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能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能力建设问题初探

2015-11-17黄思静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能力建设

摘 要:近年来,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备受关注,虽然她们已经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制度的束缚、自身素质较低、承担的生产生活任务较重、社会交往少等原因,农村留守妇女在自我控制、获取资源、民主参与、经济自主、生存发展等方面能力的不足,农村留守妇女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农村留守妇女能力建设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社会工作增能视角,通过理论与实务的双重层面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能力建设问题的空间和路径。

关键词:增能视角;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能力建设

一、前言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量的农村男性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即农村留守群体妇女。留守妇女扮演的角色最多,承担的任务也最重,她们对农村经济以及和谐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较大,但是受到的关注较少,她们面临的诸多发展困境,解决困境的核心是“增能”,通过获取资源、知识和培养能力,从而降低农村留守妇女的无权感和对生活的无控制感,由被动变主动。

2.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文以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介入,充分挖掘农村留守妇女的潜能,整合各种资源,赋予她们更多的权利,提升她们自身提升和发展的能力,引导她们更好地适应留守角色,发挥她们在建设农村的积极作用。同时,为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发展妇女社会工作找到新视角和新方法。

二、农村留守妇女能力建设问题和需求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着综合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低,只能从事传统的结构单一的农业生产,缺乏农业增生渠道,同时缺乏专业技术和知识,只能就近打工,从事一些收入不高的体力或服务工作的问题。除此之外,闭塞的农村环境使得她们获取资源和信息渠道封闭,社会资源整合度不够,没能对农村留守妇女发展搭建平台。大部分留守妇女的有着共同发展需求:

(1)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设施和资源的投资力度,通过在农村建立各种小型图书馆、阅览室,并开办各种教育培训班,补习班,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教育资源。

(2)需要提供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留守妇女们表示自己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各种种植、养殖、加工等农业实用技术,因此,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对她们进行免费的农业技能培训和致富信息咨询,提高她们的致富能力,改善经济收入,进而提高她们的家庭地位。

(3)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适合农村留守妇女从事的创业项目,并提供资金、信息、用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大多数留守妇女表示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观念,使得她们的生存发展能力受到限制,但她们希望通过参与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家庭地位和经济自主能力。因此她们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给予她们更多的技术和资源支持,为她们的自主创业搭建平台。

(4)需要更多的参政议政,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机会。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表示她们有参与村务管理的意愿,但是由于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束缚、加上农村基层民主性不够,使得留守妇女长期以来在村级事务中处于边缘者的地位,她们希望各级政府和村委会能够更重视她们政治权利的实现,给予她们更多的参与平台和机会。

三、增能视角介入农村留守妇女能力建设

1.增能视角——社会工作新范式

“增能”一词是社会福利界的用语,从Empowerment翻译过来的,在中文中被译成了赋权或增加力量。增能视角取向的实践意味着:将工作重点放在增进妇女的自我认同、自我形象和自尊上,鼓励妇女欣赏和肯定自己的成就,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2.增能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妇女

社会工作强调尊重人的价值,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且有尊严的个体。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协助农村留守妇女增强她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责任意识。同时,帮助妇女获取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潜能的开发,实现留守妇女的社会功能。

四、增能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能力建设实践探索

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不强,同时,缺乏重要的知识和技巧和资源。因此,增能视角下的留守妇女社会工作的重点放在妇女们意识提升、能力发展、权力获得上面,增强她们控制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运用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模式和方法,开展一系列服务,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充权增能,挖掘她们自身的潜能和价值。

1.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就是社会工作者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开展各种小组方案活动,促进小组成员间的沟通,彼此分享经验、使得小组凝聚力得以产生,从而实现小组成员个人的问题解决、共同成长与集体目标的实现。

(1)意识提升小组。针对样本点留守妇女问题分析,留守妇女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主体意识不强,在家庭中属于依附地位,经济自主能力不强。并且由于留守妇女参与意识的不足,对自身地位轻视,使得她们参政议政的觉悟不高。开展意识提升小组工作,主要目的是促使留守妇女们改变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提高她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学会争取资源和支持,提升留守妇女们的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自主能力。

(2)生产生活互助小组。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妇女在日常生产劳动、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她们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主要通过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家人亲友的接济。因此,在农村留守妇女中开展生产生活互助小组工作,可以使妇女们在农忙时可以在互助小组中获得解决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的帮助。

(3)发展小组。增能视角下的发展小组,注重小组成员个人能力的开发,通过挖掘小组成员的优势和特长,提供她们资源和平台,将她们的优势发挥出来,将个人的才能发展成集体的力量,将技能变成创业致富的门路。如对农村留守妇女开展科技致富能力培养的小组工作,通过教授她们掌握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提升经营策略和创收能力,使妇女们能够获得有用的资源,提升她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生活信心和致富能力。

2.社区工作

开展留守妇女社区工作,即社会工作者的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指导下,以社区留守妇女为服务对象,在评估社区留守妇女的需要及相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发动农村留守妇女参与社区集体行动,利用社区内外资源,解决在社区范围内的留守妇女问题,同时积极培养社区的留守妇女领袖,提升社区内留守妇女的互助精神,从而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1)留守妇女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妇女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而在农村中,由于留守妇女们的综合素质较低,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足,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农村留守妇女中开展社区建设工作,社区工作者通过调研、座谈、走访等方式,了解社区需要,积极探索服务社区。除了建立支援性的妇女组织外,还要重点建立发展性的妇女组织,鼓励留守妇女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和力量,重视提供机会让妇女们发挥领导才能,推动社区建设。

(2)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留守妇女有着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结合社区建设和留守妇女发展,可以在农村社区中成立社区留守妇女服务队伍,发展社区服务业,推动了社区发展,另一方面为农村中部分留守妇女提供工作岗位。在就业方面,农村中向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政策、信息服务,以及资金上的支持,扶持农村留守妇女进行自主创业和自主经营,推进农村留守妇女的再就业。

(3)农村留守妇女社区教育。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上看,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在社区中进行各类知识的普及,让留守妇女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发放宣传单、制作板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向农村留守妇女传播各种知识和各类法规政策。以个别教授的方式,根据社区留守妇女带头人的情况来设计培养内容,既可以通过家庭访问、讨论和分享的方式,为她们提供相关资料、提升参与和管理的意识,也可以将培养教育穿插在各类留守妇女活动中。

(4)农村留守妇女资源的开发。发挥农村留守妇女的特长,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都擅长一些手艺,比如,刺绣,编织等等。社区妇女领袖可以带动妇女们利用她们的特长,增加她们的家庭收入,将有特长的留守妇女分成若干小组,设计各种样式,统一销售。这样不仅能够挖掘留守妇女自身的潜能,使她们的个人价值得以体现,增强自信心,还可以培养留守妇女的集体精神,并提高她们的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

五、总结

本文以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介入,结合社会工作方法,提出可行的农村留守妇女能力建设的建议,以充分挖掘农村留守妇女的潜能,整合各种资源,赋予她们更多的权利,提升她们自身提升和发展的能力,引导她们更好地适应留守角色,发挥她们在建设农村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梦,陈丽云.小组工作手册——女性成长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李楠,杨洋.广东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张宏宏.留守妇女成因及其从业行为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5]岳雷波.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与新农村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3).

[6]陈钟林.团体社会工作[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7]梁祖彬.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

[8]覃金玲.农村留守妇女自我意识的问题与重建[D].中南民族大学.2008

[9]朱海忠.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评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8(1).

[10]左海霞,郭明順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妻子”生存状态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作者简介:

黄思静(1991~),女,壮族,籍贯:广西贵港,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能力建设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