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最高追求

2015-11-16王晴谌廷潮李雪白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教育

王晴 谌廷潮 李雪白

【摘 要】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前提,是教育活动的内在根据,教育应当以生命的发展与完善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教育

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竭力推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建立。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关怀生命就要面对生命,遵循生命的特征,提升生命的质量。而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完善,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生命和教育是融合在一起的。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和社会规范,给人以思想启迪、智慧的熏陶和人格的陶冶,使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由无知、愚昧变成有知和聪慧;另一方面,说明教育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是一个不可预知的过程,我们无法绝对的肯定或把握,然而,教育作为一种对生命的引导过程,有能力促使学生去认识和体验生命,去关注生命,享受价值生命超越。

一、生命是教育的原点

生命是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机统一。教育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人自然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物质前提。没有健康的生命,教育活动就难以展开,离开了个体生命存在的教育是无根的、脱离实际的教育。教育必须依托于个体生命的存在,建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来发现其生命的价值,孕育其生命精神的提升与人格的饱满,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是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原点。

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教育是个体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的途径。人的精神生命的成长需要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的作用来实现。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按其顺序分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从低级的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既包括对人的物质生命的满足,又包括对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事实上,个体生命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会去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而这种高层次需要满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育,所以说教育是生命本身发展的需要。生命的发展是构成我们全部行为的动力,这就要求教育者要认真地去理解人的生命内涵,发现生命的意义有效的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的发展呼唤着教育,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

二、生命规律是教育活动的内在依据

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一种活动,现实生活中学生真实的个体生命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和条件。教育的出发点是生活中具体的、丰富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教育要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首要的前提是遵循他们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若教育违背其发展顺序、发展特性,不仅不能促进其发展,反而还会适得其反,妨碍个体生命的发展。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等。教育必须遵循生命发展的自然顺序,同时又要促进生命的发展,确立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必要张力。因此,教育必然要遵循生命的规律,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和保证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的创造性不断发展。也只有把根基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教育,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开展自己的活动,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它们的生命。

三、生命完善是教育的价值追求

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一切因为活着而又意义。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也可说教育活动所应当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生命,关注生命的完善,这才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与终极价值所在。教育面对个体的生命存在,不能以牺牲生命的发展而迎合社会的要求,也不能牺牲人的当下的发展或现实的生活而追求渺茫的未来。教育所要追求的是努力创造人的生命世界,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和完善,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意义不断提升,关注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不断增大。传统的教育过多地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不是把人作为独立的主体来培养,发展人的内在价值,而是把人作为工具,发展人的外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关注生命、完善生命是教育的一种天职,是教育的一种本义,也应当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

总之,教育是一项基于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其中一部分,从属于学校教育,它是从“心理”侧面反映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必须与教育目标协同一致,其遵循的规律也必须和教育遵循的规律保持一致。

作者简介:

王晴(1979~)女,汉族,山东章丘人,讲师。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