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强化银行业案防工作机制初探
2015-11-18王泽平
王泽平
在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等外部风险向银行业传导加剧并不断冲击银行业正常经营。伴随金融环境的市场化,业内竞争越显加剧,加之部分银行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国银行业案件风险频繁暴露,如“客户存款丢失”、贷款欺诈及员工参与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风险事件、案件频发,涉案金额较大,涉案员工较多,给社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案件防控形势非常严峻。
遏制银行业案件多发势头,保证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是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都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探讨新形势下银行业案件的起因和特点,研究新形势下案件防控的基本规律,不断完善银行业案防工作机制,创新案防工作手段,抓细抓实,预防为先、标本兼治,切实加强案防工作的实效性是监管部门防控案件工作的重要任务。
当前银行业案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
当前,银行业面临着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交织、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关联、营销冲动与风险管理博弈等一系列新情况,同时相伴而生了一系列新问题。银行业案件防控压力愈发增大,具体表现为:
社会风险向银行渗透速度不断加剧。一是非法集资案件高发且发案数量、涉案金额、参与人数持续处于高位,且呈现名目繁多、伪造“外衣”、熟人文化、区域扩散等一些新形式、新特点。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利用P2P、众筹、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以高息为诱惑,披着合法的外衣,逃避监管,大肆进行集资活动,达到历史峰值。二是民间借贷暗流涌动,涉及企业众多或相互关联,且多处于同一地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家贷款不还就能殃及多家客户逾期,这些外部风险向银行信贷、负债和理财等业务领域传导的趋势日趋明显并有加快之势。 企业信用风险向欺诈风险转变日益凸显。一方面,因国内宏观经济发展持续低迷,回转形势不明朗,多数企业经营不景气,抵押物存在贬值趋势,为维持正常运转,企业可能产生骗贷冲动。另一方面,银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风险客户屡屡出现,在此形势下,由于各类原因,造成银行授权授信不审慎、向关联企业多头放贷、互保圈成员互保能力低于银行授信额度、担保链风险显现等苗头。再加上资本市场以及银行业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够,不断逼迫企业铤而走险,通过高利率民间借贷资金解决融资问题,甚至诱使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偿还银行贷款,造成企业信用风险逐步加大,从而进一步影响银行业贷款质量。
操作风险防范压力持续加大。首先,近年来网络金融、第三方支付等新兴业务和金融创新产品的迅速发展与制度篱笆、系统控制、监管手段相对滞后等形成鲜明反差;金融行业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易予金融犯罪以可趁之机。其次,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为假单、假卡、假章、假钞、假证、假合同、假报告、假数据等提供了以假乱真的技术手段,导致贷款欺诈、存款盗转、开户虚假、银行卡盗刷等操作风险激增。第三,作案环节更加隐蔽,内外勾结案件增加。譬如针对对公业务,犯罪分子往往采取内外勾结,偷换开户资料,预留虚假印鉴、对账联系人,偷开客户网银等一系列手段来达到盗取资金等目的。第四,作案手段多样化,智能化作案倾向明显。在原先利用职务便利内外勾结骗取贷款、以贷谋私,接受贿赂等传统犯罪手法的基础上不断翻新,高科技智能化作案倾向明显。出现对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进行“包装”,吸收存款不入账挪作他用、冒用他人名义贷款,违规担保等作案手法。第五,银行业对代理类业务信息披露及风险揭示不足,加之利益诱惑,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客户资源,从事与银行无代理关系的代理理财、第三方支付等活动,造成客户资金损失。与此同时,银行柜面基础工作不容小觑,在个人开户、存款、办理客户证书、支付系统等基础业务领域仍风险不断,发案的随机性和任意性较高。这些新的犯罪手法诡秘,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增大了查处和防范的难度。
