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构建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2015-11-17徐作华

职教论坛 2015年3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岗位

□徐作华

校企合作构建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徐作华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通过校企合作共建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对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和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来构建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能充分发挥其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而全面提高高职专业课程改革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校企合作;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1]:“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可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长足发展和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让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可以使课程内容更符号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将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技能,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换,缩短学生的职业岗位工作适应期。

一、对项目化课程体系内涵的理解

项目化课程的内涵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将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3],把典型的职业岗位工作项目(或具体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的主体,并使之与相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有效对接,围绕各个项目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以达到训练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岗位能力的目的,从而缩短了学生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实际环境的差异,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校企合作构建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高职院校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通过深入广泛的企业调研,并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要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能力为主线来设置专业课程,使专业课程具备职业特色,这样才能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4]。构建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一般按以下原则进行:

(一)课程体系设置注重专业课程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考虑专业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因此,课程体系设置要符合高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要求,要服务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相关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要求入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并进行内容整合,使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符合高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要求[5]。

(二)课程结构安排应该符合规律性

课程结构安排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即按照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逐渐递进关系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设计,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6]。

(三)课程体系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具有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应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所选取的载体应该为那些能完整覆盖本专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及所有具体工作流程和步骤的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尽早地接触职业岗位工作实践,在一种系统的完整的职业活动中学到专业知识、获得职业能力,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4]。

这样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课程[4]。其中基本素质课程用于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掌握必须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初步形成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规范,并为学习后续专业技术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一般是专业领域中相对独立的应用技术,主要用来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是形成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载体一般为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生产过程或项目,可以通过多个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将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加以综合应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合作和自主学习等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4]。

三、校企合作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一般步骤

校企合作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深入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

(一)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广泛的企业调研,依据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企业专家一起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本专业课程体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这对专业课程能否发挥其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校企合作,共同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根据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相关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如针对机电设备操作、安装、调试与维护维修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后,本专业岗位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

1.读图与绘图能力:识读零件图、装配图及电气原理图;绘制零件图及装配图。

2.机电设备使用能力:熟悉机电设备的性能及结构原理;正确使用工、量、夹具;能够利用机械设备进行零件加工,并实施质量检测、分析。

3.制定加工工艺能力:能够对机械加工零件进行技术分析、经济分析;根据现有的机械设备选择、安排、设计合适的加工工艺。

4.机电设备维护维修能力: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保养;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安装与调试;能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并能进行检测及排除。

5.职业素养:沟通表达、团结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能力以及爱岗敬业精神。此外针对机电产品销售岗位,学生还应具备机电产品营销的能力等。

通过以上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分析,可以获取学生应具备的本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所需的素质、知识、技能等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合理构建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这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非常重要。

(三)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作为支撑。与企业专家一起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7],以典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内容载体,同时涵盖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课程内容体系,并使之符合学生认知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为实现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力支撑[6]。

四、校企合作构建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实例

以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例,我们首先按照课程设置的职业性要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确定了以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8],并从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入手,归纳出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归属到相应的课程,形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机电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体系 (如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基础等)、专业技术能力课程体系 (如维修电工实训等)、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如零件的普通机械加工等)体系。然后按照课程结构安排的规律性要求,将课程内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逐渐递进关系进行序化,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机电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同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使课程体系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地覆盖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职责,并包含工作任务的所有具体工作步骤,能使学生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使学生尽早的接触职业岗位工作实践,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掌握职业技能,学到专业知识、获得职业能力,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合作等综合职业能力,使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需要。

图1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的我院机电一体化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

图1 机电一体化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

五、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资源

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要求将实际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过程引入教学过程。为保障项目化课程的有效实施,除科学合理构建项目化课程内容体系外,还需要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与项目化课程内容相配套的各种保障措施,共同开发项目化教学资源。如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项目化教材,将与职业岗位相关的任职要求和工作任务、典型案例、职业标准等编入教材,使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领域和工作过程更加贴近;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将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有机融合,为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创建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使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实际环境的有效融合;加强“双师”培养,使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

总之,校企合作进行项目化专业课程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符合职业岗位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8]。

[1]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55-60.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 (5):31-34.

[3]罗黎霞,龚追飞.项目模块化教学在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29):156-157.

[4]陈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4(10):149-150.

[5]张永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开发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3 (5):106.

[6]孙延娟.“项目教学法”在《零件的普通车削加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35):190.

[7]钟波,李小军.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5-10+43.

[8]姜鑫,刘龙江,修学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双证融通”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学理论,2011(13):252-253.

责任编辑 蔡久评

徐作华(1972-),女,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及相关教学。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基于‘双赢'原则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以长职院为例”(编号:GH 14597),主持人:徐作华。

G712

A

1001-7518(2015)30-0080-03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校企岗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