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2015-11-16张晓梅
张晓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总觉得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没有新鲜感,没有内容可写,作文假、大、空得让人不忍去读。其实,生长于农村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材料和鲜活的细节,我们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借助这些写出富有生活情趣的作文,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呢?
一、关注生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用眼拍摄,定格美好的瞬间。引导学生投入精彩生活的怀抱中,只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就能用明亮的眼睛随时随地拍摄无数亮丽的风景:白云悠悠飘荡,鲜花吐蕊绽放,草儿扭腰跳舞,风儿随风拂动;清早喷薄的晨雾,傍晚如血的残阳,夜晚皎洁的月光……这样,定格许多美好的瞬间,引发更多美好的回忆,作文会因生活的回放而更加精彩。放耳聆听,欣赏美妙的原音。动听的声音会给精彩的画面注入灵气与活力,而生活中的自然之音更是美妙!因此,我经常播放一些录制的声音:山村的鸡鸣狗叫,夏夜的蛙声虫鸣,雨水的哗啦,山泉的叮咚,街上汽车的鸣笛,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调动感官,欣赏生活中自然之音的美妙,对生活的点滴回忆如春日纷飞的柳絮轻舞飞扬,如饱蘸雨露的花朵缤纷绽放。
二、找“下锅之米”,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写作文最苦恼的莫过于“无米下锅”。那么,“下锅之米”要从何而来呢?小学生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径:①在阅读中找。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自主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撷取精华,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妙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录在笔记本上。同时,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好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这是作文前的不断蓄势、屯聚的过程。待作文时,学生遗词造句一触即发,得心应手,再不感到“心中有话写不出”。②在生活中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仅做生活的旁观者。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主动获取写作素材。如单元作文训练《家乡的变化》,我让学生走出校园,贴近生活找事例。学生深入到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或看,或听,或想,或问,捕捉到各种写作素材,有惊,有喜,有趣,学生有内容写,就能写得无拘无束,多姿多彩。有的写家乡房屋的变化、有的写爷爷爱好的变化,有的写家乡有了新社区,有的我家的变化,有的写旧街老貌换新颜,有的写妈妈学网购、学开车……学生走进生活,思想活跃了,呈现出“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情景。③在回忆中找。实践证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坚持写日记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这也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课业负担。我让学生将“日记”改为“日忆”,养成“每日一忆”的好习惯。只要求学生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想想用它可以写成什么作文。如果每天都能“忆”起一两件可写之事,动笔时就不愁“无米下锅”。
三、集思广益,更上一层楼
作文要流光溢彩,焕发生命活力,必须在打好草稿后不惮其烦、反复修改、精心打磨。采用自改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议、循环修改等办法,可以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做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如单元作文训练《家乡的变化》,我在学生完成草稿后,让他们对自己的写作成果自改自评,自我检省。接着小组学生互相讨论每一篇习作中哪些地方需要改动,该怎么修改,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学习。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参与,学会了接纳,学会了汲取,也学会了进取。然后我让学生把作文带回家和家长共同修改。家长对评价自己孩子的作文很有兴趣,并且要求也最高。因为写的是《家乡的变化》,大部分家长都能够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作文,和学生交流、探讨,给学生以启发。在经过了交替进行,变换“口味”的修改后,我让学生再次自改作文,而后交上来让教师进行批改。最后,择取部分习作,在班上进行集体评议。
四、体验成功,枝枝红杏出墙去
“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劳作,学生的作文水平上了一个档次,于是我通过举行展览、自编作文报、出班级作文选、定期评选“进步之星”“希望之星”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参与征文活动、参加作文竞赛,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幸福,以培养持久的写作兴趣。
总之,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以上几个方面的练习和强化。只要我们老师把握正确的引导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由“惧写”变为“乐写”,那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将会成为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