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形势下群众文化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
2015-11-16钱晶
■钱晶
在当前形势下群众文化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
■钱晶
群众文化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组织群众跳跳广场舞健身操,唱唱民歌,组织几场大中小型活动那么肤浅简单,而是进入到了总结实践成果、提升理论内涵、深化发展水平的阶段。群众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往深处远处说,它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提高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往近处明处说,它能让每一位群众享有基本文化权益,老有所乐,壮有所为,幼有所学,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以特色创新群众活动为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十八大以后,中央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这就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在从事本职工作时,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具体到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再利用,对群众文艺活动的主题内容思想的正确把握,对群众文化作品的创编上,都必须牢牢遵循这个原则——比如利用相声、小品等曲艺形式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运用歌曲来传递热爱家国、诚信友善、自由和谐的正能量,运用舞蹈来表现本地区本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等等。
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 “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中国梦是时代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践行中国梦,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群众喜闻乐见并寓教于乐,是文化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大步伐。在经济相对发达、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地区,群众文化发展固然呈现可喜态势,但我们更应看到,在我国许多地区,仍有着文化贫瘠甚至文化荒漠地带。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提出,可谓有的放矢、切中肯綮。文化本身虽然不可量化,但文化服务的质量、范围、种类、内容等却可以有一个相对明确而固定的标准。
我们应推动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辅导培训、文化激励奖励进一步重心下移,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大力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以群众为导向,推动群众需求与文化项目有效对接。排老百姓想看的戏,唱老百姓想听的歌,演老百姓喜欢的节目。加强对基层文化骨干的培训力度,让他们更好地发挥文化“火种”的作用。变输血为造血,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三、以文化馆协会成立为契机,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众所周知,各级文化馆站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性力量。2014年9月,中国文化馆协会在京成立,这标志着文化馆事业的发展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无疑也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事件。
我们应以文化馆协会建设为切入点,在公共文化领域逐步建立政府规划布局、政策指引、运行监管、考核评估,公共文化行业协会规范运行、严格自律,公共文化机构各司其职、开展服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有序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并实现政府、行业协会组织、会员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文化系统法规建设。
以协会成立为契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正当其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鼓励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办法,推动政府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完善文化设施“建、管、用”统筹机制,打破部门界限,实行统筹管理、统一服务。大力推动学校、企业、社区等公共文化资源免费开放,加强对社会文化资源服务的监管和指导。开展流动服务,实现服务公众“零距离”。进一步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推进文化志愿者走基层,开展培训、辅导、讲座、创作等文化志愿活动。
四、在城镇化进程中构筑新型文化生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全民认知度和参与度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原有文化生态的消亡、改变和解构,新的文化生态的形成、重构和生发,时间短,范围广,程度深。不仅中国历史上过去几千年从未有过,在国外也很难找到类似经验和案例以供参考。新型文化生态的形成,离不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互动交流,在城市和乡村二元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以城区的优势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发展进步、提档升级,另一方面以乡村文化的博大淳朴、原汁原味来反哺城市文化,从而形成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文化活动互补、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一方面张开双臂,迎接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便利、快捷;另一方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还有一片广大的过渡地带——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发展带。它带有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征,却往往成为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文化从业者整合现有资源的能力较差,观念陈旧,服务意识薄弱,群众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都有待于文化从业者用放宽眼界,既要立足实际,发掘整理当地文化遗产,并加以时代化的改造。又要善于汲取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做法,积极开展县域文化合作交流。
随着人口流动数量、密度和程度的日益加大,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碰撞成为常态。由文化部牵头组织的“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大地情深——群星奖文艺作品全国巡演”等活动,拉近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和导向作用。当然,仅靠这样自上而下的引领远远不够,源源不断的文化交流动力源泉,应来自基层文化工作者自身。
此外,在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同样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首先是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关联;其次,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参与度和认知度。
五、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群众文化繁荣发展
通过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数字化平台,开展网络报名、预约配送、远程辅导等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同时,通过数字文化馆平台开展的各项网络活动,能够吸引众多群众的参与。让老百姓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都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参与到文化创造、文化革新的大潮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