2.2 三年级党支部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年级上学期在班级党支部建立不起来的情况下,往往以专业建立党支部或几个邻近班级组在一起成立党支部。选拔优秀的党员干部成立支部委员会,初步使支部工作运转起来。
(1)把支部建在专业上。按大类招生的专业三年级将会以专业班为单位上课,教务系统上取消原来的行政班。专业班同学共同完成学习课程,但是专业班同学感情的建立较一、二年级行政班同学感情的建立要难的多。支部建在专业班上,存在管理上的两难,党支部凝聚力仍然涣散,在班级的作用发挥仍有局限。
(2)把支部建在几个邻近的班级上。支委来自不同的班级,支委会的凝聚力不足。在吸收新党员的时候,很难在几个班级上对每一位要发展的同志十分了解,存在支部内部相互扯皮的现象。
2.3 四年级班级建立党支部存在问题
四年级上学期,班级正式党员一般可以达到3人,具备了在班级建立党支部的条件,但是相应问题又会出现。客观上讲四年级班级风气已经定型,大四的学生面临着不同分流,考研、保研、找工作、出国等情况,班级处于松散状态。学生党员同样也面临着上述分流,平时时间有限,很难融入到班级工作中来,此时的党支部切入到班级的时机不合适。
主观上,经历大学三年,班委、团支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早已被同学熟知,班委的影响也根深蒂固。高年级支部难以有效开展工作,工作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动机、轻效果;重发展、轻教育等不足,工作流于形式,重点不突出,党支部的工作与活动往往容易游离于班级的建设。
要实现班级党支部充分发挥核心的作用,应有三前提:1.党支部要稳定;2.党支部书记及支委干部稳定并须加大支部书记的培训力度;3.党支部要灵活,灵活就意味着支部不宜过大,支部尽早建在班级是较好的方式。而目前的低年级大支部和高年级在班级建立的党支部都很难做到,鉴于此,提出在低年级班级组建“预备党支部”这种模式。
3、低年级班级“预备党支部”模式
3.1 班级“预备党支部”的组成
改变传统学生支部组建模式,从大一低年级开始组建班级“预备党支部”,所谓“预备党支部”就是班级内在没有三名正式党员之前,由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一起组建的“预备党支部”,按照“正式党支部”模式进行管理,在不具备成立党支部的条件之前,不设立支委,只设立支部书记候选人,按照支部书记进行培训教育管理考核。大一年级第一学期,有的班级有高中就已发展的党员,有的班级没有。班级没有党员的,“预备党支部”由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团推优产生)组成。班级有党员的“预备党支部”由高中预备党员或正式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组成。从大一开始从“预备党支部”中选准支部书记苗子进行培养,早成熟早发展,苗子选不好还可以尽早重新选择,培养相对灵活。等到大三年级,经过两年班级“预备党支部”磨合,此时各项支部制度、管理、考核相对健全,“预备党支部”就可以真正过渡成“班级党支部”,班级的核心在四年基本不动,更能真正发挥党支部班级核心作用。
3.2 班级“预备党支部”的管理模式
建立学生党支部建设常务委员会、党员工作站、学院学生支部书记委员会、年级支部书记委员会、各班级学生党支部多级责任体系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党建工作多级责任网络体系
学院党委应高度重视党员工作站及班级党支部建设工作,建立学生党支部建设常务委员会,以学院党委书记或副书记牵头、各年级辅导员、党员工作站站长作为常务委员。将党员工作站站长纳入到学生党支部建设常务委员会中来,以学院文件的形式进行任命。
充分发挥党员工作站的作用。党员工作站作为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所有学生党员都应隶属于党员工作站的管理,原则上工作站应是素质最高的学生组织,但目前作用发挥并不理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党员工作站缺少职权,党员工作站与各个学生党支部之间脱节,仅靠工作站内部的十来个成员,很难充分发挥全体学生党员的作用。要给予党员工作站职权,所谓职权就是党员工作站在所有学生组织中的地位、职能、权利。不仅是只负责开展一些党内活动,还应参与到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考核等工作中来,为此需要建立党员工作站与各支部的联系纽带——学生党支部书记委员会。做到以“学生党员”管理“学生党员”为主,“党员老师”管理“学生党员”为辅。
党员工作站下设学生党支部书记委员会。建立学生党支部书记联席会议制度,设置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委员会主任,由高年级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员担任。另外每个年级分别成立年级学生党支部书记委员会,设置年级学生支部书记委员会主任,由各年级选拔一名优秀同学担任,同时作为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委员会副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委员会定期向学生党支部建设常务委员会汇报工作。
