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升格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2015-11-16刘明初彭香萍

职教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升格办学学科

□刘明初 彭香萍

新升格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刘明初彭香萍

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科专业的品质追求由来已久,新升格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在高校分类发展思想的指引下正呈崛起之势,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和地方本科院校的主力军,其重大作用让人期待。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存在学科生态失衡、建设步伐滞后、专业设置重复等共性问题,创新发展是基本的对策取向:一要坚持“全员参与,落实责任”,理顺责权关系,强化主体意识;二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办学定位,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发展规划;三要坚持“辐合转型,科学发展”,深入改造现有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四要坚持“做强基础学科和长线专业,做活应用学科和短线专业”,注足发展后劲,强化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专业品质;学科专业建设;新升格本科院校

一、专业品质:高等学校由来已久的实践追求

专业是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发挥全部社会职能的基本平台。在高等学校,因为专业的设置主要依据学科知识的分类进行,所以专业又常称“学科专业”。高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科专业,学科专业的品质决定高校的办学水平。作为高校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平台,学科专业对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引领和规范的重要价值。

从我国高等教育史看,学科专业建设及其研究与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那场对教学质量的关注有着密切关系。1959年《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重要的主流报刊相继发表社论,号召将教学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1][2],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对教学质量的空前关注。但遗憾的是,这场质量关注对学科专业建设的促进因“文革”影响而未如期到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经由复旦大学“加强文科建设”的实践尝试[3][4]、南京大学王德滋“重视学科建设”的呼吁[5],而正式掀开学科专业建设的序幕。从此,专业品质在高校越来越受重视,专业建设的步伐越来越有力,学术界也沿循重点学科的研究路向深入开展具体研究,相应的研究文献持续增长。在1995年后,陆续出现以“学科专业”为关键词的知网文献,并呈现出与日俱增的发展趋势,自2005年开始研究文献上升为两位数,到2015年4月底达216条之多。

二、迅速崛起:新升格本科院校的新兴态势

新升格本科院校,简称 “新升本院校”(下文同),在学术界普遍是指自高校扩招启动后新设置的本科院校。由于组建时间较短、本科办学历史不长,也有学者称“新建本科院校”。就其设置和发展的历史看,新升本院校源自于我国内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发展背景,经高校分类发展、分类管理的思想指引而勃兴。1999年,适应我国内地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部以教师教育院校的设置为突破口,迈开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制的院校升格步伐。当年,黄冈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等10所教师教育类本科院校的获批,奏响了新升本院校崛起和勃兴的序曲。此后,主办者通过“校校合并”、“独立扩规”、“成教转制”和“名校参办”等方式积极筹建和申报,教育部沿循“一年西部,一年中东部,一年民办院校”的时程惯例组织审批,新升本院校逐年增多,年均增量超过21所,2000年和2004年等年度甚至达到或超过40所[6],呈现出迅速崛起的发展势头。

崛起中的新升本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为办学目标,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显赫地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生力军和地方本科院校的主力军。按2012年教育部的权威数据,我国1999年后升格的本科院校达667所,占全国1145所本科院校的58%以上,占全国1036所地方本科院校的64%以上[7]。在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的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2013)》中,超过36%的普通本科院校(305所,不含独立学院)是在2003~2013年间新建的。就整体而言,全国公办性质的新升本院校到2011年4月,学科分布就已涵盖综合、理工、师范、财经、政法、医药等六大类别,科类结构也较为合理[8]。如今,新升本院校不仅科类齐全,而且空间分布广泛[9],它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让人充满期待。

三、难堪之痛:专业建设过程中的普遍问题

新升本院校在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恰逢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和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学校在学科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的现实问题和发展挑战。

