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积累入手,提高写作水平
2015-11-16裴霜
裴霜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小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打好语言基础,广泛积累语言材料和对生活的感悟。有的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的,是因为学生无话可写,因为平时的积累少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广泛积累,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
一、引导学生注意生活积累
首先,让学生走入生活。老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实践,体验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兴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家务、家庭游戏中善于观察进行时的步骤,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心理变化等。并在劳动或者游戏之后采取回忆的形式记录下来,加以阅读和修改,久而久之,学生在生活中的活动就成为了他们宝贵的写作资源库,让他们在面对写作的时候不再是没有内容可写。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有理有据进行观察。在学校,教师尽可能多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班队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在乐中、在充满浓厚兴趣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感受和写作素材。如一次游戏、一次班队活动,因为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其中,因此在写作时会乐于表达,而且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最后,多练笔,积少成多。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的事经过自己的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分析思考,把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有新意的感受与想法记在日记本上,定期评选一次优秀日记。利用课堂时间轮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让同学共同评点讨论,以加深对这一事实、这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学生才会用心去亲近自然、关心社会、品位人生,产生自己的亲身感悟,使学生在写作文时有充沛的真情实感,从而写出感人的文章。
二、加强阅读,积累好词佳句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阅读学习也是如此.阅读的过程就是采花的过程,采花的过程也就是要广泛地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采蜜的过程就是做读书笔记的过程 把读过的书里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实际就是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熟读和背诵.更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首先让学生准备一本精美的摘抄本,并为自己的摘抄本命一个好听的名字。比如:《采花集》、《采蜜集》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精美的封面图案。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摘抄好词佳句这项活动倾注了浓厚的兴趣。书名、封面都是学生花了很多心思设计出来的,那意味深长的书名、精美的封面图案设计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主动去积累好词佳句的积极性,为自己今后的习作积累各个方面的素材。从此学生把枯燥的积累变成快乐的收集,在语言的世界里自如的翱翔。
指导学生摘抄也要有目标,有计划,有具体方案,直到扶着学生上了路,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一)学会分类积累
作家手中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美精典的语句。有描写动物的敏捷机智,如写翠鸟,“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有赞美植物的品质,如写橡树,“挺立着一棵高高的像树。它是那么的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有描写大自然优美风光,如写溪水,“碧清的水流撞在岩石上,发出铃铛摇动般的脆响。叮咚叮咚……大自然乐器奏出的音乐,在幽静的山谷里回旋飘荡。” 这些绚丽多彩,渗入意境之美的语句,可以增加学生写作的能力。
可以积累的好词佳句很多,面很广。因此我让学生给自己的摘抄本分为几大块:大自然篇、动物篇、植物篇、人物外貌篇、心理活动篇等等。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分类摘抄到相应的板块中,以便于自己在习作中查阅。
(二)从课本中挖掘积累的素材
由于农村的孩子很少能读到课外书,所以我从课文入手,因为教材中许多课文文质兼美,易学易诵,可供学生鉴赏或临摹。比如:在学了《小虾》这一课后让学生把描写小虾外形特点的句了摘抄下来。“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点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这样学生在今后习作中遇到写动物外貌,就可以借鉴。
(三)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自觉养成及时积累的好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词句,这写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归定学生每人至少有两本课外书,主要是包括作文选,并给他们一定的阅读时间,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互换阅读。在阅读中发现好词佳句,就及时积累起来。比如:把有关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积累起来,有学生积累了“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满人间、春雨绵绵”等好词。
(四)积累形式不一,可以多样化
除了可以让学生自由积累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指定的要求去积累,比如:我让学生把从课外书中看到的有关描写天气变化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也可以阅读好同学的摘抄本,把他们本子中的精美语句再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中,据为己用。
三、注重阅读,从讲故事到写作文
农村孩子们课间活动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如果能把课外阅读利用到课间休息时间就好了,我思索着。于是,我开始在教室贴一些和读书有关的格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做朋友”“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并给孩子讲很多很多名人伟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天性热情的孩子们,在这些所谓的潜移默化后,都愿意交上这位名叫“书本”的朋友。我也顺势让孩子们给班级捐献一些书本,成立班级的“图书角”。渐渐地,有的孩子下课开始主动的阅读了,也有的孩子开始跟着那些“先行者”一起阅读了,更有些很机灵的孩子开始给我说他读了那些书,讲了一个怎样精彩的故事。
于是,我便开始请孩子给我讲故事,不管讲得好坏我都在班上对那些孩子进行表扬。孩子们慢慢的就开始“攀比",谁在阅读方面受到的表扬多,谁就是小故事王。“小故事王”在小朋友心里面是何等神圣的一个称谓,当上“小故事王”,不光自己肚子里面的墨水变多了, 读书的乐趣也更加的浓厚了。这样一来,“偶像”的影响力促成了孩子们踊跃读书,人人争当“小故事王”。通过对故事中的人物做栩栩如生的描述.同学们不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将成语牢记脑海.还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演讲技巧.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课外阅读,也就没有风和帆。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而阅读之后的写作则是在风平浪静海面上航行的打渔船,收获写作的素材和方法。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从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阅读能力,让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变“乐”写,让积累的素材成为妆点学生作文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