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爱伦坡《黑猫》中的恐怖美

2015-11-17刘雨茜

唐山文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爱伦黑猫恐惧

刘雨茜

浅析爱伦坡《黑猫》中的恐怖美

刘雨茜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评论家、诗人和散文家。在小说方面,他是美国侦探小说和恐怖小说的领路人,对19世纪晚期的唯美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主张恐怖小说的“恐怖“不仅仅是日耳曼式的恐怖,更多的来自于人们内心的恐惧。《黑猫》是爱伦·坡杰出的恐怖小说代表作之一。《黑猫》是典型的哥特式小说,恐惧贯穿始终,本文从恐怖场景,隐晦的象征和扭曲的人物性格三个方面展示其独特的恐怖美,丰富文学审美理论。

一、恐怖场景

《黑猫》中有三处场景让人望而生畏,特别具有恐怖色彩。第一个场景出现在一面高墙之上。由于害怕遭受良心的谴责,在残忍的吊死黑猫普鲁托的当晚,主人公的房子意外起火。“那场大火摧毁了一切,我的身家财产全部让火舌给吞噬了,于是我又陷入了无底的绝望的深渊。”而在大火的第二天,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发生了,在“我”床头的那面墙上竟凸起一块浮雕,上面浮现出一只大猫的形状,这只大猫的脖子上竟挂着一条绳索。这怪诞的场景似乎揭示了“我”残忍的杀死普鲁托的罪行,将“我”内心的挣扎恐惧公之于众。面对众人的“真是不可思议”的好奇之心,“我”极其的心虚与恐惧,心虚怕众人知道“我”残忍杀猫的恶劣行径,恐惧这看似巧合离奇的浮雕情景是黑猫普鲁托向“我”报复的暗示与象征。这只生前很有灵性的黑猫虽不能重生,但墙头的猫形浮雕却时刻折磨着主人公,整面墙和房子都散发着恐怖灵异的氛围,此时的情景不断的折磨着主人公脆弱的神经。第二个场景就是发生凶杀案的地下室。坡对此场景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这间地下室正好符合我藏匿尸体所需,让我得以进行小小的改建工程。地下室的墙砌的不怎么牢固,而且墙面最近才刚草草地涂上泥灰。更棒的是,其中一面墙先前可能考虑到要设置烟筒和壁炉,而往外突出,现在则是被完全封住,成了一面突出的墙”。此场景给人不寒而栗之感。首先,选择案发地点为地下室,地下室本身就有种阴冷,潮湿,昏暗,凄冷的感觉,由于长久不见阳光,地下室常被看做是幽灵出没的地点,因此,给读者一种心灵的孤独阴冷之感。第二,地下室的空间非常狭窄,给人一种压抑,憋闷,想要逃避却无处可逃的紧迫感。由于黑猫绊了“我”一脚,“我”却在愤怒之中杀妻藏尸,而这一切却发生在这样阴冷狭窄潮湿的地下室,空洞阴冷,让人想想都脊背发凉。第三个恐怖的场景也是在地下室,发生在地下室的墙壁之中。主人公将妻子的尸体藏在地下室的夹墙之中,当警察一无所获正要离开时,主人公故作镇定的敲了敲夹墙,却意外的听见了墙里恐怖的哀嚎,当拆开夹墙,映入读者视角的是极其残忍恐怖的场景:“墙里的尸体几乎已经完全腐烂,血液也早已凝固,僵直地站在警官们面前。尸体的头上,坐着一只令人讨厌到极点的黑猫,它张着血盆大口,独眼里闪耀着怒火。”当血肉模糊完全腐烂的尸体笔直地站立着,当讨厌灵异的黑猫张着血盆大口哀嚎着,此时此景,无不让人毛骨悚然。这不仅是视角的恐惧,更是心灵的恐惧。

