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2015-11-16陈亚芬
陈亚芬
口算能力是一项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小学低年级是学习口算的关键,我们必须重视这阶段小学生的口算能力的培养,它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长远和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口算是学生学习整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学生是否掌握口算方法,直接影响着多位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能否计算正确、迅速。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尤其是低年级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就更为重要。我在口算教学中得出几点体会:
一、数形结合,动手操作,掌握口算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学习的形式主要是从感知实物过渡到表象运算。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用不同的感官接受新知识,再通过智力活力整理逻辑,以达到提高口算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演示,小棒操作,图片拼贴等直观演示手段,让学生感知口算的意义,理解口诀的来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教学加减法时,结合直观演示画图,讲清数的组成。教学20以内加法,让学生用小棒等摆弄。例如教8+5=13,引导学生用小棒摆,拿出8根和5根各放一堆,计算时先从5根那一堆取出2根放进8根里,合起来是10根;再加上剩下的3根,得出13根.然后逐步摆脱实物的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回忆一下操作的过程和方法,在头脑里遗留下事物的形象,从而达到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了形,再结合数,从而达到了数形结合。学生在做加减法的时候,可以闭上眼睛在大脑里面想摆小棒从而计算出结果。学生的这种想象过程,就是理解计算过程。这也就是学生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时的依据。
二、抓好视算和听算
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的书;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调换口算形式,使他们在愉快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我常用以下方法:一是抢答口算题,二是每人备一本口算练习本,记录口算结果,三是经常组织口算竞赛。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数学接力计算、抢答等。“夺红旗”比赛,就是将山画在黑板上,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6道算式题,抽出18位“登山队员”,分成3组,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这样,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数学接力口算比”,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口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还可以出示这一样一组口算抢答题:9+2+1 8+6+2 5+7+3 5+4+5 7+4+6 2+5+8 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初步知道像这样的连加题也可以“凑成十再相加”,同时又初步渗透了加法的交换律,这样的竞赛题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另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
针对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老师要分散口算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在最佳的时间练习,发挥练习的实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机械重复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教学内容,每天让学生视算或听算20道左右题目,并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如既可用口算比赛、对口令、游戏、竞赛、集体抢答等方式又可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印发口算题、限时比赛等方式。口算作为新授课的铺垫,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口算题,进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还可以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题的计算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不断演算,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来唤起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四、强化新知与旧知
学生接受新知识,也忘得快,针对这个特点,我采用新旧口算题交叉练习和集中训练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口算能力。同时口算的内容要有争对性。不同的课,口算的内容要不一样。新授课的导入练习要充分发挥奠基和启发功能。
口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