发案领域从业务、地区由愈发扩散之趋势。一是案件高发领域从集中于对公负债和信贷、票据业务,到存款、理财等各项业务蔓延;发案区域从集中于县域经济服务的基层机构,开始向各类别机构、各层级机构蔓延;发案趋势由“传统业务”向“复杂业务、创新业务”转移,从原来的“阵地式”特征向“游击式”特征转化,给案防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二是参与人员日趋多样。以往的案件多由基层网点负责人利用职权违法违规引发,但当前却不断出现基层客户经理、柜员、内退人员、离职人员、驻点人员等利用银行信誉进行非法活动,以高收益为诱饵,“打着银行的幌子、做着自己的生意”,譬如最近被媒体曝光的的过桥贷、飞单、以及银行员工违规对外担保、参与民间集资、充当资金掮客甚至账外经营等事件。
现行银行体制机制、内控管理与案件防控的新要求仍有不少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部分银行业务发展比较迅速,“规模扩张、人员扩张、地域扩张、产品扩张”,致使规章制度、内控管理、合规培训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二是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部分基层机构经营重业务发展、轻内部管理;机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案件防控认识不到位,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当前银行业案防工作存在的不足
“十案九违规”,探究近期银行业案件成因,违规操作是“罪魁祸首”,导火索或是银行业从业人员迫于经营考核压力,价值取向扭曲;或是丧失职业理想,行为失范;或是碍于熟人文化,信任代替制度;或是规章制度滞后,存在执行隐患。与此同时,针对银行这块“金字招牌”,外部不法分子处心积虑地嗅探金融机构在制度建设、流程控制和人员道德等方面短板,招揽熟悉银行业务的离职员工,翻新各种花样欺诈或暴力手段窃取客户、银行资金,套取银行信用。拷问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案防工作短板,大多存在“八不到位”现象。
案防责任明确不到位。部分机构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辩证关系,“一手硬,一手软”,重业务发展,轻案件防控,甚至把案防工作看成业务发展的羁绊;有的业务部门和风险防控部门的案防责任分工尚不清晰,简单地将案防工作认为是某个部门的事情,出现“踢皮球”现象;案防机制不系统、不连续,造成有的分支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面对上级多部门的要求,贯彻落实不到位;有的机构岗位案防责任书的区分度和明确性不足;部分机构案防工作“多龙治水”,基层机构案件防控主动作为少,前瞻性、预判性差,员工对案防着重点把握不准,导致发案后“没人管”等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制度流程完善不到位。个别机构的规章制度存在“立改废释”不及时、不一致、不简明等问题。首先,作为具体执行层面的细则类规定的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且绩效考核制度过分强调业务发展指标而忽视风险管控指标。其次,针对产生的新情况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对已经失去执行必要的制度未及时梳理废除。最后,对有关具体执行条款的解释没有统一口径和渠道,为风控措施贯彻执行不到位,并埋下风险隐患。
关键环节管控不到位。部分机构制度流程及关键环节的执行出现偏差,无法有效预防并处置案件,譬如开户意愿真实性核实和贷款尽职调查不到位,抵质押不足、无效、估值偏高,互保圈贷款风险防范不力,预留印鉴、支付密码、客户证书等重要支付要素的设定和领取环节把控不严,与客户尤其是对私客户无法及时有效对账,业务处理“一手清”等。部分机构监督检查重形式、轻实效,检查不深入,覆盖面不够,时效性差,不能及时发现并堵塞漏洞。
员工操守教育不到位。有的机构针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不够,对禁止类行为的宣讲力度不足,对员工行为动态的掌握不够全面深入,对发现可疑苗头的敏感性不强。有的机构企业文化培育存在偏差、工作氛围不够和谐,在员工面临生活、工作、家庭困难时反应迟缓,解决不力,为员工违规操作留下诱因。
信息沟通交流不到位。信息不对称是制约案防工作成败和效率的关键要素,不能及时全面地获取案件防控线索信息,就无法第一次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当前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业机构内部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以及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
案件快速反应不到位。案件风险发生后,不能及时采取控人、止损、稳舆等补救措施,导致破案成本加大,声誉风险加大,最终损失加大;个别单位发生案件(风险)后,甚至拖延报告时间,延误行动,导致错过案件处置最佳时机。
