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关系的问题及对策
2015-11-17亢茜
亢 茜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关系的问题及对策
亢 茜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与环境,并已经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论题。社会主义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一方面推进、加快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影响民族关系的新问题。借助外部的扶助和市场的推动,增强各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将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内在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现今民族关系问题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族关系;民族问题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多民族的结构形式一直存在于我国的现实当中,民族关系也存在其中。清朝时期,当时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较为开明合理的民族政策,才使得虽然民族之间的矛盾仍然不时地发生,但是大体上处于较以往稳定的平衡状态。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于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我国的民族关系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转变,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与以往相比,它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这对于我国在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情况下,民族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及现阶段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对于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民族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大约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是与计划经济时期最不同的一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当中,不可避免的因为各种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会导致一些矛盾的产生,而这种矛盾便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种决定性因素。要想缩小这种差异性,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段。这对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方法,更是促进各民族之间关系的重要保障。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新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带有竞争性。竞争是具有双面性的,竞争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可以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实力,可以优化各种经济形态和资源优势,更可以提高各族人民的现代化的观念素质以及开拓人们的经济发展思路等等。但是,这种具备市场竞争的条件的民族地区经济并不多见,这就制约了他们在整体经济发展中的速度,从而带来一些较为负面的影响,从而阻碍了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对民族关系产生了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社会整体的经济利益结构做了重新调整。从不同的角度看,经济利益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另一个是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利益。目前,国家为保护民族地区的经济利益,在政策、资金、技术以至项目方面给予了倾斜照顾,使这种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然而民族地区终究脱离不了市场经济的制约。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强化“社会主义”理念,强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的照顾政策和扶持政策,是改善民族地区经济状况、改善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民族关系带来的一些新问题
第一,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双向流动,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矛盾增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族之间的迁徙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呈现出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的双向流动。据有关数据统计,全国流动人口约8000多万。我国人口的双向流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和防备心理,更有力地促进了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各民族人口的双向流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都有所不同,导致在各民族的互相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第二,相互竞争与互助合作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展开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公平竞争。它主要依靠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来实现对生产要素、社会资源和收入的最佳分配,实现优胜劣汰。在这种竞争机制的激励下,个人、企业或地区必然会积极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由此所决定,个人、企业或地区间的互助合作将变得更加积极、更加密切、更加合理。总的来说,这种互助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相互之间互助合作,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竞争,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第三,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极为落后。解放后,党和政府虽然给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帮助,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从东到西的“梯度发展”格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汉族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首先在沿海地区打开国门,实行特殊的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发展的不平衡性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民族分部状况下,少数民族如果在经济发展方面与汉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不尽快缩小,民族不平等的心理就会加强,民族间的互相埋怨、指责和隔阂就会增多。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基本途径
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得依赖于经济的充分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我国各民族的经济,尽快消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汉族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民族矛盾和问题才具备解决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有走向更大胜利的基本条件。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任务,而且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第一,加大外部的扶持和市场的推动,努力解决我国民族关系中的问题。对于外部的帮助和扶持,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以往一提到这个问题,人们便把它理解为有形的财物援助。然而,能从根本上起作用的主要还是制度、体制、政策、法律的引导和调节。政府应当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努力推上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平台,从而推动其主动适应和调节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应当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相关经济计划,并且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创造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还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法定的形式有效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加速发展。此外,国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投入,为其加速运转提供足够的动力。政府还应当采用适当的措施来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加快发展,设法使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设备和资金为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服务,努力帮助少数民族搞经济开发,兴办工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第二,在经济上充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努力消除民族不平等。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是指多民族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获得平等权利以后,某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落后民族因受到自身发展程度较低所带来的限制,不能与先进民族同样享有政治、法律上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少数民族与汉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少数民族贫苦人口仍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20%,贫困县占国家扶持贫困县的42%,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呈扩大之势。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原则不符会导致新的民族问题。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民族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就不可能消除,就会影响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中共中央决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就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举措,这必将有助于消除少数民族与汉族事实不平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不断增强和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消除与内地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对于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上的巨大差异,对后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给予扶助是必要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提高较快且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就。然而,面对现实,我们对以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扶助政策所带来的弊病及“依赖效应”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铁的规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切入市场,进入国内和国际竞争平台,实现地区发展的质的飞跃,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有赖于其主体意识的确立及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启动和激活,以此为根基将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内在实力,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建立多种多样的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大力发展与区外和外族人民的交流和技术合作,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此外,民族地区还应当积极发挥本民族的优势和特色,保持传统产品的优势,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从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应当大力投入,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多样的专业化人才,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根本保证。
第四,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坚持民族平等、发展民族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为有效抵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防止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政府应当要高度重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对维护国家统一,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同一切破坏民族平等和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敌对分子进行坚决地斗争。国家还应当采取一些宣传思想的措施,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进行大力宣传,在各民族人民心中培植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进步和繁荣的思想观念。对于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坚决反对,必须通过教育和实行各种必要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以解决。坚持从实际出发,善慎重地处理民族矛盾,解决好民族问题。在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政策上,切实保证少数民族平等地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从而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有效防止民族分裂,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
[1] 黄保勤.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研究[J].民族研究,1999,(5).
[2] 贾华强,马志刚,方栓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 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3.
[4]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林凌.东西部差距继续扩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4.7(6).
DF41
A
1672-5832(2015)12-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