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仁堂挂灯笼

2015-11-17马天骥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举子举人同仁堂

文/马天骥

同仁堂挂灯笼

文/马天骥

小时候,我常听一些老人说,做广告没人比得上同仁堂。例如,在大清朝每逢会试时,全国各地的举子齐聚北京城。其时正逢夏季,暑热难熬。到京后,不少人不同程度地出现对天气的各种不适应,怕自己头晕目眩影响考试,多年的心血毁于酷热,心里特别着急。就在这时,同仁堂药店给大家送来“平安药”解暑。大家在惊喜之余,又不免有些担忧:因为大家久闻同仁堂的盛名,更知道该店是给皇帝供药的名店,所以送来的“平安药”价格肯定便宜不了。

就在大家喜忧参半之际,送药的同仁堂大掌柜说:“这是我们同仁堂送给各位举子的,分文不取,只祝各位金榜高中。”于是,众举人欣喜若狂,交口称赞,连呼同仁堂真是“及时雨”“活菩萨”。试想,众举人可都是文化人,是未来各级官员的候选者。同仁堂抓住这个机会“雪中送炭”,真是高明。这些举人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宣传同仁堂的义举,同仁堂不出名才怪呢。这样收到的广告效果,是多少钱都难买到的。

再如,那时候北京城里经常挖沟,包括“城沟”。但有些年人们发现,每当夜幕降临时,在开沟的地方,都有上写“同仁堂”三个大字的灯笼悬挂照明,以防行人不小心掉进沟里。京城百姓管这种灯笼叫作“沟灯”。那时候的夜行者,大多是为谋生而奔波的贫苦百姓,如小贩、挑夫等,也有到处乞讨的穷人。同仁堂的这一善举,真是让这些人大大受益。看着那书写着“同仁堂”三个字的救命灯笼,想想若没有这些灯笼摔进沟里的后果,人人都感谢同仁堂、称赞同仁堂、记住同仁堂,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人心。

同仁堂药店还曾有冬天设粥场救济饥寒之人和办义学、舍药等善举。这些举动再加上其产品货真价实,大概就是同仁堂至今仍盛名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做善举,关键也要有“看人行事,投其所好”的眼光和头脑。

(刘文珍摘自电子工业出版社《闲话北京往事》一书)

猜你喜欢

举子举人同仁堂
老字号乱局:你用的是哪个“同仁堂”
唐代举子这样打探“高考成绩”
百年风雨同仁堂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清末科举:实践背离严密制度的困局
仁心卓越
年羹尧:残忍将军爱家教
论唐代举子的科考消费
主考
无名士取名不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