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马”是如何炼成的
——从诠释学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2015-11-17桂红艳

小品文选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本体论马克思哲学

桂红艳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西马”是如何炼成的
——从诠释学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桂红艳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大多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是从它的概念之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在研究主题的变化等。本文将从诠释学的角度来解读其发展成因。本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第二部分从诠释学的角度来分析西方马克思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诠释学;解释路向

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由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早在创立之初就提出来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方的俄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是与此同西欧的革命却都失败了!对于失败的原因,卢卡奇等人认为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丧失,于是,他们总结出的结果是俄国式的革命方式在西欧是行不通的。1930年,柯尔施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以此标明从梅林、罗莎·卢森堡传承下来的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在哲学传统和政治观点上的对立。由于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没有全面展开,所以,柯尔施只能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说明了这一哲学传统的性质和特点,而不可能叙述这个传统的历史过程。

1.1 纯粹地域性概念

西方马克思主义既西方国家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国家共产党的理论。

1.2 非地域性的意识形态概念

凡是超越第二国际科学社会主义“第三国际列宁主义”第四国际托洛斯基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论它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可以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1.3 纯思想内涵的概念

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强调特定思想内涵,突出它与宁宁主义的对立,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向列宁主义政治体系挑战的哲学理论体系

1.4 纯主题概念

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强调主题转换,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问题转向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认为它既包括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又包括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2 从诠释学的角度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历程

2.1 从诠释的历史性来看西马是如何炼成的

狄尔泰一再宣称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但他不是将历史设想成为某些过去了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作为客体而与我们相对立。历史性也不是意指在时间进程中人们的出生、生存和死亡这样已经在客观意义上明确无误的事实,历史性意指俩个要点:

(1)人类不是通过反省、而是通过生命的客观化来理解自身的。“人是什么,唯有历史才能告诉他。”他更为详细的说到:“人是什么和他意欲什么,他只有通过千年至福而在他的本性的发展中体验到。而此种体验是永远不可能终极的完成,永远不是在客观概念中、而始终只是在这种生命体验——他从他自身存在的深处喷涌而出中才能体验到的。”也就是说人的自我理解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它必须采取一种诠释学的迂回,通过被固定下来的表达再次回溯到过去。它由于依赖于历史因而在本质上便是、并且必然地是历史的。

(2)人的本性不是一种固定的本质;狄尔泰赞同另一位生命哲学家即尼采所论:人是“尚未确定的动物”,尚未确定是什么动物。而且,他不是仅仅去试图去发现什么;他还尚未确定他将成为什么。他正等待其历史决断来确定他将成为什么。他不是站在一艘已完工的船上的船长,而更确切的说是这条船本身的建筑师。对于过去的把握不是奴役的、而是自由的某种形式,是更为充分的自我认识的自由,以及能够意想他要成为什么的意识。由于人有力量改变他自己的本质,那么也就可以说,他有力量改变生命本身;他拥有真实的,根本的创造力量。

要弄清西方马克思是如何炼成的,我们就得把它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中去研究,把作者放在他的生活的情况下分析。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取得了伟大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在十月革命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西欧一些国家如德国、芬兰、匈牙利的无产阶级也相继发动了暴力革命,然而在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下相继失败了。德国虽有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但社会主义革命却没有获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丰义体系相对稳定了下来。随着早期挚断资本丰义的兴起,资本丰义制度暂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在战后的经济繁荣和稳定的议会民主制度下,无情的使劳动牢牢地隶属于资本。

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却惨败这一现象引起了当时西欧共产党内理论家和西方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反思。在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布洛赫等所谓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当时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革命的客观条件不成熟,而是由于工人阶级缺乏必要的主观精神准备,即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匮乏。对于西欧革命失败的原因,卢卡奇等人认为是革命策略的失误,即盲目照搬俄国模式。他们认为东方国家(包括俄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国家主要靠暴力统治,因此只要打碎了国家机器,革命就能取得成功。但是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机器仅仅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前沿阵地,而其统治的根基是强大的市民社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载体,因此资产阶级统治不仅是暴力统治,而且是意识形态和文化统治,是总体性统治。

