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培养初中生物理实验的能力
2015-11-16周彦强
周彦强
【摘 要】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来说,实验能力是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学生掌握知识以及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性能力。所以说,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机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以及原则,从而提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物理实验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维
对于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养成来说,物理思维是其形成的关键性因素,物理实验要想成功就应当有多种良好的思维共同作用,比如说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想象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等。可是长时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对于思维能力的训练都一直比较忽视,由于思维和知识之间往往有本质上的区别,理论不能代替知识,知识也不能代替理论,所以说,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起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和物理思维。物理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设计,从而培养起学生自身的创新性思维,为学生实验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多样性的实验设计,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反思,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来认识物理应用的价值,进而拓展学生物理思维和视野,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创设问题探究性实验
初中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的时候,往往习惯使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已有的经验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物理问题,可是在实际的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却不能完全适用于生活中所遇到的物理问题,这样就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取得正确的答案。如果在对物理问题加以解决的时候,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物理实验以及物理设计,要依据实验的现象进行抽象化的思考以及分析,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得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物理思维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动手进行物理实验的能力。比如说,笔者在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教学讲解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当蜡烛透过凸透镜在相应的光屏上呈现出像之后,要是使用挡光板把凸透镜的上部位进行遮挡的话,这个时候能不能呈现出完整的像呢?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思考,对实验进行独立设计和探究,最后学生通过大量的探究性实验操作就会得出相应的结果,即像的大小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只是会有一些发暗,因为发光板将一部分光线挡住了。使用探究性的实验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就会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深一层,同时还能使得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能力以及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
再比如,在研究串联电路以及电流的强弱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问题:两个灯在串联的时候,灯中的电流是否会有规律?学生这个时候就会进行相关的讨论与思考,有的学生就会回忆串联电路电路径只会有一个,那么就会觉得电流相等;有的学生就会依据串联的时候灯泡亮度上有差异,就觉得可能两个灯泡的电流会有所不同,依据学生的猜想,教师可以让学生选用相关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同时还应当要求学生记录下相应的数据。通过实验,学生就会发现,不管灯的亮度是不是一样,在整个串联的电路当中每一个灯中的电流都是一样的。有一部分学生可能还会觉得两个等进行串联的时候不管是亮还是暗,会同时亮同时灭,不会出现先后的状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性实验,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串联电路的认识,使得学生通过实验学到了相应的物理知识,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在做完实验之后,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学生就本次的实验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高涨,就算是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以及激烈的讨论中来,极大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热情。
三、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式实验
初中物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以及认识,因为物理实验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我国的大部分的初中学校中还没有足够而又完备的实验教学设备,学生很少进行或者是根本就不进行物理实验操作,这个阶段学生的屋里实验兴趣是最浓厚的,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能够为学生的探究性思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也是当前学生有效完成物理实验的一项关键性因素。物理教师应当对这样的心理进行积极的、充分的利用,要尽量多的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的机会,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
一方面,物理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对物理实验操作的积极性,要尽量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应当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实验操作的机会。在进行分组的时候,教师应当依据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状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尽量实现小组之间的平衡,物理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要积极调动起学生动手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要是应当对教学中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要为学生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要对学生动手实验的愿望加以满足,只有这样才会在最大程度提升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适应实验的方法,遵循实验应当注意的基本原则和事项,要引导学生依照相应的实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教师面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应当立即回答,而是应当给予学生相应的答案提示,要引导学生培养起正确的物理思维,引导学生培养起谨慎的虚席态度,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进行大胆的尝试以及积极的创新,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才会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使得学生学有所用。
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开展课外实验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会局限于物理教材本身的内容,有足够的时间、有丰富的实验内容同时还能对物理知识加以拓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激发起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积极性和动手操作的热情,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对物理课堂教学起到良好地拓展和延伸作用,培养起学生的自觉性,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起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初中物理教师来说,应当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和学生自身的特质,有效地组织性相应的课外兴趣小组,比如说引导学生制作“潜望镜”、“小天平”、“纸锅烧水”以及“针孔照相机”等多种物理实验。因为这些小的实验和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来完成,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相应的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能够极大调动起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因为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大动力和指导教师,浓厚的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的先天不足,持久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有极大的帮助,从而也就会提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养成以及提升对学生在未来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引导和培养,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提升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
参考文献:
[1]刘进.物理实验能力培养途径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1)
[2]郝京平. 浅谈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