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变化情况分析
2015-11-16林中程
林中程
【摘 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以及访谈法的有效结合,以温州某地区6所小学的数学教师为样本,对新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师的提问行为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提问质量、提问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思维水平、提问对象以及理答五个方面,其中提问质量的变化效果最为显著。
【关键词】新课改;提问行为;变化;分析
一、前言
教师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而提问行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行为之一。教师的提问行为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提问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开展课堂讨论,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提问,确定学生的知识背景,促使学生批判性地去思考。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行为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笔者对温州某地区6所学校的34名教龄5年以上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访问8名教师。样本覆盖城镇和农村、示范性小学和非示范性小学,其中城镇3所,农村3所。共发放问卷34份,收回有效问卷32份,有效率94.12%。
三、新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变化情况分析
以下笔者主要从提问目的、提问质量、问题的思维水平、提问对象、理答方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新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的变化。
(一)提问质量变化情况分析
从调查访谈中,笔者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提问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问质量上。一个有质量的提问可以引发学习兴趣,主动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有质量的提问应该给学生提供合理的思考空间:如果提问太简单,课堂会出现教师一问学生马上答的情况;如果提问难度太大,则会出现学生一片沉寂,教师无奈自问自答的情况。调查表明,75%的教师认为提问质量是新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变化中最为显著的一项。这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强调以问促思,让每一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发展;以问导学,让每一个问题都关注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问目的变化情况分析
在数学课中,不管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作为提问,必须要促进学生思考。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教学的流畅性或者由于提问过于琐碎,使提问的目的偏向于“获得问题结论”。
在有关新课改之前的调查中,46.65%的教师认为,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问题结论”,有53.35%的教师将提问目的定位在“引发学生思考”上;新课改之后,几乎100%的教师将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确定为“引发学生思考”。这反映出:新课改之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结论的重视程度较高,对过程和方法的重视程度不够,新课改之后,教师逐渐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三)问题的思维水平
数学问题的思维水平主要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方面。新课改之前,83.78%的教师同时选择了“知识”、“理解”、“应用”三个思维水平,只有16.22%的教师会另外选择“分析”、“综合”或“评价”中的选项;在关于新课改之后课堂提问的思维水平的调查中,有85.19%的教师同时选择了“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选项。根据课堂观察记录,整理统计的提问的思维水平的分布情况。
由表可知,新课改后,在教师的提问行为中,60.95%的问题思维水平停留在知识(识记)水平,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的理解、应用和分析水平的提问占总数的32.55%,对学生创造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帮助的综合、评价水平的提问占6.50%。尽管“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所占比例并不太高,但从提问涉及的广度看,教师的课堂提问的思维水平有所提高。
(四)提问对象变化情况分析
1.教师提问对象
由表可知,新课改后,教师不再单一地关注成绩好、给老师印象好的学生以及成绩较差的学生。课堂提问更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有些教师在提问时经常采用 “八面骚扰法”来达到提问的面,如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这样说:“现在请××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即照顾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学生应答方式
新课程改革之前,学生的回答方式以个别回答为主,辅以少数的集体齐答。课改之后,学生应答方式呈现多样化。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尽管“讨论后汇报”在一堂课中运用的次数不多,但往往是教学重点、难点的一种突破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例如在教学“求一位小数的近似数”时,要求0.984保留一位小数,有学生回答“1.0”,有学生认为是“1”,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教学难点,即学生容易将小数的近似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相混淆,在讨论中得以突破。另外,集体齐答的方式主要用来核对答案(对不对)、征询意见(会不会)、吸引注意、活跃气氛。
(五)理答
问卷数据表明,新课改前,“学生答完后评价”、“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 “学生答完后征询其他意见”是新课改前教师理答的四种主要方式,共占总数的83.72%;新课改后,“学生答完后征询其他意见”、“学生答完后评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追问”成为教师理答的四种最主要方式,总数的86.54%。与新课改前相比,教师更强调问题的深入,启发学生思维,并鼓励学生学会质疑。由此看来,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综上所述,新课改之后,小学数学教师的提问行为在多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对于课程改革之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引导学生生疑、提问对象的选择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