案件责任追究不到位。多数机构在案件问责时,往往强调客观因素多,分析主观因素少;对直接人员处罚多,对管理人员处罚少或不处罚;经济处罚多,行政处分少,导致处罚警示的震慑威力不足。
科技手段运用不到位。一是部分金融机构科技投入不足,只注重业务系统更新建设,对风险监测与排查系统建设投入不够,不能实现利用科技手段防范案件发生。二是科技信息系统共享与运用不够。部分银行案件防控工作主要靠人力检查、排查等传统手段实现,不能从一些公共及内部系统信息平台中查找、分析、诊断有用信息,从中发现风险隐患和案件线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跨行风险信息交流渠道不畅。
新形势下强化银行业案防工作机制的几点体会
做好案防工作,需要三抓三不忘。一是抓不变不忘变,在“不变”和“变”上做文章。“不变”的是坚持“三性”、“三铁”、“三查”和“三分离”等基本理念和内控制度。“变”的是与时俱进,对不断翻新的案件风险加强预判,及时修改完善制度及风控措施,加强科技手段运用,畅通交流,防患未然。二是抓大不忘小。就是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对诸如涉及银行员工非法集资的大事件从快从严处置,同时牢记为民监管的理念,对涉及小额的电信诈骗类案件也要联合公安部门,督促银行机构及时处置。三是抓人不忘事。要抓住人员管理这个根本,加强行内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三严三实”的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同时对小苗头也不忽视,防微杜渐。
加强责任意识,构筑清晰明确的案防工作责任体系
一是要牢固树立“平安就是效益、合规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承担本单位案防工作的主体责任,各级机构和部门“一把手”是案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每位员工对其自身和经办业务承担主体责任。同时,业务全流程涉及的前中后台部门、三道防线各部门应明确自身的案防主体责任和监督检查职责,形成健康的“体内循环系统”,增强“自主诊断修复功能”,要协同整合明确基层和岗位的案防主体责任,并以“责任承诺书”的形式层层签订落实,简单明了地编制每个岗位的应知应会条规卡,借鉴神秘人暗访制度,不定期进行抽查,确保全员对承诺书、监管制度、案防风险点和措施等内容了然于心。二是各级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辖内银行业风险监管的第一责任人,各监管部门承担对应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责任,要守土有责,主动作为,依法履职,指导、监督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及时有效处置各类重大风险。
完善制度规范,搭建简明实用的案防规章制度架构
不断梳理修改完善以案防工作规定为主线,预防、排查、处置、问责为主要内容的案防规章制度架构,注重规章制度的“写”、“改”、“废”、“评”、“释”、“实”。
“写”就是要将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具体化、制度化、明载于手册,明示于员工,特别要抓好防控业务新隐患、犯罪新动向的制度设计,杜绝管理“断层”和风控“盲区”。 “改”就是要依照“主动合规”原则,关注“规矩”变化,保持管理的连续性和风险的可控性。 “废”就是应对已不适应当前业务发展情况的制度及时废止,避免制度打架或者执行错误。“评”就是要定期不定期开展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完整性风险评估。“释”是关键的一环,应建立制度解读释义机制,通过编制读本、宣讲幻灯片、问题研讨反馈等方式,全面准确地解答有关条款的理解及适用问题。“实”就是前面一系列动作的结果,要据实执行、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对拒不执行或在执行层面有章不循造成实质性风险的,要据实问责、落到实处。
加强宣讲培训,构建严密科学的员工职业操守管理教育体制
防案先防人,要建立严密科学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建立“行为有规范,禁止有规定,违规有处罚”的三位一体的员工教育培训养成体系。各单位“一把手”要带头宣讲,带头做好“四个管好”(管好自己的脑、口、手、腿)。各级条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条线业务的专业技能培训,各基层机构要在录像监控下召开以内控案防点评和警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晨会、夕会;各级机构要关注员工职业规划,培养员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攀比心理和贪欲,珍惜职业生涯。二是要通过身边人、身边事进行警示宣讲,反复教育,反复提醒,通过组织员工参观监狱、邀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增强震撼效果和警示作用。三是认真抓好员工行为动态排查,从员工情绪变化、谈心谈话、工作表现、群众反映、举止言谈、日常消费等多渠道、多维度观察员工八小时内外的状态 ,力争“早发现、早预防、早查处”。四是落实领导干部及关键管理人员“轮岗强休”机制,抓好轮岗、休假制度,抓早抓小,务必做到“提醒、约谈、告诫、跟踪”,及时发现员工思想疙瘩、矛盾和隐患,尽力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其荣誉感、使命感和忠诚度。五是建立合规档案痕迹化管理平台,实施违规积分管理。开发合规档案及违规积分建设系统,根据制度要求,对全行各经营机构、员工建立合规档案的基础上,对员工的违规行为实施积分管理,并通过开办合规培训班、作为评优授权依据、给予风险退出和违规问责等方式开展积分运用。六是创新开展员工案件风险培训教育。
