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酒吧与酒文化
2015-11-17张宇
张宇
2013年8月13日,英国伦敦啤酒节现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个月访问英国期间,英国首相卡梅伦尽地主之谊,带他到一家传统酒吧品尝了啤酒和英国传统特色小吃。
很快,这家名为The Plough at Cadsden的乡间酒吧一举成名,不少中国人特地驱车前往,并点上一份由炸鱼薯条以及印度麦啤(IPA啤酒)构成的“主席套餐”。
酒吧红火
卡梅伦招待客人的这家乡间酒吧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不过在讲究老字号的英国,这家店还算年轻,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的英国最古老酒吧,其卖酒的时间约为公元560年。
目前英国共开张了8万多家酒吧,这些熙熙攘攘的酒吧构成了伦敦和英国各主要城市傍晚的一大街景。
很多人下班后到回家吃晚饭之间的这段时间,多半是用来和同事们到酒吧喝酒,理由往往冠冕堂皇:增进沟通与交流,或是避开交通的高峰时段。
英国人对运动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只要天气晴好,或是踢球,或是徒步,总要变着法子在外面撒欢。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英国一年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时间阴雨连绵,因此被迫宅着的英国人又培养出了另一个爱好——去酒吧喝酒。
随着10月底英国进入了冬令时,阴冷多雨的季节再次来临。在这种环境下,不少人觉得和朋友聚在一起,喝上几杯酒,才能驱散坏天气带来的阴霾心情。
和酒客的忧郁结伴而来的却是酒吧店主的欢乐:旺季又来了。不过酒吧老板的欢乐,同样是建立在警察和医生等人备感头疼的基础上的,因为他们不得不面对英国城市的顽症——酒吧里出来的醉汉太多!
盛产酒鬼
在英国,过度饮酒成为像喜爱足球那样的全民现象,只不过酗酒造成的社会现象要恶劣得多。
60多岁的人是酗酒的主要人群。自上世纪50年代后,英国酒类的消费量逐年上升。除了老人爱喝外,年轻人也不甘落后。据统计,11~15岁青少年中酗酒的比例高达20%,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出演电影《哈利·波特》男主角而成名的年轻演员丹尼尔·雷德克利夫坦言,英国年轻人中,有一种以狂饮、滥饮、一醉方休为荣的不良文化,而很多年轻人经常因受同伴压力被迫拼酒。
一项调查表明,英国比欧洲其他国家更盛产酒鬼。虽然英国人喝酒的频率并非欧洲最高,但他们一旦喝起酒来,就是一副不醉不归的架势。约12%的英国人承认自己一次能喝7杯以上。而在保加利亚、希腊和奥地利,几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大量饮酒正使英国成为欧洲的肝病等可预防疾病的发病重灾区之一,而英国的医疗服务系统为治疗因酗酒导致的各类疾病每年要花费27亿英镑。
此外,英国很多城市都存在夜间在公众场合酗酒、烂醉,最终或者导致暴力犯罪或者动用急救服务的社会问题。
同样烦恼的还有警察。醉汉们让英国警方伤透了脑筋,他们对那些醉倒在街头的人不能视而不见,但管理这些醉鬼本不该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因此警方作出计划,准备将街头醉鬼送到商业营运的“酒醉者收容所”,等他们清醒后自己支付费用,以此节省警力资源。
更严重的是,由英国政府建立的智囊机构“社会正义中心”提交的一份报告说,英国人每年在饮酒和使用毒品方面的花费高达360亿英镑,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滥用酒精之都”。
因此,首相卡梅伦有点坐不住了,他誓言将出台强力政策,迫使酒吧、超市及酒精饮品制造商变得更注重消费者健康,更主动拿出能确保消费者“负责任饮酒”的举措。
首相的设想变成政策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目前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律。
英国人也知道喜欢酗酒的习惯不好,因此也常常自嘲。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电视剧《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和搭档华生医生常常喝得醉醺醺,直到无法侦破案件。看到这一幕不少英国人都会会心一笑,连大名鼎鼎的神探都是如此,自己再来一杯也无妨。
闻酒识身份
在经常阴雨连绵的英国,拥有强大抗抑郁效果的酒可谓是跨性别和跨地域的全民性爱好。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全球各国酒精摄入量排行榜上,英国进了前20名。
英国人虽然普遍爱喝酒,但种类选择上却各有所好。比如,有钱人都喜欢喝葡萄酒,中产阶级偏爱杜松子酒,而对于劳动人民来说,最爱的则是烈性的威士忌和大杯的啤酒。因此,看到一个人的杯中物,大概也能对其社会地位了解几分。
在英国,不同阶层喝各自的酒是有历史渊源的。
大麦酿造的啤酒一直是劳苦大众的最爱。而从13世纪起,从法国波尔多地区运来的葡萄酒则是达官显贵的最爱。因此当300多年前英格兰内战的时候,议会军大都喜欢啤酒,而保皇派则钟爱葡萄酒,并借此展示自己的贵族气派以及和欧洲大陆文化的联系。后来君主制复辟后,啤酒和葡萄酒便日趋成为区分社会不同阶层和政治立场的符号,高贵者喝葡萄酒,庶民百姓喝啤酒。
英国布里斯托尔一家始于1865年的小酒馆
无论是爱尔兰的健力士黑啤酒还是苏格兰威士忌,这些谷物酿造的酒都算得上是英国的本土饮品,价格相对便宜,而且群众基础好,在街头的小酒馆里就能买到。
17世纪末,从荷兰引进的烈性杜松子酒逐渐在英国流行开来。由于对其早年的管理比啤酒宽松,因此很快流行开来,不过很快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不少路边醉汉手里都拎着杜松子酒的空瓶子。
相比之下,喝葡萄酒喝醉的人就少得多,理由其实很简单,葡萄酒大多是进口货,价格较高,喝葡萄酒的人也大都自持身份,这个讲究格调的群体不会让自己醉倒在桌子底下。
每年喝掉17亿瓶葡萄酒
罗马人在2000年前征服不列颠列岛的时候就已经把喝葡萄酒的习俗带进来,然而由于英国气候常年冷湿,英国的气候缺乏让葡萄得以成熟的阳光,葡萄很难有好的收成、结出上乘的果实,因此本土酿造的葡萄酒一直难以形成气候。在葡萄酒酿造方面,英国和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邻居相比,始终矮一头。
不过,英国的有钱人几个世纪来一直迷恋舶来的葡萄酒。这一喜好也影响到了更广阔的社会群体。目前,英国人每年喝掉17亿瓶葡萄酒,这一产业每年产值高达60亿英镑。
在英国,银行家密集的伦敦金融城一直是葡萄酒坚固的堡垒,产自法国波尔多的酒仍是金融界人士的最爱。从古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到资深的银行家们,在波尔多都拥有自己的酒庄。即使是新晋的金领们,在酒会上也会把梅多克、玛歌、波亚克和波美侯等产区挂在嘴边,而且还时不时蹦出一两句法语。在金领们云集的酒吧里,酒单上的文字也都是法语,这算是仿效英国王室国宴的体例了。
大笔的酒钱都被欧洲大陆的酒庄赚走,英国的酒商们也不甘心。托全球气候变暖的福,英国南部的日照时间近些年在增长,雨水也减少了,天气逐渐变得适宜葡萄生长了,这让英国的酒庄可以用更好的葡萄酿酒。
而本土能出产好的葡萄酒,似乎也带动了英国人对这种酒更大的兴趣。在酒吧里放弃啤酒、威士忌,改喝葡萄酒已经在中产阶层、甚至很多工薪阶层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