那么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出路在哪里呢?针对资产阶级的总体性统治,卢卡奇等人提出了总体性革命策略。他们认为,由于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实行的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性统治,因此西方革命模式也应是一场包括经济、文化、政治革命在内的总体性革命。在总体性革命中,文化心理革命是经济、政治革命的前提和基础,进行经济、政治革命以前必须进行文化心理革命,而西欧革命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文化心理革命,忽视了对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而过分强调暴力革命。这一革命策略决定了西方革命只能采取各个击破的“阵地战”,而不是像俄国那样直接进行暴力革命的“运动战”。西方革命的首要任务不是直接夺取政权,而是首先要夺取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领导权,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夺取政治领导权。

2.2 从前判断的意义性、理解与诠释来看西马是如何炼成的

在海德格尔看来理解是在一种关系结构中进行的。海德格尔创新了术语“意义性”用以指称那种关系的构造物之可理解性的本体论基础,她是语言的基础。她认为主要论点是:意义性是某种比语言的逻辑系统更为深厚的东西;它建立在先于语言的某种东西的基础之上,并被深值于世界即这种关系整体之中。无论语词可能形成或表达出多少种意义,它们都超越它们自己的系统,而指向某种已栖身世界之关系整体中的意义性。因而,意义性并非是人赋客体的;它是客体通过提供语词和语言的本体论可能性而给予的。

必须将理解视为深植于语境之中的东西,而诠释却是真正使理解成为清晰可见的东西。在理解中,世界中的事物也被视作为这个或作为那个东西。诠释则是“作为”这个词明晰化。海德格尔扼要的表达了这一点:“对上手事物之不可见世界的一切前判断的单纯的视见,其本身已经是一种‘理解-解释’着的视见。

当理解变得像诠释、语言一样显而易见时,一种更为特殊的主观性因素发挥作用了,因为“语言于自身之中已经隐藏了一种已发育成型的观念化模式”,一种已经形成的观察方式。举例来说,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中指出,“语词和语言并不是包装材料,用来包转人们用于交流的书写与言说的东西。在语词和语言中,事物首次进入存在并成其为存在。

因此,理解具有某种“前结构”,它在一切诠释中发挥作用。这一点,在海德格尔对理解之三重前结构的分析中变得非常清晰。

理解的前结构,总是诠释着,并被置于世界之中,超越了依据主体和客体之诠释情境的旧有模式。事实上,它提出了一些重要问题:依据主——客体关系来描述诠释的基本有效性问题。同样,他还提出了像所谓的客观诠释或“不带预设”的诠释意指什么这样的问题,海德格尔明确地指出:“诠释从来不是对事先给出的某物之无预设的把握。”

因此,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失败的直接影响了20世纪50年代后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中叶,东欧和中国等东方国家相继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作为革命发源地的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却没有来临。这宣告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革命策略的失败,至少暂时失败了,因为它没有能够使无产阶级增强阶级意识,也没有让无产阶级看到胜利的希望。于是,20世纪50年代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被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继承,或者说取代。法兰克福学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批判,因此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不再是无产阶级革命,而是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和马克思早年提出的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转型的历史背景首先是工人阶级革命意识的淡化。“二战”后,新的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带来了活力,随着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和资产阶级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而普遍采取社会福利政策,使得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所谓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社会结构出现分化。同时资本主义统治方式进一步向意识形态职能转换,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也使得工人阶级逐步丧失了阶级意识。斯大林去世后,随着苏联集权社会主义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和对斯大林时代真相的披露,社会主义形象在西方社会大打折扣,很多人因此失去了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身,试图通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来深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寻找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道路。

3 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意义——开辟了新的解释路向

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确认马克思哲学已超越了近代哲学,而属现代哲学的范围;马克思率先进行了终结和消除以西方近代哲学为主要代表的旧哲学的活动。