(一)长期低段办学,学科生态失衡

在新升本院校的高校群体中,失衡的学科生态普遍存在。学科生态的失衡在新升本院校中可谓是由来已久,长期续存,堪称学科专业建设的短板。从学校的筹建和申报过程看,在新设置的本科院校中无任何院校基础的,真正是“新建”起来的学校实属凤毛麟角,即使是有公办本科名校参与的独立学院也为数不多,绝大多数新设置的本科院校都是以一定的院校为基础,通过多校合并、独立扩规等方式升格而成,它们或依托师专设师范学院,或依托高专(高职)设(本科)学院。换而言之,新设置的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由高专(高职)升格发展起来的。这些新升本院校普遍拥有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办学历史,长期在学历教育的低段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又主要依靠地方的资源办学,历经了千万磨难。悠久的办学历史,本该有利于人才培养文化的积淀和学科专业之间关系的调整和理顺,但因为长期在低学历段办学,加之地方资源局限的制约,所以尽管办学历史久远,学科专业结构上的优势也还是没能形成。在其办学实践中,“多谈专业、少谈甚至不谈学科”既是广泛存在的客观现象,又是长期持续的办学惯例,“专业预期有甚于学科规划”的意识颇为浓厚,学科生态改善的压力较之其他类型的高校要大得多。

改善学科生态,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学科门类多,专业数量大,学科专业在二级学院(系、部)中的分布不够集中,缺少基本的专业呼应,不利于形成学科优势。由于新升本院校所依托的高职高专开办专业,主要是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这专业目录在整体上与行业(职业)相对应,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学术逻辑差异明显,加之专科、本科专业的同期招生在升格过渡期间普遍存在,所以在广大新升本院校,不仅专业数量和学科门类多,而且相应的二级学院(系、部)归属逻辑杂乱,或然色彩浓烈。一所在校生不足万人的新升本院校,招生专业通常在40个以上,有的学校甚至还超过55个,对应的一级学科(或专业小类)也常在30个以上。学科的发展规划、专业的二级学院(系、部)归属及其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第二,学科专业建设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二级学院(系、部)的学科规划常有缺失,专业建设规划也多止于纸质文字。对于学科专业的建设,大家似乎并不怎么清楚自己的份内工作,更不明确何时做、做到何种程度。校园里,被动式的等待观望屡见不鲜,看客式的埋怨指责司空见惯。

(二)专业申报过急,建设步伐滞后

学科门类的扩大、专业数量的增长与专业建设同步并进,是学科专业发展步入并保持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条件。在众多的新升本院校,专业开办普遍是有数量,但无特色或特色不鲜明;学科设置往往是有规模,但无优势或优势不明显,不仅教学的硬件设施难以为继,师资的调配也常常是捉襟见肘,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队伍的组织都面临巨大压力。专业的过快增长不但加剧了办学资源的紧张程度,而且给学科专业也带来了异常繁重的建设任务。

一所新升本院校,在校生不足万人,招生专业在40个以上甚至超过55个,对应的一级学科(或专业小类)超过30个,教育资源的欠缺和力量的分散在所难免。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广泛存在的“数量扩张有余,质量提升不足”的客观现象,反映了新升本院校群体“重专业申报,轻专业建设”的共性问题。专业申报的节奏过急、专业数量的增长过快,势必分散学科专业的建设资源,并会威胁学科专业的整体建设质量,扰乱和耽搁学科专业健康发展的良性节奏和提升机会。

(三)专业设置重复,课程内容雷同

在广大的新升本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质化、课程内容雷同的现象甚为普遍。1999年以前,其前身(或称升格依托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集中于教师教育专业、某某工科专业之类的长线专业或传统专业,专业特色或重点发展专业相对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同质化现象还不算严重。2000年之后,随着高校扩招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量的新专业或热门专业急速涌现,深度加剧了专业设置的重复度和雷同性。在一般的新升本院校,除了2000年前就有前置专业 (或过渡专业)的新改造专业外,2000年后新增的专业数量多半接近或超过70%。

