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了解器乐教学的特征,接受个性化教学的特征(下)

2015-11-18周海宏

音乐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学琴器乐

文/周海宏

了解器乐教学的特征,接受个性化教学的特征(下)

文/周海宏

尊重音乐理解的个性化差异,尊重不同教师的个性化要求的背后,是有着非常复杂而深刻的音乐美学层面的原因的。下面我想在这里讲一点音乐美学层面上的原理,了解了这个原理以后,既有助于家长理解音乐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想象力。

忠于原作的问题

我们大家都非常习惯于标准答案,并根据标准答案来判断对错,人们把标准答案的概念,平移到音乐作品的理解中,人们认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标准答案,而这个标准,就是作曲家创作这首作品时的表现初衷。教师们要求学生的音乐处理要符合“标准答案”。也就是不能偏离作曲家创作这首作品时的表现初衷,但是作曲家到底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

于是,大家的感觉就是,权威、专家的要求,就代表着作曲家表现的“标准答案”,我当年当教师的时候担心自己的理解与权威不一致的焦虑,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直到我对音乐美学的原理有了一定掌握以后,我才豁然开朗,云开雾散。音乐作品表现初衷存在于作曲家的头脑中,已经无法知道,乐谱仅仅是粗略的、备忘式的蓝图,所有的演奏家都是根据这个粗糙的蓝图去凭自己的想象建造自己的音乐建筑。所以才有“二度创作”之说。“创作”就是想象,就是创新,就是不同,就是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些大演奏家、指挥家对同一个作品的处理有那么大的差异。请大家听一听巴赫的同一首作品,演奏家的理解差异有多大,请大家听一听同一首土耳其进行曲,演奏家的理解差异有多大,请大家听一听演奏家的理解差异有多大,我现在要很清楚地告诉大家,所谓音乐理解的“标准答案”其实是什么呢?其实是权威的想法,就是你的老师的想法,这时候,两种教学风格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一种教学风格就是,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你这样做是错误的,你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另一种风格是你觉得应该是怎样,你觉得这样如何,你觉得那样如何,你觉得这两种处理哪种好一些。前一种是这许多国内教师的教学风格,后一种是国家许多专家上课的风格。许多年前,我听一个国外的大钢琴家到我们学校讲课,那个教授太厉害,所有学生弹的曲目他上手就能弹,他上课,一开始不让学生弹,他问学生,你想要什么感觉,学生说。他弹,然后问学生,你想要这样吗?你想要这样吗?如果学生觉得哪种好,然后,他就让学生把自己想要的感觉弹出来,他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实现他要的感觉。这种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学要求,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同一个作品不同的学生有非常不同的理解。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学才是高水平的音乐教学。同一个作品有不同的理解,非但不是音乐教学中的缺陷,反而是它的优点,为什么呢?大家想想,我们现在都在提倡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有标准答案,那一定不允许差异。不允许差异,就一定不需要想象力,不需要想象力,就没有创造性可言。

上次我们在讲音乐欣赏课的时候,讲到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中体验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音乐之中去,有一个老师居然问我这样的问题:周老师按照你这样说,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应该怎样上呢?我说什么意思?他说连标准答案都没有,我们还怎样考试呢?我还讲什么呢?我说,那你现在的音乐欣赏是怎么讲的,怎么考的?

他说,我们就是先讲音乐表现了什么,然后让孩子们听;考试的时候,就让孩子答我们讲的东西。比如让孩子听《野蜂飞舞》,有些小孩说像警察抓小偷,有些小孩说像赛马,有些小孩说像跑步,全都错,必须要答《野蜂飞舞》,凡是不答《野蜂飞舞》的,都是零分!大家想想,这样的教学,还怎么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上次听到了一个更搞笑的事情,语言考试题,请写出某篇文章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有标准答案,凡不喜欢标准答案这句话的,一律错。孩子不许喜欢别的话,只能必须喜欢这句话。所以各位家长,如果你发现你的教师对作品表现处理的要求,和另外一个老师不一样,你不用焦虑,因为你可以这样想,你可以这样问孩子,你觉得他们两人的音乐处理,你喜欢哪一个,你喜欢谁的就按谁的做,如果你都不喜欢,那就按你的去做。

前两天,刚刚有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问我,小孩学琴能不能听CD中大师的演奏,如果要听,是只听一个人的好呢,还是可以听很多人的好?我说,当然应该听,而且多听,让孩子去比较,让孩子去评价他喜欢谁的演奏。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音乐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应该尊重孩子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应该宽容孩子的想法与自己不同。千万不要在音乐这样一门最培养人创造性想象力的艺术中,还遵循什么标准答案。

刚才我们说的都是学琴教育中个性化教学的好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的问题,器乐教学这种高度自主教学,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

缺少交流导致先进的教学方法不能普及传播

完美的老师是不存在的,每个教师身上都会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人偏执于自己的感受而不尊重学生想法,有的人教学经验不足,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问题采用有效的训练手段,甚至有的教师对演奏技术动作的科学性把握不准确,提出一些错误的、僵化的训练要求等等,而这些问题也都在个性化的色彩下被掩盖了,也都因一体化的教学而长年持续下去了。我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感慨的经历,当年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同学转给我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他已经教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了,不知什么原因不想教了,让我接手,接手这个学生以后,我发现这个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程度了,但是整个从肩膀到手臂、手掌与手指都特别僵,一问才知道,原来一开始学琴的时候老师要求孩子把一枚硬币放在小孩子的手背上面,要求弹琴的时候不能掉下来,小孩因为怕硬币掉下来,整个上肢都不敢动,能不僵吗?大家能想象吗?这是19世纪的钢琴教学方法,而自然重量下放的奏法,在20世纪初就已经深入人心得到普及了,我的这个同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还在采用19世纪的训练法!

为什么呢?因为19世纪中叶的时候,某个钢琴老师采用这样的方法,这个老师单线相传,教给了他的学生,他的学生单线相传,传给了一个牧师,这位牧师单线相传,传给我同学的父亲,父亲传给了他,他传给了这个学生,被我发现的时候,这个原始的教学方法已经传了150年而没有任何变化!

大家可以看到,由于器乐教学中这种师徒相传的传承方式,一个原始的、错误的教学方式能够流传百年而不变,这样的问题,也在个性化的大帽子下面被掩盖了,所以我一直呼吁,应该有一个器乐教师的交流、研究与培训的机制,我想我们器乐教师应该有充分的交流和经常的培训,那么学琴教育将会走上更健康、更科学,也将是更快速的发展道路。

个性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遗憾的是,现在没有这个机制,那怎么办呢?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夏令营、辅导班、琴童音乐会等音乐活动,这些交流活动,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学琴活动、丰富了音乐生活;另一方面,在一定层面上弥补了当下老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总之,家长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器乐教学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是学琴教育的优点,而不是缺陷,个性化在学琴教育中表现在各个方面,家长不要用一刀切、齐步走、统一化的想法去要求学琴教育。

二、大家应该意识到,个性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缺陷可以通过交流、沟通来弥补。

(责任编辑 张晓燕)

连载(十八)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学琴器乐
孔子学琴
李耀进: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用心用情
丢失了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演奏剧场”:器乐表演新形式——以筝作品《人生几何?!》为例
孩子学琴家长一定要知道的事—— 了解与沟通篇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