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与构建政府信任的关系
2015-11-17张凯
摘 要:当代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政府信任出现危机,而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对政府信任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网络也为构建政府信任提供了一个平台。本文试图从网络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出发,找到利用网络平台构建政府信任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网络;政府信任;影响;构建政府信任
网络越来越成为信息的集散地,为人们提供了舆论平台。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匿名性、随意性、发散性、快捷性、时效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较之其他媒体的影响力更大。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很多突发事件只要涉及弱势群体和政府部门等敏感因素,很容易引发铺天盖地的舆论声浪。而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公信力。
一、政府信任的基本内涵
政府信任的概念:政府信任是指公民个人、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力和提供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一种信任心理。
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曾指出:“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信任有助于增强彼此凝聚力,信任的存在是彼此共同合作和发展的基础。就政治权威而言,政府信任是沟通民众与政府的基础,也是政治权威获得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伴随着改革的逐步深人,“以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来看,目前我国民主政治体制还不完善,由于政府长期充当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忽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剧,如农民增收缓慢、下岗失业人员增多、权力寻租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政府救济功能薄弱等等,这些不仅削弱了政府能力,降低了行政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政府的威信。”[1]
中国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获得了民众的普遍信任。但是,当前诸多原因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信任危机。
二、网络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模式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渗透,使网络媒体覆盖的人群范围更加广泛;伴随着网民上网时间的不断增长,互联网的粘性不断增强,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媒介之一,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快速提升。[2]网络已成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媒介,中国的网民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舆论导向力量。网络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网络本身与政府信任并无内在联系,它是通过曝光或传播政府部门的正当或不正当的行为或态度,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从而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因此,网络对政府信任有两种影响模式,一是正面提升作用,二是负面降低作用。
网络对政府信任起提升作用是建立在网络对政府部门的有效工作效率和政府工作人员先进工作表现作正面报道的前提上的。这种模式就是政府的网络公关。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一些为人民服务的正面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呼吁社会去学习,从而也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网络导致公众对政府信任的降低主要是通过披露政治系统腐败一面,包括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的不归行为以及对社会敏感问题领域,如弱势群体的不公正遭遇进行曝光而产生的。公共事件开始形成时,由于政府部门或企业损害了民众的利益,激起了群众的不满情绪,导致公众的政治信任受到考验。紧接着,一些富有正义感的网民往往充当着“公民报道者”的角色。他们把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甚至是事件发生的相关背景等资料上传到互联网上,使广大网民了解事实的真相,而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匿名性、隐蔽性等特点使政治权威无法控制舆论,事情就会广为传播,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网民“跟帖”“转帖”,也会吸引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由网民和各种媒体组成的一支舆论大军共同讨伐事件中涉及的政府部门和有关人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就会急剧降低。
尽管,网络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有两种模式,但是两种影响模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且第二种影响模式的广度和深度远远大于第一种。网络对政府信任是一把双刃剑,利用的好,则有利于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否则,网络将会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降低,而产生影响的结果完全由政府的行为选择的。
三、网络与政府信任的构建
网络之所以能产生对政府信任的影响,除了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之外,根本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法制意识在逐渐增强,人民对政府期望越来越高。网络的发达要求充分发扬民主,这就需要政府转变执政理念,公平、公正、公法执政。依托网络平台,政府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以提升政府公信力:
第一,建立电子政府,公开党务政务,让人民了解政府的工作,保持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并且让公众在政府网络里随时反映他们的愿望,对政务的疑惑和质疑,甚至批评,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權和监督权。
第二,建立政府回应机制,完善双向沟通机制。网络的便捷使沟通更为方便,但是目前网络的沟通功能在政治系统与民众之间并没有很好的发挥。政府可以在网络上与民众近距离沟通,例如设立网络问政平台、留言板、市民心声,开通微信、微博平台等等,为网友参政议政提供一个平台,让民情上达,并且及时给与回应。
第三,政府应保持信息自由流动和开放透明。在群体事件发生时,信息“报比不报好,早报比晚报好,自己报比别人报好,主动报比被动报好”。及时公开信息,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事件对政府造成的负面影响,及时纠正已发生的错误才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第四,对网络曝光的事件,政府部门应该坚持依法秉公处理。针对一些基层政府权钱交易严重、执法不公、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保护等情况,政府部门应制定一套明确而严格的应对舆情的制度,确保公正处理每一个网络舆情事件,保证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网络只是政府建立公众信任的重要平台,真正要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依靠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法制的健全,必须依靠政府切实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贡献的事实说话。以网络为平台构建政府信任最主要的就是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砚忠.论政府信任的产生与效果及其模型构建[J].学术探索,2007(l).
[2]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中国互联网信息心.2010-12-31.
作者简介:
张凯(1988.8~),安徽六安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