注重班级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培养、考核、奖励,选拔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师生信任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着重提高支部书记的业务水平。低年级可以从“预备党支部”里选拔出的支部书记候选人参加支部书记联席会议,使支部书记候选人更早地接触组织生活,熟悉党务工作。
通过以上模式建立多级责任体系网络,无论是活动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教育考察培养、党员发展的材料整理审核等都可以将各支部参与进来,使学院党委、党员工作站和各支部形成合力。从而形成学院党委抓总体、党员工作站为抓手、学生党支部书记联席会抓协调、班级学生党支部具体实施工作机制。
3.3 班级党支部的考核
党建考核应以班级党支部考核为基础,将班级党支部考核作为班级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预备党支部”成员作用发挥作为优秀班集体评比的重要指标,建立班级党支部工作细则和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
以支部为单位、以支部书记为抓手建立学生党员考核档案,将考核与学生党员的评优、转正紧密结合,并将考核档案纳入到学生党员毕业档案;推行学生党员述职、学生党支部述职答辩、班级民主测评制度,加大党员工作站对学生支部及学生党员的监督考核工作。将支部尽早建在班上,对建立“党员述职-班级民主测评-支部考核-党员工作站监督”的联动考核机制提供了有效途径。
4、“预备党支部”组建面临的问题
4.1 正式党员不足,党员发展程序难以有效开展
目前低年级党员发展仍是以年级大支部为单位进行,发展党员量大,在发展党员大会上,大支部党员之间并不熟悉,对是否同意入党,很难提出意见。不妨可以通过对班级比较熟悉的年级辅导员、班主任或年级支部书记委员会主任、结对共建的教职工党支部联系人、高年级党员联系人等,成立临时支委会,以班级为单位吸收党员。平时不发展党员的时候,仍然在党员工作站、支部书记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以“预备党支部”为单位独立工作。
4.2 “预备党支部”和班委关系的协调问题
比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每班1名发展对象、2名入党积极分子,而一年级班长、团支书往往都是首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这和班委并不冲突。按照每学期每班推荐2-3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来考虑,到二年级第一学期,每班约有1名党员、4名发展对象,3名入党积极分子。类似这样的“预备党支部”已经成型,其中预备党支部的负责人经过一年的学习培训,基本的党务素质也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形成两条主线,班委和班级党支部支委。班委负责事物性的常规性工作及一些活动的实施。“预备党支部”支持班委工作,负责入党积极分子教育、考察、党员发展、组织生活、困难学生帮扶等服务性工作。“预备党支部”和班委相互联动合作,更有利于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作用的发挥,共同推动班级工作的发展。
5、结语
在低年级班级建立“预备党支部”,不仅彻底改变了原来低年级学生党支部调整、变更频繁,设置不尽合理,工作周期短的状况,而且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党员的教育管理、作用发挥等都凸显出重要意义。尽早成立支部,更迎合了低年级要多发展党员、充分发挥低年级党员作用的要求。能够促进低年级和高年级同学之间的深入交流,进而帮助低年级同学解决思想上、生活上出现的问题,让低年级同学更早的感受到组织上的关怀。同时也有利于党员、党支部、班级的考评。以班级为单位,真正建立起完善的两套干部队伍体系,共同推动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
[1]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0年修订版)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关于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实施党的先进性建设系统工程的意见
[4]熊文.创新高校低年级学生班级党支部组建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0,9
[5]教育系统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
[6]陈达云.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