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2015-11-17景楠楠
景楠楠
(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 辽宁 锦州 121000)
谈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景楠楠
(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 辽宁 锦州 121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大量涌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并且逐渐成为流行的趋势,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展现出空前的活力。
语文教学;网络语言;规范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令人应接不暇的网络语言现象在网络上、生活中纷纷亮相。它以其言简意赅、个性张扬、诙谐幽默等特点,受到儿童和青少年的青睐,并大量出现在学生作文中。它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习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那么,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1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的变革、科技的发展、人们思维的活跃和观念的更新,都会在语言词汇中迅速地反映出来。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美国学者布赖特非常明确地称其为“共变”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语言世界里有旧形式的消亡,有新形式的产生。网络语言就是语言世界里伴随网络的诞生而出现的新生成员。
网络语言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进入21世纪的10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这类语言的出现 网络语言与传播主要依存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聊天室里经常能出现“恐龙”“美眉”“霉女”“青蛙”“囧男”“东东”等网络语言。
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词汇。QQ聊天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sóng,意为“竭尽”),等等。
如果留意和总结一下近几年人们在表示愤怒时常说的词语,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演化路线。即从最初由港台引进的“哇塞”(尽管后来在国内它大多代表惊喜的意思,但起初这却是句骂人的话)——我操——我靠——我倒(现多用这个字面上比较文明的形式)——我晕、我去(目前正流行,本人认为其是“我倒”的替代词)——我笑。为什么中间的那几个都被人们从起初的接受到后来的放弃,这是一个人民群众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选择的过程,那些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词语最终会被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只有那些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针对互联网网络用语泛滥的情况,某专家发出呼吁,抵制“你妹”“蛋疼”等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还网民一个纯净的互联网环境。
网络用语之所以能够传播,在于它被认同,反映某种现实,类似你妹、蛋疼这些网络用语,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网民们当时的心情,为什么不能用来表达情感呢?也许在网络用语的青春期里会出现许多不好的词,但是这些词能存活多久,就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2
网络语言的产生不只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它是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网络是开放的系统,网络语境是开放的语境;开放的语境滋生自由的思维;自由的思维必然钟情自在的语言。这种开放性使他们不太重视是否符合语言规范,更多的是去追求信息的快速传发,这样也能节省上网时间和费用。因此,各种语言材料都可以信手拈来,任意组合,为我所用。如何用最简单的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成了网民的最大追求。就拿“MM”来说,其输入速度肯定比“妹妹”快。网络语言之所以产生并流行,还得益于网络语言本身所具备的生动、形象、幽默、含蓄的特点,这样既弥补了现代汉语在网络交际使用中的不足,同时也使网络交际更加丰富、活泼,营造出轻松、诙谐的气氛。如“网虫”,指整天泡在网上的人,简单而又形象;“伊妹儿”,将不带感情色彩的电子邮件拟人化,生动了许多。
2.2 人们的求新心理以及社会认同对这些现象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张扬个性的时代,人们喜欢追求新鲜的、与众不同的、打破常规的东西。上网的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对于他们来说更是这样。他们蔑视传统,崇尚创新,反映在语言上,他们试图在中规中矩的语言中找到新奇、叛逆、突破,再加上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网上的一些不规范表述也不去甄别。因此,这些语言一旦在网络中使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求新心理,人们乐于模仿并运用,于是这种现象便慢慢地被接受,同时其他的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也开始引入这些新的东西,更加速了它的流行以及人们对它的认同。
2.3 这些网络语言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还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经济原则”这个术语是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来的,在构词、语法、修辞等方面我们都可以观察到经济机制的作用,如缩略词的广泛采用,用复合词代替词组等,该原则在以前又被称为省力原则。因此在运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就尽量做到简洁明快、言简意赅,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这是语言表达的一条基本规律。
2.4 这是一种运用语言的策略性行为。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时,要受到语言规则的制约,但又不仅仅受规则制约,还有一些别的因素在起作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说话人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往往打破这些规则。人的短时记忆是语言的中央处理器,它的容量有限,而且转瞬即逝,所以口头交际都要讲求效率,这样就产生了源于规则而又突破规则的策略性行为。也许说话人在刚开始表达的时候可能会意识到这样说不够规范,但是又觉得要找到一个替代它的说法也不容易,因此就临时制造一个估计听话人能接受的说法,这种说话不能完全离开规则,但又对既定的规则有些突破。语言的这种创造性是其固有的,正因为人们可以按照不同的交际需要灵活地使用规则,有效地创造和发明,才使得语言不断出现变化和新意,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3
反思当前语文教学的震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学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令人应接不暇的网络语言现象在网络上、生活中纷纷亮相。在网上,人的语言行为与能力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语言一旦与网络结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将给语文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就成了我们亟需解决的课题。
语文文化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土壤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态,这个生态“滋生”并保护了各种语言文化“植物”。那么,今天如何来面对网络语言这一“新贵”,我们首先要直面的是它所带来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一种具有影响力的新事物一经产生,总会给现有的文化体系带来冲击,从而改变原有的文化体系结构。虽然,就目前而言,网络带来的种种语言变革尚未形成一个完整而稳定的系统,我们所能见到的是由网络产生而带来的语言交流的变革。
在我国古代,语文文化一般不是被当作文化来看待的,而是作为一种重大的、实用的功利手段,比如政治的、外交的、征战的、农事的、教化的、社交的……古人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由此可见一斑。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士人可凭借自己的学说文章或雄辩而得国君的宠信,从此高官厚禄,横行天下,比如苏秦、李斯;可凭借自己的口舌之利、文章之美,攻城略地,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张仪、蔺相如;一篇祭文,可以感天地,泣鬼神;一封书信,可以怀敌附远,释仇泯恨……正是因为这些语言的神话,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两千多年的语言文化崇拜时代,当然也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漫长的语文教学的全盛时期。
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文化和生活的界限,营造出一个与生活交融乃至统一的大文化世界。语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网络文本的丰富多样性和巨大的张力,建构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和阅读模式。读者的阅读材料得到最大的丰富,读者的阅读感觉受到了最大的诱惑。于是,当网络文化具备语言文化的全部优势之后,声像文化以语言文化所没有的通俗明白、生动传神和其他许多对人的认识活动的简单倾向和好奇倾向的无限满足等优势,充分显示出对传统语言文化的渗透之势,并在电脑工具的日益普及中演化为一种必然趋势。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语文文化的功能由“济世”走向“消闲”。
20世纪是在中外文化交汇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经过转型进入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时代。作为现代化进程真正开始的历史标志则是世纪初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语文史的角度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初,语文新一轮的改革正风起云涌,语言、语体和文化的变革,必将使语文教学改革呈现一个新的天地。
景楠楠,文学硕士,辽宁理工学院文法系讲师。
H030
A
1672-5832(2015)12-02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