由恩格斯晚年所开创、由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一些理论家加以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体系,并没有正视马克思哲学是近代哲学还是现代哲学的问题。他们中许多人根本无视马克思关于“消灭”、“终结”哲学的一系列论述,否认马克思提出的“消灭”、“终结”哲学所蕴含的超越旧哲学特别是西方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深刻意味,实际上把马克思哲学当作西方近代哲学来加以理解。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非但正视马克思关于“消灭”、“终结”哲学的一系列论述,而且还以这些论述作为依据,说明马克思已超越了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辨,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已成为一种“新哲学”、“新唯物主义”的现代哲学。他们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是从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消灭”、“终结”哲学的一系列论述开始的。

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断言,马克思对西方近代哲学的超越,就是对把主客体截然分开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超越。这实际上确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点,是反对把主客体关系问题当做哲学的基本问题。

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是以西方哲学发展中所谓认识论转向的实现为标志的。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有其一系列的特点,但最鲜明的特点无疑是确立主客体分立及与之相关的主体性原则。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强调,马克思哲学对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是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所有这些特征的超越,特别是对主客体分立的超越。论述马克思哲学如何超越主客体分立,是他们解释马克思的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柯尔施认为,西方近代形而上学世界观认为思维独立于存在,并且把真理定义为思想同外在于它并由它“镜子式地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如果把马克思哲学也视为这样,那么就完全抹杀了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了。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认为马克思在反对旧哲学、旧本体论的同时,没有忽视、对世界观和本体论的研究,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本体论,就是一种哲学,这实际上确认了以马克思主义存在论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存在。

面对马克思关于“消灭”、“终结”哲学的一系列论述,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态度:一是以第三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为代表对这些论述熟视无睹,无视马克思借助“消灭”、“终结”哲学所实现的对以主客体分立为特征的西方近代哲学的超越;二是以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为代表以马克思提出要“消灭”、“终结”哲学为由,引申出马克思是要从根本上否认哲学的合法性,强调马克思的理论与哲学无缘,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主要是一种社会理论和经济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不仅批判第一种态度还与第二种态度抗争。他们对马克思哲学解释的一个更重要方面是:论述马克思在破除旧哲学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新的哲学,在破除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的过程中建立了新的本体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将马克思哲学归结为一种新的哲学,一种新的本体论的论证。他们针对一些人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新的本体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柯尔施指出,对马克思在终结旧哲学后的理论发展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社会主义的科学成了实证的,并且逐渐地完全脱离哲学”;另一种是“一种哲学的发展在与前者的表面的冲突中出现了,但实际上它是对前者的补充”。他甚至认为,马克思理论的特征“或许可以规定为一种向黑格尔哲学的复归,而不只是向19世纪40年代狂飘与突进运动时期黑格尔左派的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反哲学’的复归”。他明确地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废除哲学解释为用抽象的和非辩证的实证科学的体系去取代哲学”。

西方马克思的早期代表人物断言,马克思在批判了传统哲学之后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原则,其中最突出的是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实际上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主客体统一为特征的实践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但指出了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新的哲学、一种新的本体论,而且还对这种新的哲学、新的本体论的特征和内容作出了详尽的阐述。他们强调的要点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历史性、总体性。这就构成了他们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路向与原先由晚年恩格斯所开辟的解释路向最大的区别。柯尔施强调,马克思哲学的最根本的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这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的总体性统一的原则。他坚决反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联系说成是后者庞大的理论体系和思辨唯心主义观念可以直接成为前者的来源。强调,马克思哲学从黑格尔哲学那里吸取的主要是理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马克思哲学这一根本原则的形成,使哲学越出了纯粹的观念体系,成为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的本质精神。与此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革命的和批判的品性。和现实的世界。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原则最精确的表达。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哲学解释路向的主要内容。这一解释路向虽然是由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这几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所开创的,但确实影响了以后所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甚至还影响了尽管不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可也曾向晚年恩格斯所开创的马克思哲学解释体系提出质疑的中国、东欧和西方世界的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

[1] 陈学明.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 [美]理查德.E.帕尔默.诠释学[M].潘德荣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 陈学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2008(9)

[5] 刘宏元.修正、补充、背离—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变[J].理论探讨,2006(1)

桂红艳(1990-),女,汉,安徽池州,硕士研究生,哲学硕士,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B51

A

1672-5832(2015)12-0263-03

猜你喜欢

本体论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小包哲学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本体论还是非本体论
——围绕《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若干争论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