面对生源市场的严峻考验,大量的专业因设置重复、内容雷同,威胁其个性或特色的发展,并失去发展竞争力。在新升本院校群体中,专业注销或招生中断的现象在2001年以后骤然增多。在专业设置中,尴尬收场的结局与匆忙上马的乱象一样俯拾即是。其中,不乏开设多年,但只招一两届学生甚至从未招生的专业;也有因生源不足而招招停停,甚至几易其名才得以勉强维持的怪象。某所新升本院校生物教育专业的更名过程尤其让人啼笑皆非、不无感慨,以至于就连当事人也多半遗忘这个专业的真正名称。这个生物教育专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称化学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末,更名为化学兼生物教育专业,到21世纪初,又更名为生物兼化学教育专业,3年后在教育职能部门备案为生物教育专业,4年后长期停止招生。

四、创新发展:应对专业建设问题的策略取向

组织学科专业建设必须有一定的发展预期,也离不开具体的专业积淀,还需考虑相应的社会背景;既要有科学理念的指导,又需要师生员工的积极投入和不懈追求。新升本院校虽然情况各不相同,很难找到可复制的普适性模式,但新升本院校在办学层次上都面临从专科到本科教育的共性转型任务,又都要破解从传统办学形态向诸如应用型高校之类的新型办学形态的个性转型难题,多重的转型发展挑战,共性与个性兼具,直面现实、创新发展是应对专业建设问题和探究专业建设策略的基本取向。

(一)坚持“全员参与,落实责任”,理顺责权关系,强化主体意识

学科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单元,学科专业结构是高校办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结构的生态制约着高校社会功能的发挥和发展潜力的生成。新升本院校失衡的学科生态,固然与学校长期处于学历教育的低段有关,但学科专业建设的责任不清、权利不明也是重要原因。学科发展规划由谁编制,专业建设的任务由谁承担,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由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新升本院校并不怎么清楚。学校的职能部门往往批评二级学院(系、部)不听指挥,二级学院(系、部)则习惯埋怨职能部门不懂情况;干部往往责备教师不自觉,教师则常常埋怨干部不灵活,校园里经常是抨击和指责有余,而理解和实干不足。

作为高校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学科建设是高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没有一流的学科不可能会成为一流的高校。新升本院校必须根据学科的架构和布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办学竞争力。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学校层面的共同关注和个体层面的自觉参与,但是不管是学校全员的广泛关注,还是教师个人的能动参与,只有落实具体的责任主体,才能产生理想的建设成绩和效益。因此,新升本院校在批准设置后的紧迫任务就是按照业界传统,本着以学科建院、以专业建系的组织传统[10],完善二级学院(系、部)的设置,明确学科专业建设的权利,厘清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责任。学校层面的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全校学科发展的规划和学科生态的建设,二级学院(系、部)具体承担相应学科专业的建设任务。

(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办学定位,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做好发展规划,明确办学定位,做到“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作为学校事业的方向标,办学定位概括了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因此,学科专业建设必须贯彻办学定位的精神,加强学科发展的规划,明确建设的内容、重点和步骤。

学科规划与办学定位一样,都要服务于学校发展。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社会对学校办学所提出的外部要求与学校现有的办学水平之间的矛盾,其直接体现就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强化学科规划必须遵循办学定位的形成路径,准确回答“为什么”、“凭什么”以及“是什么(含怎么做)”三个基本问题。就高校办学定位形成的心路历程而言,从专家思想到领导理念,再到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意志,办学定位从观念走向实践,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见图1。它是办学主体在办学实践中,将社会的外部要求与学校的历史传统、现实基础相结合,并经由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实现的。因此,学科发展规划也是教职员工广泛参与和自觉投入的过程。

图1 办学定位的形成路径示意图

学校的办学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发掘。学科的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整齐划一。要保障办学的专业优势和对接服务的产业 (行业)市场,就要有主次、有先后、有取舍。新升本院校对地方教育资源依赖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学科建设尤其不能贪大求全,必须明确建设的主次和发展的先后。谁主谁次、谁先谁后、谁取谁舍,在整体上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