二、隐晦的象征

《黑猫》之中充分运用象征手法营造了恐怖氛围。第一只黑猫成了主人公凶残暴力,泯灭人性的牺牲品。但却也有着某种隐晦的象征意义。正如文中所说“黑猫其实是巫婆的化身”。巫婆在西方是邪恶,阴险的代表,而黑猫常伴着巫婆出现,自然也有邪恶之意。而主人公原本是善良充满爱心的温和之人,但随着与黑猫普鲁托密切生活多年之后,“我”的性格大变,变得喜怒无常,暴躁易怒,变化如此之大,却不知道其变化的原因,令人匪夷所思。所以,黑猫或许就是恶魔的化身,它深刻的激发了人“恶”的本性,并诱惑主人公经常做出残暴之事。而猫的名字也暗示了这层意思。普鲁托原是希腊神话中预示死亡冥王的名字,黑色又有着神秘死亡的色彩,这些隐晦的象征意义无不让人不寒而栗,深深地感受着恐惧的侵袭。一场大醉之后,由于黑猫的一点反抗使得“我”“兽性大发”,居然残忍地挖下它一只眼睛,这里在感慨主人公残暴的同时,也有另一层含义。猫的眼睛往往非常准确,敏捷,而神秘,似乎任何秘密都无法逃过猫的眼睛。主人公采用这种极端残忍的方式也正是想要逃脱猫的察觉,不想让自己残暴肮脏的内心被黑猫瞥见,所以才痛下杀手,以为这样就可以逃过所有的罪责,不受良心的惩戒。第一只猫的象征意义让人充满恐惧。

第二只猫和第一只非常相似,唯一特别明显的不同就是胸前的白毛。这令主人公感到非常害怕,甚至不敢再去伤害它,想要躲避它。因为这只猫胸口的白色印记凸显了一个图案,那就是——绞刑台。它象征着公平公正,恶有恶报,之前的一切恶性都要得到恶的报应。第二只猫是复仇与折磨主人公的。它时刻紧随着主人公,让他经常想起之前的种种残暴之事,使他无法摆脱梦魇和良心的谴责。也是这是猫,诱惑“我”杀妻,又用哀嚎泄密,最终送“我”走向死亡与毁灭。坡利用第二只猫对主人公心灵的折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极大恐惧与不安,内疚与悔恨。同时也预示着谋杀者最后的下场:自掘坟墓,自食恶果。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象征手法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挖掘隐藏其中的罪恶,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感官体验,增强了恐惧感,提升了恐怖的美与神秘。

三、扭曲的人格

《黑猫》中的主人公是个性格变化非常大的人,从原来的性情温和,悲天悯人变成残暴孤僻,泯灭人性,这是一种人格的分裂,人性的扭曲。而这种突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他爱猫杀猫,杀妻砌尸之中。原来的主人公心肠很软,喜欢私养小动物。“最让我感到快乐的时刻,莫过于喂小动物们吃东西,抚摸、拥抱它们。”可是结婚之后,由于常年酗酒,主人公的性情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开始对妻子口出恶言,到后来我甚至对她拳打脚踢,加以施暴;至于宠物,它们当然也能感觉到我性情上的转变,我不再关心它们甚至开始虐待他们。”甚至到后来,“我”残忍地将最喜爱的黑猫挖掉了一只眼睛并且最后将它吊死在树上。随着主人公的暴行越来越严重,他的罪恶感越来越重,他变得越来越想逃避越来越偏执,性情越来越孤僻,脾气越来越暴躁,以致于最后失手杀妻,藏尸于地下室的夹墙之中。这是恶性的死循环,正是主人公逃避良心的谴责,他才如此害怕恐惧,如此胆战心惊,也正是他想要摆脱这种心灵的恐惧与罪恶才让他变得更加的凶残恶毒。在他本性之中,存在着“善”与“恶”,它们之间经常性地发生着冲突,致使主人公不得不接受内心的折磨与煎熬。当他折磨心爱的黑猫时,他的内心也充满悔恨和痛心。对于他的妻子,他的感情也是如此。当他做完穷凶极恶的谋杀之后,不仅没有表现出悔恨,却为自己的妙招洋洋得意,向警察显示自己的本事,最终暴露了自己的罪行。

结语

《黑猫》不仅展现了独特的动物形象,营造了恐怖的氛围,更让读者从场景,象征极其扭曲的人物性格中感受到深深的恐惧之美,这就是哥特式恐惧的魅力所在。以主人公残暴虐待猫和杀害妻子最终遭到黑猫报复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震撼读者心灵,深深地感染读者,也让读者在恐怖冲击之下,得到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1] 孙歆宇.《黑猫》思想分析[J].科教文汇,2009(16).

[2] 朱平珍.黑猫:病态人格的象征——论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J].湖南社会科学,2004(2).

[3] 埃德加·爱伦·坡.陈良廷,徐汝椿,马爱农译.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 詹姆斯·费伦,彼得·拉宾诺维茨.申丹等译.当代叙事理论指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130012)

猜你喜欢

爱伦黑猫恐惧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黑猫钓鱼 边庆祝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借 鱼
爱伦·坡与巴尔的摩的不解情缘
Unity of Effect in Scene Settings in The Black Cat
表达恐惧之情
乌鸦
嫁给美国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