加强源头治理,打造扎实有效的关键环节管控手段
应当着力加强对核心、关键业务环节的管控。一是提升防假打假、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外部专家或行内能手开展对柜面员工鉴别证件、票据真伪的培训力度,确保员工掌握基本的鉴别要点和不同时期造假新特点。通过做好方案设计、设备采购、宣传培训、发行维护等措施,在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推广支付密码器、金融IC卡、票据影像DNA鉴别系统、透明显示屏等新兴的或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建立常态应急演练机制、升级技术防控、加强宣传培训等措施段,提升防护层级,多加“安全锁”。二是把控好业务准入关口和资金支付关口。加强对客户开户意愿的真实性审核,深化贷款客户尽职调查和抵质押物管理;加强对支付密码、客户证书、预留印鉴等重要支付要素的申领管理,严格执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开通和转账设置的规定,坚持大额支付热线查证,确保合规安全支付。三是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制度执行。突出“人脑加电脑”检查模式,努力探索非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实现精确制导,有效“打击”。四是有效隔离社会金融风险。加强对担保公司的名单制管理,审慎甄别,严禁与参与非法集资的担保公司开展合作,特别关注银行案件与非法集资等外部风险的关联,清理既从银行贷款、又参与民间融资的企业,防止银行信贷等资金被违规挪用于民间融资。
搭建网络平台,创建顺畅的信息沟通平台
一是探索解决上级主管对员工信息的不对称。要进一步强化“大数据、大信息”理念,充分利用技术力量,设计非现场审计模型,加强对员工行为的动态排查、日常排查、专项排查以及违规情况等各类信息的共享和应用,探索构建完整、便捷、准确的员工信息收集渠道。同时,要加大客户监督、员工相互监督、家庭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力度,畅通举报渠道,实行举报人受保护和有奖制度,构建全方位的监督氛围。二是探索解决银行工作人员对客户信息的不对称。建立客户信息一站式综合查询平台(集成来自工商、质监、人行、金融机构等的各类信息),对系统客户、集团客户、关联客户、互保客户、单位与员工、法人等信息统筹考虑,以准确了解客户的整体信用情况,洞悉消费者消费和交易习惯,及时发现并防范欺诈风险。三是探索解决员工对规章制度的信息不对称,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员工,有选择地采取简明易懂的语言和手机app推送等便捷途径介绍制度要点,同时畅通问题反馈解决路径,及时答疑解惑。四是探索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案情通报、风险提示、典型案例剖析、辖内机构经验交流平台建设等手段,发挥同业协会的作用,及时发现、处置、预警风险,同时探索整合各行业务办理中发现的“问题客户”信息,建立“黑名单”,及时提示辖内机构注意防范类似风险。重视EAST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系统使用环境,开展典型引路、巡查指导、交流共享等多种手段,加强EAST系统在现场检查工作中的推广运用和风险提示作用。五是探索解决客户对银行业务和人员信息的不对称。对银行离职、内退、外单位驻点、聘用人员进行提示区分,对各项授权销售产品目录清单和风险进行公示,并提供热线电话或自助设备进行查询验证;同时积极向客户宣传保护本人身份证号、信用卡号、密码、卡面背部验证码、交易单据等个人隐私的良好习惯,对异常支付、侧录、肩窥、网络钓鱼等保持警觉,对各种名目繁多的非法集资、民间高息借贷等非法金融活动的危害性加强警示教育。
加大案件的警示作用,铸造严厉威慑的案防问责整改制度
明晰案件处理“热炉”效应,处置规定面前一视同仁,不搞下不为例,真正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原因不查明不放过、问题整改不彻底不放过、问责不到位不放过”。严格执行“罚款、移送、走人”的原则,罚就要赔偿全部损失,移送也应考虑纳入征信记录,对任职资格、从业资格终身取消,走人就要记录在档,让内外部欺诈分子丧失“再犯”机会,让敢于心存侥幸、以身试法的人员在权衡利益与成本,判断得与失后悬崖勒马。
(作者系河南银监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