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塑造
2015-11-16聂晨
聂晨
【摘 要】《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讽刺小说,对于研究清代的世相和人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儒林外史》;人物塑造;分析
对《儒林外史》中所出现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好地帮助理解书中所揭示的深刻含义。为此,本文笔者通过对严贡生、马纯上以及匡超人等三人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才能进一步展现清代生活中的风土人情。
一、从严贡生“能言善辩”的形象转变为“颠倒黑白”
从《儒林外史》中可以看到严贡生作为第一个进入到读者视线的优贡士子,在全书中他凭借着自身的口舌之功,给读者一种留下深刻的影响。
严贡生,单单地从名字表面上看,似乎有着“严以律己,端正致中”的含义,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恰恰相反。其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地主乡绅,自然是被族人给予厚望,殊不知他早已沦为依靠优贡之名的落魄乡绅,丝毫没有一点亲情可言,逐渐沦为吝啬鬼。虽然说严贡生对钱财非常重视,但是却并不对自己家里人吝啬。在中国封建的社会中,只有做官和务农才是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职业,而对于务农做不来的严贡生来说只好选择仕途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从这一点上看,严贡生并不是一无是处。
在对于严贡生的出场方面的设置非常巧妙,听说张乡绅和范进要到县汤奉处,便自行恭候,经过严贡生一番的自我夸奖,这时候本来是做到非常好,但是,没想到小厮的现身却打破了他的计划,接下来,严贡生的讹人赖钱方式的科学谋划和精湛的个人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严贡生就是一个能用“说”的手段,巧用“辩”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这一点上看,严贡生作为封建朝代下乡绅地主集团的成员,具有高度的交际能力,但是,通过其“说”的亮相,往往却起到一种相反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严贡生通过自编自演的闹剧,进而向我们进一步展现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子丑陋的嘴脸。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严贡生的所作所为,便是时代教育下所产生的恶果,不能不让我们进行深刻地反思,这也就是体现出《儒林外史》人物刻画方面的精髓所在。
二、马纯上的“扶危济困形象”到“沽名钓誉”形象的转变
马纯上,从书中对其外表的描述中可以知道他出身在一个贫寒家庭,作为一个频繁落榜的中年之士,他却能够在苦中求乐,逐渐成为选文界中的“山斗”,这种救士形象一直延续到文尾,可以看出,吴敬梓将人物形象安排在文中始末,对人物形象的处理可谓是具有自身独到的考量。
在书中,马纯上能够为蓬公孙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得其能够转向科举荣身的士子。而蓬公孙被马纯上一句话惊醒,说的是如梦初醒,并开始注重举业为重,与马纯上结为性命之交,而马纯上对蓬公孙提供极大的帮助,一开始教授文章中的要诀,后帮其标注文章中的要领,灵活地运用著作中的精语。通过对蓬公孙的帮助,我们可以知道马纯上是一个具有扶危济困的高尚人格。
其后,马纯上帮助蓬公孙了结了“命案”只是把两把银子作为盘缠,这种解救危难之间的情谊,实属难能可贵,虽然说吴敬梓还详细描写山洞被骗的经过,但是却没有损坏马纯上的形象。在书中关于蓬公孙改邪归正之后,蓬公孙希望能够利用偷梁换柱之计将自己的名字填在马纯上的文章上,但是,这又遭到马纯上的拒绝。当《历科程墨持运》上的新封面映入读者眼中时,也会感到一阵叹息,这不能不说是马纯上优贡形象上的一个巨大 污点。窥探全文,马纯上对于“举业”是讲了半生。但是却没有真正地找到举业方面的凭证,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在自评自说而已。
三、匡超人从“以孝进仕”到“停妻再娶”的形象转变
在《儒林外史》的全文中,匡超人可以说是最后一个优贡的士子,但是,吴敬梓却对其进行浓厚的描写。虽然说匡超人是一个贫寒的农家弟子,但是,这个平凡的农家弟子却能够创造非凡的人生。
在匡超人的入场时,吴敬梓能够借助马二先生的目光来进行介绍,匡超人的出场表现出其不仅仅需要谋生,还要努力学习,的确有着超乎常人的学习劲头。马纯上只是因为走累了,在匡超人这里歇歇脚,他都能够真诚相待,对待马纯上照顾非常周到。甚至没有一点唯利是图的市侩之气。在马纯上的指引下,匡超人只有做举业才能有出路,确立了人生的 奋斗目标,使得郑老爹非常高兴。同时,作者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其青年勤劳纯朴的精神,就将笔墨集中对匡超人孝顺行动的描写上,匡超人能够主动承担起侍奉父母的重担,利用辛勤的劳动来进一步维持家庭的生计。他准备的接风酒,都是让父母先吃,进一步展现其淳朴和善良的本质。但是,他还是始终没有摆脱自身的困境,最终还是依靠李知县施以援手,才将其举荐到学道处,成为秀才。但是,匡超人的纯朴被“功名富贵”诱惑,使得其逐渐成为“人性丧失”的候选官。
总的来看,《儒林外史》通过辛辣的笔触来进一步描写了三位优贡士子的形象的转变,而这一切的祸根都是来源于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作者将现实中的腐朽形象逐渐放在人们的眼前,暴露出人性的扭曲。
参考文献:
[1]王庆华.《儒林外史》结构模式新议[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
[2]金晓民.《儒林外史》结构新解[J].泰安师专学报.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