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言语交际的跨文化差异分析
2015-11-16范可微
范可微
【摘 要】非言语交际作为人类交际工具中占比较重的部分几乎出现在除言语交际外的所有场合。研究非言语交际的跨文化差异旨在降低异域文化背景下非言语交际的误解和歧义,提高交际的成功率。本文介绍了非言语交际的内容、非言语交际与跨文化的关系及其差异,并且对解决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中产生的问题提出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跨文化;差异
非言语交际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一种交际形式,人们提到“交际”一词时往往直接联想到言语沟通与交流,但事实上,非言语交际在人类实际交流过程中的比重远超言语交际。国外学者曾经对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在人们日常沟通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言语交际的比重仅占35%,其余65%的沟通都通过非言语交际实现。非言语交际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其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同一个非言语交际符号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含义常常并不相同,且不同时间地点下同一个非言语交际符号也常常发生变化。非言语交际作为不发声的“语言”较发声的语言更为含蓄和隐晦,人们在非言语交际过程中往往并不刻意为之,而是不自觉和下意识的,因此非言语交际相比言语交际不存在时间限制,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一、非言语交际的内容
非言语交际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肢体言语、客体言语、副言语、环境言语等。肢体言语作为非言语交际中最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最常被人们使用的一种非言语交际形式,肢体言语的使用相对主动和明显,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人们都习惯以点头表示同意、接受、明白等意思,以摇头表示反对、拒绝、不明白等意思。而在指示地点或方向的时候,人们常常伸出食指指向目标地点方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有以手肘或脚轻击身旁说话的人以示警告,阻止他人继续说话的非言语交际方式。
客体言语则包括人们的服装、配饰、个人用品、交通工具等相对隐晦的非言语交际内容,比如西方国家的人们将戒指佩戴在左手无名指表示已婚,印度女性则在结婚后将头顶中分部位的头发涂上红色染料表示已婚;欧美的女性认为皮肤黝黑、嘴大且唇厚为性感、美丽,东亚女性则相反,更喜爱白皙的肌肤和小巧的嘴唇。
副言语又称伴随言语或类言语,通常以单章节的发声及语调变化传达交际的信息。例如欧美国家人士常常发出“嗯哼”的音节表示“知道了、对、是、同意”等含义;中国人习惯以平声的“嗯、哦”表示“明白、清楚、了解”,而以尾音上扬的“嗯?哦?”表示疑问、质询等意思。也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习惯用刻意的咳嗽声表示提醒“有人来了”或者警告“不要再说了”等意思。环境言语主要指人们交际中以时间或空间传递出的交际信息。
二、非言语交际与跨文化的关系
非言语交际与跨文化是互为辅助和补充的关系,非言语交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不同文化间言语交际的缺陷。不同文化间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言语交际的错误理解,此时以非言语交际相配合就能避免产生歧义。例如中俄边贸刚刚启动时,俄罗斯商人到中国商铺购买服装等日用品时,双方言语不通很难交流。俄罗斯人需要购买大尺码的服装,但中国商人听不懂,俄罗斯人于是鼓起两腮,双臂张开形成一个圆弧形,意为体型肥胖的人,中国商人立即明白了俄罗斯人的意思,拿出最大号的服装供俄罗斯商人挑选。这就是典型的以非言语交际弥补跨文化交际中双方言语交际易发生的缺陷问题。
三、非言语交际在跨文中的差异
(一)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中差异的表现
以微笑这种最普通的非言语交际符号为例,尽管世界绝大多数地区人们都以微笑作为友好的表示,但在特定场合下,即使是这种最具普遍性的非言语交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有相当显著的差异表现。比如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多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商务人士一般认为微笑是充满诚意、友好的表示,因此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但日本人视商务谈判为严肃、慎重、重要的大事,不宜微笑,甚至认为在商务谈判桌上微笑是一种恶意的表示,因此谈判全程基本面无表情或保持肃穆,只在最后谈判结束签署合同时才面露微笑,对合作成功表示满意。
(二)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中差异原因
之所以连微笑这种最习以为常的表情在不同场合下的非言语交际中都会因跨文化交际出现显著差异,其中根本原因仍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习俗等的根本性差异。对欧美等西方国家而言,人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及其天性相对外向、开放、张扬,而东方国家受传统教育影响深刻,人们比较内敛、克制、含蓄,情感不外露,这种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决定了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中的差异。
(三)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中差异的影响
在不同情境中的影响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中的差异易导致交际双方误解对方的意思或者使交际中断,特殊情境中的影响则可能极其严重。例如曾在伊拉克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一辆伊拉克人驾驶的汽车靠近一处美军控制的检查站,美军示意该车停下接受检查,士兵使用了非言语交际中的肢体言语——抬起手臂伸直,五指并拢,手掌掌心朝向行驶的车辆,在多数国家和地区这一手势表达“阻止、停止”的意思,然而在当地却并非如此,此处的伊拉克人常用此手势代表“欢迎”,于是伊拉克人驾驶汽车继续前进。最终的结果是车辆被美军射击超过一百发子弹,车内人尽数死亡。
四、解决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中差异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增加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非言语交际的产生总是与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相关联,加强学习、增加对异域文化的了解是解决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中产生误解和歧义的关键。交际者应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了解异域文化与习俗中的非言语交际特点,如果有异域交际的目标国家和地区还应当强化对目标区域文化习俗的重要学习,比如书籍、影视剧、报刊杂志、音视频资料等。将日韩影视剧与欧美影视剧相对比就可以发现一个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中较显著的差异:比如乘坐轿车,日韩地区男女各自拉开车门,欧美国家却常常是男士为女士开车门;下车亦是如此,欧美男士先下车,然后为女士拉开车门。再如聚餐,若席间有女士暂时离开,日韩影视剧中的男士往往坐着不动,欧美影视剧中则经常出现女士起身时,男士立即起立,女士离开后重新就座的场景。加强对异域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交际者熟悉非言语交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最大程度避免对非言语交际的误解。
(二)对含义模糊的非言语交际进行确认,避免引起歧义
对不能明确真实含义的非言语交际进行二次确认,正如之前提到的发生在伊拉克的真实案例,如果开车的伊拉克人能够停车与美国士兵进行二次确认,就能够避免出现因对非言语交际的不明确产生致命误解。在一些相对极端的情境中,若交际对方出现了含义模糊的非言语交际符号,已方应尽可能以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进行二次确认,以保证交际的正确性。
五、结束语
非言语交际是言语交际的重要且必须的补充,但在跨文化背景下,非言语交际由于其隐晦和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交际歧义和误解。因此,在参与有异域文化背景的交际时,交际者应注意加强对非言语交际特点的观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异域文化与习俗,尽量熟悉非言语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在交际过程中降低出现误解和歧义的频率。
参考文献:
[1]李元胜.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112-116.
[2]庄恩平,杨盈.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外语教学的盲点[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02:14-19.
资助项目:吉林省教育厅课题: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文化冲突及对策研究 吉教科文合字 (2013)第5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