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箴的“国际化”

2015-11-16陶大珉

东方艺术·大家 2015年7期
关键词:展厅美术馆泥土

陶大珉

作为上世纪末海外艺术家群体的代表人物—不幸亡佚的陈箴曾一直被广泛认为是过去20年最为重要的中国艺术家之一。通过不多的国内展览的露面,以及其夫人和艺术顾问的徐敏对于陈箴遗留草图方案的不断实现和完成,陈箴的作品以及其艺术观念得以不断地延伸和落地!但相较于陈箴的艺术地位,对其的传播和认知始终处于扑朔迷离的地带,他的传奇性和重要性似乎急需一场重要的展览来得以证明,而通伴随着近年海外中国艺术家纷纷落地国内举办大型展览的潮流,似乎也促成了这次外滩美术馆的陈箴个展的适时归来!

这场跨度长达四个月的全新展览由陈箴的生前好友,国际策展人侯瀚如策划,并由艺术家夫人、长期生活工作伴侣徐敏担任了顾问。“陈箴:不用去纽约巴黎,生活同样国际化”不仅作为上海外滩美术馆(RAM)馆庆五周年的特展,更重要是为出生于上海的艺术家陈箴(1955-2000)首度在国内为其举办个人展览。展览主题来源于陈箴《社会调查—上海》系列作品中的城市标语,这番精妙的挪用,成为了这场带有回顾性质的展览的关注焦点!

进入美术馆二楼的展厅,《净化室》便以一种充满庄严和仪式感的景观呈现。三分之二的展厅被泥土覆盖了表面,让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历史久远的考古现场,物品在一个静穆之地回归自然,在那里,时间似乎凝固了。但走进观察,才发现隐藏在泥土之下的并不是“文物”,而是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日常物品,它们正在接受泥土的“净化”仪式。从1991年至2000年间,陈箴创作了一系列与泥土有关的作品,《净化室》就是这一主题创作系列的收官之作。他用自然的方法积聚土壤,让它渐渐地覆盖物品,在陈箴营造的环境中,所有的物品全部被泥覆盖并风化,石化的现场令人惊愕,艺术家创造了一个社会考古的场面,将时间推进到未来,要对今天的物品世界进行“考古”研究。而在中医与民间中一直有“泥浴”“泥衣”“泥埋”“泥敷”等治疗疾病的方法,用泥对物品世界进行清洗、消毒。泥对陈箴而言也代表着:“入土为净”,艺术家使用泥这一元素,相信它可以净化世界,定格瞬间,寄予未来。

装置《兑换处》矗立在三楼进门口,作品的主体由一座老式公共厕所构成,模仿了上世纪80年代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的上海公厕。一面墙将男女隔开,独特的隔离方式只确保阻挡观看,然而各种对话、嘈杂声混合其中。这类公共厕所的特点是“上隔离、下互通”,“能感不能见”,“一冲大家净”。作品将这种特点转化为“换钱处”,即做交易,明不见、暗处见,使钱的社会含义与厕所的味质得以充分对比与混淆。陈箴对此曾打趣道:“脸红的时候,大家又干净了。”

而陈箴对人类境遇的关注充分表现在另两件作品《禅园》和《水晶体内景观》,由精致的雪花石雕塑和水晶做成,通过艺术家对他个人健康情况的反思,折射了其身处的动荡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另外,多个耳熟能详的大型装置作品在这次展览中得以一一呈献,如《日咒》,以及由自行车内胎组成的蛇形盘踞在美术馆上层展厅的空间大型装置作品《早产》,都揭示出了艺术家对上海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注,也渗入了艺术家对他周遭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评论。

当然专业观众所期待的不仅是旧作,而更多是对于陈箴草图遗产的实现。所以一件全新制作的装置《无题》,根据已出版的陈箴手稿(Chen Zhen. 1991-2000 Unrealized, Ed. Kunsthalle Wien, Vienna, 2007)由展览方与艺术家遗产管理人合作呈现在四楼展厅。那是两艘带螺旋桨的汽船,蒙着白蓬,一艘载着中国产品,另一艘满载来自西方世界的货物。在船艏相接的同时,两只螺旋浆不停地在展厅中转动,造成一种心理双向冲力。

陈箴的作品主要基于三个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阶段:文化大革命,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他在西方世界的经历。其自小生于中国上海的一个医学世家,1986年去往巴黎后,结合他的个人经历和对艺术的看法,其装置作品探讨了人类、自然和物品之间的关系,人类间的误解和沟通障碍,最后回归于医学和治疗,同时,他对全球范围内的建筑和城市化进程也有强烈的兴趣,因而陈箴得以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endprint

猜你喜欢

展厅美术馆泥土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BESPOKE ROMANCE展厅
泥土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翻开一块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