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非职业演员的形象感与信念感所采用的心理方法
2015-11-16姜茜
■姜茜
建立非职业演员的形象感与信念感所采用的心理方法
■姜茜
众所周知,形象感与信念感是演员在表演中应必备的基本能力。对于未经过专业训练的非职业演员来说,其缺乏自信、缺乏专注、缺乏想象三大心理特性将成为其塑造人物形象与相信舞台“假象”的重要障碍。因而在有限的排练时间中,导演如何有效地为非职业演员建立形象感与信念感,使之也能“在舞台上创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便显得尤为关键。
一、形象感与信念感在表演过程中的关系
在表演学中,“形象感”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词汇,用以衡量演员对于角色形象的模仿及塑造能力。《表演入门与表演考试》一书对于“形象感”给出了如下定义:“这种通过自己的身心,对不同人物形象能创造出各自不同的内外部性格特征的能力,我们就称之为形象感”。
与形象感一样,信念感在表演学中同样被认为是“演员必备的条件”之一。“信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为“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在舞台上,信念体现在演员坚定且充分认同舞台假定性,即对自己所饰演的角色以及舞台所营造的规定情境坚信不疑。在这种信念之上,便产生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信念感”。
两者同为演员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形象感与信念感之间注定有许多共通之处。形象感可以使得演员在舞台上塑造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信念感则可保证演出形象在呈现过程中得以顺利贯穿。
二、为建立非职业演员的形象感与信念感所采用的心理方法
(一)情感引导
情感在排演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巴西著名的戏剧家奥古斯都·伯奥(Augusto Boal)在其著作《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游戏》(《Games for Actors&Non-actors》)中是用“情感至上”(The Primacy of Emotion)来突显情感在演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其理论中,需通过肌肉练习(muscular exercises)、感官练习 (sensory exercises)、记忆练习(memory exercises)、想象练习(imagination exercises)、情感练习(emotion exercises)五个步骤来培养演员的感情。
在排练中常用的心理方法之一,便是情感引导,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排演前情感引导(即以何种情感参与排演),其二是排演中情感引导(即寻找在排演过程中与人物相符的情感)。在日常实践中,情感引导的方法有许多,其中比较常用的是游戏法、音乐法和影像法。
游戏法即通过游戏使演员身心得以放松,从而能够以一种松弛的状态投入表演。这对于非职业演员来说非常重要。如前文所述,非职业演员在排演过程中经常会因缺乏自信引起紧张情绪。而如何调整这种负面的紧张感,同时提高他们参与表演得积极性,排练之前的游戏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音乐法,其目的是通过音乐将不同的情感传递给演员,从而使之与剧中人物情感相符。当演员听到与人物内心情感或故事背景环境基调相似的音乐时,能够诱发其对该种感情或感情线索的记忆表象,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除此之外,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影像法。所谓的影像法,即是要用视觉刺激帮助演员寻找剧中所需的情感。应该说,情感引导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心理方法。但在实际中,却非常实用。有效地进行情感引导,帮助演员放松身心,并利用镜像神经元之功能将演员的情感记忆予以激发,对于非职业演员形象感与信念感的建立是非常有利的。
(二)认知影响
在表演学中,认知主要指的是对生活的经验,演员在生活中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大量吸收多种多样感性的形象资料,并储存起来,这些经验是属于他个人的,并且与他所描绘的人物经验相符合——这点是很重要的。认知是演员塑造形象以及产生想象的基础性要素,是形象感与信念感产生的源泉。
(三)心理暗示
在非职业演员的排演过程中,有一种行之非常有效的心理学方法,这便是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
从施加对象的不同来看,心理暗示分为两种,一为他人暗示,一为自我暗示。运用在排练过程中,他人暗示即是指导演对演员施加的暗示。它主要利用了导演的权威,把某种观念含蓄地传递给演员,从而增进或改善演员的心理状态、调节其行为,以达到排练的目的。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作为暗示实施者的导演必须具有较高的威望以及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
自我暗示即是演员对自己的暗示。导演必须如心理咨询师一般启发和引导演员发挥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不利于排演顺利进行的自我暗示。
演员的表演心理是极其复杂的,有时亦会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非职业演员形象感与信念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在实践应用中还应依照个体特性具体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