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朱良镇的艺术歌曲《两地曲》
2015-11-17吴菊凤
吴菊凤
摘要:朱良镇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的风格独特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两地曲》是朱良镇先生比较具有其代表性的作品。本文从歌曲的歌词、旋律及伴奏的构思和安排方面着手,对这首歌曲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对这首歌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处理。
关键词:艺术歌曲 伴奏织体 诗意化 连续性 三连音
一、作曲家简介
朱良镇先生是我国当代极富盛名的作曲家,生于1946年7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84年调入“上海乐团”,1997年调入上海歌剧院。一级作曲家,上海音乐协会理事。擅长歌曲创作。作品朴实清新,旋律优美,具有典型的艺术歌曲特点,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其创作的大量的歌曲作品被编入全国高等院校及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代表作有《两地曲》《太阳的儿子》《归来的星光》《黄浦江的梦》《祖国啊,我深深的爱你》等。现任职于上海歌剧院。同时在交响合唱、合唱音画及运动会会歌等方面也都有重大成就。
二、作品简介
《两地曲》是朱良镇先生创作的众多艺术歌曲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创作于2004年。2005年王红星在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上演唱,一炮而红,王红星也获得了民族组金奖。这首歌曲无论是从歌词、旋律、歌曲伴奏及结构布局上都非常的具有代表性。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对这首歌曲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歌曲结构的布局的层次性分析
这首歌曲的情感基调是一种朴实、真挚而深情的相思之情。因而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浪漫的爱情歌曲。不过,從广义的角度,可以将这首歌曲的情感内容升华为对亲人、对朋友的真挚、含蓄而深沉的想念之情。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手法、层层铺垫的结构布局、朴实而又极具诗意化的歌词,使得这首歌曲能够从情感上进入每一个歌者或听众的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这首歌曲是对比展开的三段体曲式,每一乐段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和层次。层层紧扣,结构显得十分具有逻辑性和构思的精巧性。第一乐段情感表达的安排含蓄而内敛,因而旋律的写作也就比较平稳和平静,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第二乐段情感的表达安排上开始变得有些欲说还休,缠绵、真挚而深情。在旋律的写作上明显比第一乐段显得不那么平静,有点必须要释放的意味。第三乐段的音乐元素是综合了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音乐素材,经过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阶梯式的铺垫,在情感表达的安排上是必须要有真挚的表达和充满了激情的释放。因而在旋律写作上尽可能的展开,使得情感的表达显得波涛汹涌,激情澎湃,一发而不可收。最后的结束音之后依然有意犹未尽之感。
(二)歌词的诗意化写作方面
这首歌曲的歌词十分具有诗意,不仅语言优美,还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诗歌写作的手法,结构对仗工整。同时,在歌词的安排上也显得十分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将诗意化的语言用逻辑化手段组织起来,更好地表达出了分隔两地的亲人、朋友或恋人之间的那种真切的想念或相思之情。
1.第一乐段歌词:
在写景方面,用了北国对应南疆、山中对应海上、白桦对应绿棕、金雀对应银鸥。在情感表达方面,用了天各一方对应心驰神往。对应十分严谨,诗意化的语言的节奏十分统一,情感的表达因而就显得十分含蓄、深沉而内敛。
2.第二乐段歌词:
用拟人和比喻的诗歌写作手法,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任由思绪自由的翱翔。
如:黎明的星空——是我注视着你的温柔目光
满天的落霞——是映山红盛开在我那甜蜜梦乡
大海的波涛——是我寂寞的心在为你歌唱
飘来的流云——是我挚热的爱在向你飞翔
这一段歌词依然是十分具有诗意化的语言,很工整的诗歌对仗写作手法,特别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歌者或者听众的思绪带到无尽的天空,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天空翱翔,将那种自由的想念、相思和依恋的情感展现在听众眼前。
3.第三乐段歌词:
这一段歌词没有新鲜的语言,基本是综合了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歌词。然而,在语气的安排上,明显有了不同。“啊,姑娘,我的姑娘,啊,姑娘,我的姑娘”几乎是用了一种带着呐喊性的语气,使这首歌曲在歌词的层面上就表达出来了一种不可控制的情绪。想念之情奔涌而出。把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含蓄和内敛的情感表达推到了汹涌澎湃、激情四射、不可控制层面。就如歌词“在向你飞翔”般,有种“恨不能而不顾一切”的情感表达意味。歌曲也达到了最高潮。想念之情、相思之情、依恋之情等等情感因素在此处深情而又热烈的绽放。
(三)歌曲的旋律写作手法方面:
歌曲的旋律写作必须是紧紧围绕着歌词及歌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合理的安排而进行的。《两地曲》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艺术歌曲创作的基本原理。并且运用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游刃有余。使得歌词和旋律的配合显得那么自然而然、相得益彰、不可或缺。由于歌词的诗意化语言和逻辑性层次性的安排布局,旋律线条的安排因而也如法炮制,亦是显得十分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的。
1.第一乐段:配合娓娓动听的诗意化的歌词意境,旋律线条的起伏安排也不大,并且基本安排在中低音区,速度的安排上也很徐缓,1=52.节奏上也安排的是稍自由的状态。
2.第二乐段:配合歌词所要表达的欲说还休的意境,拟人化的语言及丰富的想象力,在旋律的安排上,已经显得有些绵延不绝,又有点波涛起伏的不能归于平静之感。旋律线条主要安排在本首歌曲的中高音区,速度的安排上,也从第一乐段的1=52变换为1=65,相较于第一乐段,这一乐段加快了速度,旋律移高了音区,节奏上的安排也由稍自由变换为连续性的富有内在张力的三连音收拢性特点。
3.第三乐段:这一乐段综合了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的音乐素材,速度上的安排已经变换为1=72,旋律线条的安排基本在歌曲的高音区。通过比较急促式的呐喊音调和连续的级进式的节奏感,将乐曲的最高音 B顺其自然的推出来,全曲最高潮部分安排在这一乐段,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四)从歌曲伴奏的写作手法方面
从歌曲伴奏的织体安排上,也能够体现出来作曲家很精致、很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的乐曲构思安排。
1. 前奏:1—4小节。
这简短的四小节前奏,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将整首歌曲的音乐素材基本呈现出来。弱起,采用三连音及琶音伴奏音型,用1=52的稍自由徐缓的速度,不太密集的音符安排,结束用rit的方式,为第一乐段的进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感以酝酿第一乐段的含蓄且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充满了无限的温柔情怀和满满的相思情意。
2.第一乐段:5-12小节。
接前奏rit所留下的自由徐缓的音乐感觉,弱起,将娓娓道来的歌词和平稳的旋律线条很好的结合,将这一乐段的含蓄深沉且内敛的相思之情很好的融为一体。伴奏织体大量采用不规则的六连音的连续进行,将歌词所要表达的绵绵不绝又暗涛涌动起伏般的相思和依恋之情很好的呈现出来。间奏以1=65的速度开始又回到1=52,接第一乐段最后一句旋律的落音“6”,大跳至八度的“6”,使内心深处那份激情逐渐高涨、接近汹涌的激情呼之欲出。使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显得相当的内敛又具有很强的控制性。
3.第二乐段:13-31小节。
在这一乐段,左手伴奏音型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三连音音型,配合人声旋律的每一乐句的弱起节奏,很好地控制住歌曲的情感,并没有过分的抒发或表达。音乐的旋律也没有过早地展开。歌曲的旋律线条虽然已安排在全曲的中高音区,但依然显得平静和柔和。所以,伴奏织体的安排上,采用的是没有加厚的三连音音型,虽然连续的三连音进行表现出来了内心情感的暗流涌动、绵延不绝,但仍旧显得波澜不惊。这种伴奏音型的使用,使整个乐段的音乐情感相较第一乐段有了较大的起伏感。既显得出来厚重和含蓄,又突显出来了内心情感的奔涌和不可控制的势头。为第三乐段歌曲情感的描写做了很充分的铺垫。
4.第三乐段:32-43小节。
第二乐段结束和第三乐段之间省去了间奏,直接进入。第三乐段直接延续了第二乐段内心情感的暗流涌动、波涛起伏之感,伴奏音型采用的是连续性的左右手均加厚了三连音进行,不再是第二乐段略显单薄的三连音音型。力度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加重。这种伴奏音型的略微的改变,在音乐气质上却是一种极大的改变。这种加厚加快和加重了的三连音音型的安排,赋予了旋律没有太大变化的第三乐段的音乐更多的动力性和发展性和厚重感。使歌曲的情感表达如同大海的波涛般一浪更比一浪高,层层相叠,歌曲内在的火热激情,用这样的方式推到了一种彻底的释放状态。显得那么不可控制。音乐旋律线条也大幅度展开,达到了乐曲最高音。全曲的高潮出现得那么自然而然。最后的结束句为第39小节。左右手均采用了降七级音,不意外和突兀地造成了音乐上的短暂的离调。从而使音乐在人声结束之后,依然有很大的延續发展空间,犹如内心情感在第三乐段虽然得到了尽情的抒发和彻底的释放,但仍然显得意犹未尽、绵延不绝衰。带给听众无尽的、真挚的、深沉的思念之情直入太空的感觉。
总之,这三个乐段的伴奏音型的安排也是显得十分有层次性、逻辑性和推动性的。
(五)演唱提示:
1.乐句表达要注意完整性。
2.注重歌曲情感上的控制性,只有这样有控制的演唱这首歌曲,才能够狠好地将作曲家所设计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基本表现出来。
3.歌曲的每一乐句基本是用弱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每一乐句的起音要十分的柔和,气息要十分平稳,又要十分的流畅,只有这样才能把歌曲的内敛性和含蓄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4.乐句间的换气要显得有很强的控制性,乐句之间的连接显得没有痕迹,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5.注意歌曲伴奏与人声旋律的配合,伴奏在前奏、间奏的最后一小节一定要控制好力度和速度,给人声留下从容的空间,为即将进行的演唱作好情感上和歌唱呼吸上的准备。
三、结语
《两地曲》是朱良镇先生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构思巧妙、精致,无论是旋律的安排和伴奏的安排上有很强的层次感和逻辑性,与歌词紧密结合,旋律的发展层层相扣,伴奏织体紧紧围绕着人声及歌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只有用十分有控制的歌唱呼吸来控制好声音的收放,才能将歌曲的三个层次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彭小玲,李桂芬,陈宇京.声乐教学与训练曲集(四)[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