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录播教室中的交互关系研究*
2015-11-18赵凤梅
赵凤梅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300222)
多媒体录播教室中的交互关系研究*
赵凤梅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300222)
本文首先分析多媒体录播教室中的教学环境,然后从教师与录播室环境的交互、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录播室环境的交互等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录播室中的课堂交互概况,以期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更好地促进录播室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多媒体;录播教室;教学环境
多媒体录播教室(以下简称:录播室)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促成了网络课程资源的易得性,导致了课堂教育关系的变化。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关系变化首先是人的关系的变化,师生交互关系必然会成为信息化教育研究中新的热点问题[1]。教育社会学的观点认为:教育工作最基本的体现在于师生之间的交互行为,师生交互关系的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心之一[2]。一节完美的课堂教学录像,离不开录播室环境下师生共同的努力,离不开各种教学交互关系的协调。本文将以笔者全程录制的一门32学时的课程为例,通过统计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把教学录像统计结果与课堂描述性观察和个案访谈获得的资料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力争全面有效地描述录播室中各种交互关系的真实动态,分析师生在录播室中的课堂适应性,以期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更好地促进录播室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一、录播室的教学环境
我校录播室由主播室和控制室组成,如图1所示。主播室前端配备大尺寸触摸屏,便于学生观看教师展示的教学PPT课件和音视频文件;讲台上配有多媒体计算机,便于教师操作课程的相关内容;通过高清摄像机分别完成教师全景、教师特写、学生全景、学生特写和教师板书的拍摄。控制室主要存放图像定位、智能导播、中控、智能混音器和录播工作站等硬件系统设备,同时预留软、硬件的升级换代接口,为主播室前端的音视频设备提供互联手段,最后经中控系统把信号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课程教学实况的录制。
图1 录播室平面图
1.技术操作性
录播室中的多媒体录播系统、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数字中控系统、音箱和控制桌等设备,精密度高、灵敏度高、价格昂贵。师生和录播室管理者需要对这些设备特性具有一定的感知,了解相关的技术标准,拥有娴熟的操作能力,以共同完成课程的录制,保证教学录像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录播室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则可以完美呈现课堂教学过程,弥补传统人工摄录的费时性、费力性和干扰性等不足;否则,会影响师生正常的教学过程,导致录播室在课程建设中成为一种资源浪费。
2.媒体多样性
实验心理学家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由此看来,信息表征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人类的学习[3]。传统课堂中,教学信息多限于语言符号类,只能单向被动地传播给学习者。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步渗入,成就了录播室中的媒体多样性,使教学信息出现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和音视频等多元化表现形式,它们同时作用于人的视听觉等多重感官,实现了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为实现课程的教学任务,确保生动的录制效果,师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录播室环境适应性,录课时既要保持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谨记录播室环境中的各项注意事项,还要克服多个摄像头下的紧张心理。录播室环境包括多媒体录播系统、多媒体设备以及录播室管理者,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共同组成一个录制课程的完整系统,各个环节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因此,正确处理师生、教学内容、录播室环境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以及加强师生的环境适应性是实现录播室价值的关键。
二、录播室的交互关系
交互,也有研究者称之为互动,在教育领域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在辞海中的释义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司晓宏等人研究发现:国内将“交互”引入教育领域比国外晚了10年左右,基本上是在国家1998年推出的远程教育工程标准后,交互才走入我国学者视线的[4]。穆尔认为: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包括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交互[5]。Hillman等人则认为:学习者与媒体的交互也应该算作一种交互,如果学习者在运用一种媒体进行以上三种类型的交互时缺乏信心,那么他们就很难从三种交互中受益[6]。陈丽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交互层次塔,如图2所示,认为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是分层面的,从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到概念交互,逐渐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层次塔以媒体为平台,媒体是所有教学交互的平台和载体,媒体的交互特性是所有教学交互的基础[7]。
图2 教学交互层次塔
录播室中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承载着普通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任务,还需要师生保持真实的课堂过程完成教学录像的录制。从一定层面上讲,师生与录播室媒体环境的交互尤显重要。在实践中,可以将录播室中的教学交互看作师生与录播室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理想结果,它不仅包括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交互,也包括师生和各种物化的媒体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因此,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录播室中的交互包含以下五个方面:教师与录播室环境的交互、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和学生与录播室环境的交互。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中的课程案例是我校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职业教育学》,录制课时共32学时,授课教师共9位,其中有5位男教师、4位女教师,教学对象是各学院师范专业大三学生,上课录课地点在录播室。该课程拥有一支梯队合理、结构优化、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和水平较高的教学队伍,是我校师范类专业的公共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录课前,笔者会预先了解教师课程教学方案、主要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等,做好记录以便确定相应的教学录像录制模式。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课程教学录像以教师活动为主,是教师开展与组织教学过程的实况录像。录播室环境下教师首先要适应多媒体录播系统,要操作多媒体,可以说,教师与录播室环境的交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各种交互活动,其交互情况如表1所示。课程前,为了解多媒体录播系统,调试课件运行情况,本课程中只有4位教师提前熟悉了录播室环境,课程教学录像效果整体较好。可见,课前是否先熟悉录播室环境与课程教学录像效果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课程中教师可能会进行讲解、板书或者与学生互动等活动,所以教师的位置是不确定的。笔者在录课中发现:部分资深教师讲课生动,但是课堂中位置移动频繁,使课程教学录像效果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许多模糊镜头、晃动镜头或者无效镜头。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教师频繁地移动位置,摄像头没有及时跟踪到位或者摄像头短时间内过于频繁地更换角度进行摇摆拍摄所致。相对而言,讲课位置比较稳定的年轻教师,课程教学录像效果比较好。因此,要取得较好的录像效果,教师的位置移动需要在缓慢中进行。课程中教师操作课件PPT的方式有两种:鼠标触发式和电子笔式。鼠标触发式通过点击或者移动鼠标来切换课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但是录课中若意外碰触鼠标,将会造成其他镜头和教师机屏幕镜头的无序切换,或者导致教师阐述内容与课件内容不符等现象。部分教师采用电子笔控制触摸屏展现课件内容配合自己的授课进度,录课镜头稳定性和准确性比较高。课下交流得知,对于两种课件操作方式,教师们因个人习惯等各有所爱。但是从教学录像效果考虑,笔者建议教师操作授课内容时采用电子笔式。课程中只有5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板书。课下有些教师反映,为避免课程中位置的频繁移动影响录像效果就减少或者取消了板书环节。笔者认为:课程完全可以设计板书环节,只要注意位置移动的规则,是可以保证较好录像效果的。
表1 教师与录播室环境的交互
