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露天趴”这件事,怎能少了当代艺术?
2015-11-16王宗亮
王宗亮
近一个月以来,帝都的天气似乎瞬时从伦敦变成了呼伦贝尔,相应的,人们的热情好像也顺势不再在那些像“贵族古堡”里的美术馆殿堂,而是把行动力放在了户外,与自然、与更多人亲近。我们所知道的一些与艺术有关的露天狂欢中,似乎除了几大“水、植物,草原”音乐节外,并无太多公共记忆。而这一次,根红苗正的当代艺术圈,也加入了这一盛况。
6月,本是京城艺术圈大事件档期较为空档的时间段,但与以往不同,此次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季选择来填满这个原本人们无所事事的月份。事实上,同中央戏剧学院等一些人们相对熟知的艺术学府一样,毕业季早期的形式就像是汇报演出式的毕业展,多为“内部消化”。而此次央美将这个较为常见的模式升级为“季”,并对外界公开,想必在外在规模与内涵上都有了范围较大的拓展。
确实,因为此次校方决定同时展出各个院系共800余位毕业生的3000件作品。首先,这一举措在硬件展示空间上,就对央美通常选用的自家美术馆、图书馆等建筑空间造成了巨大挑战。对此,中央美术学院打破给外界一概的“冷冰冰的体制内”以及墨守成规的印象,采用了因地制宜的拓展“展厅”方法,毕业季作品在上述建筑基础上,又将央美校园操场内—乃至整个校园都变成了毕业季展场,特别是在操场上搭建的大面积的帐篷、集装箱临时展馆,对于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展览模式,一方面,它给予了学生作品和参观人群极为可观且实用的关上空间,校方也表示此次的“临时起意”,将会把这些临时场馆保留为学校资产,并在以后类似活动中长期使用。并且此举也受到了多方、尤其是社会大众的好评。人们第一次可以如此低门槛的、近距离轻松接触有可能是未来中国艺术大腕的作品展。说到这,这场狂欢趴体中,不仅仅是“看热闹”的普罗大众(无贬义)—是的,想必你也猜到了,一些当代艺术机构的来“看门道儿”的“猎头”也闻着味儿早早守候在了现场,企图寻获一些看对眼的苗子。除此之外,这场由“老大哥”发起的当代艺术“露天趴”,并不局限于当晚的狂欢,“央美毕业季”的相关学生、学术,交流活动也将依次展开,通过长达一个月时间的各种学术、艺术实践活动,配合毕业作品展与社会公众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