(三)坚持“辐合转型,科学发展”,深入改造现有专业,强化实践教学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辐合转型是新升本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高校的分类管理和特色发展要求新升本院校完成“由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由传统大学到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转型,辐合转型不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而且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学生不能在真空中完成学习和成长,人才培养丝毫也离不开社会的背景和支撑。伴随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特色兴校”正在成为我国高校的共性追求,加之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11],先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一次转型”,再完成从传统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二次转型”,两次转型分步实施的条件和余地越来越小。其次,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为两次转型的辐合提供了实践可能,也为新升本院校凝炼办学特色,实现赶超和跨越提供了机会。因此,新升本院校不可能,也不应该走传统高校的两次转型分步走的老路,而必须紧抓“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根本,走出一条“辐合转型”的发展道路。

辐合转型,既有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设计方面的应用导向,又有岗位操作、职业技能等内容方面的实践侧重。深入改造现有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是辐合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升本院校既要按照辐合转型的精神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设置的更新,又要完成内容组织依据上的转变,使之由以学术逻辑为主变为以技术逻辑为主。

(四)坚持“做强基础学科和长线专业,做活应用学科和短线专业”,驻足发展后劲,强化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讲究学科布局和学科生态,不能一味追求热门,而要崇尚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热门学科、时尚专业常与经济社会的具体需求相呼应,它们在导致阶段性招生爆棚的同时,也多半会滋生办学投入的风险和教育的平庸。新升本院校近年停招专业、注销专业数量增多的趋势,所反映出的资源支持不够、市场把握不准等教训不少。策划和申报一个新专业一定要立足学科生态的改善,以科学发展的眼光从长计议。

规划学科专业群是学科生态建设的关键所在,它对于把握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理顺学科关系,完善资源配置,突出发展重点,凝炼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破除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兴学科,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科是专业的生长点,基础学科是其他学科的生长点,应用学科和新兴学科都以基础学科的发展为条件。从长远来看,只有加强基础学科,才能形成高水平的派生学科。因此,夯实传统的基础学科、发展长线专业是新升本院校进行学科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学科专业结构也要作出调整,以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按照有利于学科生态改善的标准,新升本院校设立新的学科专业必须认真考虑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它能否充分发挥学校原有学科专业的优势或特色?第二,它能否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紧迫需求?第三,它是否与学校现有的学科相关联、相匹配?第四,它是否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之处?全面考虑这四个问题,谋划学科专业的发展,就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本校传统学科和优势专业的资源,优先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紧密相关的学科,做强基础学科和长线专业,并本着“资源整合、对接市场、强化实践”的精神,做活应用学科和短线专业。

[1]人民日报社论.把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结合起来[N].人民日报,1959-4-3.

[2]解放日报社论.提高教学质量是经常的基本任务[N].解放日报,1959-7-1.

[3]复旦大学.关于加强文科建设的十条意见[J].上海高教研究,1982(3)∶108-113.

[4]复旦大学.加强文科建设的几点意见[J].高教战线,1982(11)∶14-17.

[5]王德滋.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学科建设[J].高教战线,1984(12)∶11-12.

[6][9]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高教探索,2013(5)∶15-21.

[7]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10.

[8]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8-73.

[10]文魁.大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58-59.

[11]聂伟.关于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93-98.

责任编辑秦红梅

刘明初(1956-),男,江西萍乡人,萍乡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地球物理;彭香萍(1964-),男,江西萍乡人,萍乡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高等教育管理和地方经济。

2015年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智慧城市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研究”(编号:JXSTC164167),主持人:刘明初;2013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重点项目“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13-22-1),主持人:刘明初。

G717

A

1001-7518(2015)26-0088-05

猜你喜欢

升格办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开在心中的花朵》作文升格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有针对性地运用例证——《拥抱“不速之客”》升格
看清要求,有的放矢——一篇2019年高考考场作文升格的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