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教育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传递;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对信息的接收、编译、内化和反馈[8]。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通过语言表达、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使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把教学内容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出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改变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良好的师生互动,首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促进学生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完成师生间的思维互动;其次,教师要满怀热爱之情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促进师生情感互动。为研究方便,本文把每学时课程录像平均设定为45分钟,师生交互如表2所示。在23学时有教师提问的课堂录像中,教师言语平均时间比例为71.11%;学生思考问题及参与言语的平均时间比例分别为6.67%和15.56%;录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所有课堂中均存在一些沉寂时间,沉寂平均时间比例为4.44%,课下与部分教师交流得知,这些沉寂时间或者是因为教师心理紧张引起,或者是因其他课堂意外使教学过程呈现师生交互空白所致。表2显示,教师技术使用平均时间比例为8.89%。整体来看,本课程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多以讲授为主,技术使用为辅。本研究中课程案例的教学目标比较注重知识传递,情感态度和技能培养则相对薄弱一些。
表2 教师与学生的交互
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在教学过程中与师生发生交互作用而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广义上包含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灌输的思想观点、培养的行为习惯。最常见的教学内容表现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各种知识。学生作为一堂课的主体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学内容互动,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增加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以教学内容为媒介,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为完成教学任务发生的交流、沟通和相互作用。通过交互,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得到改变与升华[9]。课程案例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交互如图3所示,教师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言语讲解、板书分析和音视频播放。课程中5位教师有板书分析,有4位教师引入了音视频播放。笔者通过教学录像观察,学生对教师语言讲解的注意力一般;对教师板书分析的关注力稍好一些;但是对于教师引入的音视频,学生则持有高度的热情和兴趣。录播室内的这种现象启示我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对学生的注意力起着关键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教学信息积极主动的意义构建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从学生观上看,学生是信息的主动构建者,从教师观上讲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10]。为了让录课进程中学生的精神更饱满,注意力更集中,录播室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则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新职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只有引发学生思考的活动才能称为教学。有效的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在已有经验与认知上进行多种思考活动,并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可以通过教学录像中学生听课过程中的提问、被提问,以及与教师的互动画面来体现。笔者观察发现:课程案例中学生之间的交互效果非常不理想。笔者与师生交流得知,为了追求完美的录像效果,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一般以讲授为主,极少设计小组讨论等形式的学生间互动环节;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害怕镜头转向自己,亦不希望参与互动。笔者个人认为:只要教学活动的设计合理有序,师生熟悉录课系统的注意事项,与录播室管理者相互配合,是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录像效果的。
图3 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交互
录播室中的“录”就是将课程教学过程通过摄像机、话筒和录播主机记录为教学视频格式。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出现学生全景或者特写镜头等学生画面。录播室因其特殊的环境以及录课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干扰因素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为了保证录课过程中录播系统不受电磁波影响,不被意外手机信号声干扰,上课前师生需要调整手机至无信号状态。为了减少无效镜头,学生听课不能有随意举手伸腰等动作。如表3所示,课程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调整手机状态,只有艺术学院的学生在上课时出现了一次手机信号干扰;在课程中,各学院的学生能够配合录课要求上课注意力表现良好,尤其是机械学院和职教学院两个学院的学生,表现出了较优秀的状态;另外,通过录像视频观察,各学院的学生录像画面效果整体不错。由此看来,我校师生在录课过程中均付出了很多努力,保证了较好的教学录像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对录播室中的交互关系研究发现,我校师生基本能够快速适应录播室环境,顺利完成课程的录制,整体使用情况不错。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细微因素干扰教学录像的现象。随着计算机教育技术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录播教室已经成为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应用[11]。录播室建设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充实的过程,我们要尽力创造良好的录播环境,消除师生的不适应感,使其教学其中,乐在其中,积极实现录播室“服务课程建设,追求卓越成效”的价值,为课程资源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表3 学生与录播室环境的交互
[1]王陆.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内容:互动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11-17.
[2]卫道治,沈煜峰.人·关系·文化——教育社会学观略[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田健.基于信息化课堂的教学交互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9(4):21-24.
[4]司晓宏,张立国.“交互”研究的现状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3):71-75.
[5]M oore,M.(1989)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of Distance Education,1989(2).1-6.
[6]H illman.C.A,W illis,D.J.,&Gunawardena,C.N. (1994).Learner-inter-face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An extension of contemporary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practitiouer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8(2),30-42.
[7]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3):24-28.
[8]赵凤梅.浅论教育中的人-机-环境系统[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6):103-104.
[9]李长萍.教学的“交互”品性及其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40-42.
[10]陈宗让,李晓铭.课堂教学自动录播系统图像跟踪技术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7):114-115.
[11]刘超.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录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硅谷,2014(9):55-56.
(编辑:杨馥红)
G434
A
1673-8454(2015)11-0082-04
本文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多媒体录播教室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k13-0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