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要“小心肝” 但不必谈乙肝色变
2015-11-19陈云花
本刊记者 陈云花
如今肝脏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能够正确认识乙肝这一常见疾病的人却不多。不少人下意识地疏远乙肝病毒携带者,唯恐“被传染”;而有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则由于缺乏医学常识,过分在意外界眼光,自己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几个月前,一位19岁的福鼎女孩被确诊为“大三阳”。她如临大敌,同时也感到被同学疏远。因心理压力过大,在独居一间宿舍34天后,她选择了自杀。
福建是乙肝高染区,病毒携带者近400万,位列全国第三。我们如何避免此类悲剧再发生,又该如何在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正常交往中保障自身的健康呢?普及相关医学知识,消除种种误区,都是当务之急。
众所周知,乙肝的传播途径,一般为体液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这五个。
目前医学已经证实,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患上乙肝通常是由于通过非肠道途径接触了受感染的体液。也就是说,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日常接触,如一起用餐、握手、拥抱、接吻等等,并不会感染乙肝病毒。但若是因密切接触而形成血液或体液传播,例如一起生活时皮肤黏膜损伤,则有可能被感染。
因此,我们不必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分餐或分居,但不可共用剃须刀、刮眉刀、牙刷等生活用品,更不可共用一次性注射器,如要文身、修面、修脚等,工具一定要消毒彻底。在过性生活时使用避孕套,是避免传染乙肝及多种疾病的有效措施。小心输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也有利于降低感染乙肝的风险。
那么,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待在一起,会因为蚊子叮咬而导致“血液传播”吗?事实上,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只能存活48小时,而蚊子吸血的间隔时间通常在72小时以上。更何况,肝炎病毒具有嗜肝性,而蚊子没有肝脏,并不是肝炎病毒的良好宿主。担心因蚊子叮咬而感染上乙肝,完全是杞人忧天。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生孩子?这是谣言。乙肝是一种传染病,但不是遗传病,目前并没有精子或卵子遗传乙肝的证据。阻断乙肝垂直传播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是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通过接种疫苗,产生有效的抗体后,预防的效果几乎是100%。
还有人误以为乳汁会传播乙肝病毒。其实,乳汁中检出乙肝病毒的概率很低,迄今并未有实验证明母亲哺乳可以发生传播。况且,新生儿经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体内已经有了保护性抗体。
大部分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发病,一些人便觉得不会传染给别人,也无需治疗。这个想法大错特错。虽然他们的肝脏并没有损伤,但还是具有传染性,定时体检、做好日常调养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不必谈乙肝色变,但要给肝脏多一些关爱。吸烟酗酒、爱吃油腻食品、不爱运动、长期睡眠不足、抑郁易怒、胡乱吃药,这些行为都很伤肝。
从饮食上来说,鸡蛋、豆腐、牛奶、鱼、鸡肉、芝麻、松子等“高蛋白、低热量”的食物都对修复肝脏有好处。此外,富含维生素A的番茄、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鱼肝油,富含B族维生素的黄豆、香菇,富含维生素E的麦芽、坚果等,也对养肝护肝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