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厌百回改
2015-11-16金梅花
金梅花
【摘 要】为了让学生既能发现自己在习作中的不足或失误,又能从别人的习作中吸取自己过去没有掌握的精华,在每次修改前后的对比中,实实在在领悟到认真修改的好处,极大地提高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作文;修改方法;四别法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写一篇文章往往涉及到筛选材料,明确立意,谋篇布局,流畅表述,推敲词句等方面的写作基本功。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是作文能力渐进的过程,是作文质量提升的过程,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呢?用一句话概括,即是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本人在十七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一直重视学生对作文的修改,并通过不断探索,认为引导小学生修改作文,应注重抓作文修改方法和“四别法”。
一、怎样修改作文
1.“精批”与“总批”
教师“精批”,由教师精心阅读学生作文,对作文中的错别字,用词不当,搭配不当,罗嗦重复,相互矛盾的同语,病句或不当标点符号等用常用的符号标上。有些无法用符号标明的,可用批语说明,如思想内容、意思表达、对事物描写和分析及写作方法出现的问题,可用眉批写明,或指出弊端,或要求用课文中读写例话的例子对照,或指出修改的方向和方法。总批则要从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上指出优缺点。
2.按要求修改
学生完成作文草稿后,可要求他们按照作文前的写作要求和所列的写作提纲逐项进行检查、对照,删除不适合的材料,补充遗漏的内容,充实应突出的重点部分,及时地问一问:这些与这篇文章有关吗?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时,有的学生的提纲是这样列的:①妈妈是我敬佩的人。②具体叙述妈妈让我敬佩的典型事例。③妈妈真令我敬佩。在对照提纲检查时,他发现写妈妈让自己敬佩的事,却写进了爸爸的事,这样与提纲不符,于是删去了写爸爸的材料,重点写了妈妈让自己敬佩的内容。这种修改方法可使学生的作文逻辑性针对性更强。
3.自改自评
学生自改、自评、自讲的过程,是学生作文逐渐自我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自改自评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改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文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审文题与中心是否一致,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内容是否具体,用词是否恰当,再改正文中的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词语、病句等等。文章自改后,反复朗读几遍,边朗读边推敲,仔细阅读品味,就会发现文章字句上的问题,学生再回到经历过的事件中去,再体验、再消化。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养成,对教师的批词,学生就会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样改与我的原文相比好在哪儿,从而就能自觉地、主动地、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作文的认识,强化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4.互相批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互相批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互改前,教师要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提出本次修改的主要任务,要求每个人都阅读其他学生的作文。对有争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点拨解决,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立意到分段,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大家一起讨论,充分发表见解,取长补短,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两人可以一起探讨。必要时还可写一篇“作文后记”,主要是谈谈自己的写作意图和对批改的感受。每次互改,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比教师的“精批细改”还认真,还仔细。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师改”的批语,同时增强了同学们发现错误的能力,还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更浓了。这种集思广益的方法既可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又培养他们分析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5.冷却批改
文章写成后,如果搁置一段时间自己再看,就能比较客观地发现自己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此时,再对作文进行修改,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写“难忘的一件事”,一名学生写自己第一次学缝衣服的事情,没有在细节描写上下工夫。几天后,她拿出这篇作文再读,自己发现缝衣服的过程写得不够详细,于是进行了补充修改,最后改为:“……我进屋把妈妈的针线篓拿出来,找了一条同我的衣服颜色相同的线,接着就穿针,谁知穿了几次都没有把线穿到针眼里去。……我便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线捻了捻,捻得针尖般细,慢慢往里穿,终于穿上了,我特别高兴。再把线的一头挽个结,把衣服的破口对齐,便开始缝起来,不知怎么搞的,手总是被针尖扎着,手指流出了血,我慌忙擦掉,继续缝,可是针总是不听使唤,不是偏左,就是偏右……”这样一改,使情节变得一波三折,生动具体。
6.面批面改
教师浏览学生作文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作文中的主要问题,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轮流确定面批面改的对象,实行面批面改。对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作文,教师先与学生面谈,围绕本次写作重点诚恳地指出学生习作的优劣之处,并适时在旁边加以提醒或提示需要修改之处,让学生自改。对详略不当、层次不清、思维混乱的学生作文,教师可采取先与学生面谈,详细明了地向学生说明本次作文要求,从原文的整体结构上和部分细节上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意见自行重新习作。学生完成重新写作后,教师再与学生面批。这样对症下药,既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怎样指导学生注重抓“四别法”
1.别前后矛盾
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表达出来。它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可有些学生为了应付作文,就不假思索盲目去写。这样的文章,别人一读,疑窦众生。例如,“早晨,大雾弥漫,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我背着书包急冲冲地去上学,远远望去,只见清洁工阿姨……”读了这段文字,读者不禁要问:既然是“呼呼”的北风,怎又会有大雾;既是“大雾弥漫”,又怎么可能“远远”就望见清洁工阿姨呢?这些都是材料不真实而留下的后遗症。
2.别使外貌落俗套
写人物外貌的常见病是俗套。写人物外貌,不必面面俱到,只抓住他(她)与众不同的一两个地方(如眼睛不同,衣着特别等)就可以了。
3.别语意重复
词语贫乏,是学生写作文时常常遇见的一个问题。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为使学生写作时做到题材库存充裕,经常能有感而发,教师可引导他们多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比较、认识、体验、积累,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发现不平淡,写作时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4.别耍写景“花架子”
为什么要描写景物,恐怕绝大多数学生都说不清楚,因此在作文中存在不少问题。好多学生遇到写人叙事的文章,一提笔就是先描写天气情况,堆砌一些诸如“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万里无云”,“蔚蓝的天空”等词语。写景是作文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用来创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的形象,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搬用漂亮的词藻,在文章中毫无作用,只是个“花架子”罢了。
总之,作文修改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相信学生有自改和互改作文的能力。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具体得法的指导,在每次修改前后的对比中,让学生实实在在领悟到认真修改的好处,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只要我们能针对病因,对症下药,修改到位,采取本文所述的作文修改方法和“四别法”相信我们学生的写作水平会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