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5-11-16罗婷
■罗婷
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罗婷
三维动画作为电脑美术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动画艺术和电脑软硬件技术发展基出上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的独立新型的艺术形式,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本文的目的是探索三维动画课程的教学改革,汲取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髓,依托教学方式多层次、多样式的结合,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以期培养出中国特色的高素质的动画人才,促进我国动画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维动画艺术 课程体系 工作室制
动画的概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动画片,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现代动画的普遍的定义是“利用某种机械装置使单幅的图像连续而快速的运动起来,从而在视觉上产生运动的效果”。动画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是唯一有确定诞生日期的一门艺术,1892年10月28日埃米尔雷诺首次在巴黎著名的葛莱凡蜡像馆向观众放映光学影戏,标志着动画的正式诞生,同时埃米尔雷诺也被誉为“动画之父”。动画艺术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产业体系,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国外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三维动画作为电脑美术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动画艺术和电脑软硬件技术发展基出上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的独立新型的艺术形式,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的特点,构成了具体的课程模块,其中包含了微观的课程设置与宏观的教学过程。以动画发达国家美国为例,其高校的动画课程体系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团队性的特征。美国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下的课程设置模式有两种:研究型培养模式与培训型培养模式。研究型培养模式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针对动画技术进行实验研究,旨在培养创新型动画研究型人才。培训型培养模式则是旨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商业动画领域输送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日本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紧紧围绕着不同市场进行分类设置,其教育类型可以分为综合大学的动画专业、动漫画艺术专门学校和企业自主办学三个基本类别,总体来说就是“学校+公司”的模式。
二、国内三维动画课程教学的困境
目前我国国内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针对基础技术进行普及型教育,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动画产业的发展,其表现主要如下:
1.重视软件技术的运用
国内高校三维动画专业课程设置的开设多以动画软件课程为主,例如FLASH、3DMAX、MAYA等,诸如SHAKE、COMBUSION、ADOBEAFTEREFFECTS等专业的影视后期动画软件。从教学目的和手段方面来说,作品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逊于对软件的应用。随这三维动画技术不断的升级和多元化,软件复杂程度进一步提高,使得软件技术的讲解占课堂教学的比重极高,从而导致学生将大部分课余时间用在专研软件技术,忽略了对创作意识和艺术能力的培养,最终学生对待作品创作能力匮乏。而对于一个动画艺术人才动画作品的创作才是最终的根本。
⒉师资力量的薄弱
高校师资力量的承前启后是需要前辈们的传承和积淀的,艺术类基础理论课程的师资力量是很雄厚的,教学水平也是一流的。多数都是经验丰富,学术造诣很深的老教授。三维动画课程作为一个新开课程,最缺乏的就是既有艺术造诣又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将原本艺术类其它专业或基础课的教师选送到一类高校进修,还有部分学校外聘动画企业的员工来校授课,他们虽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素养匮乏,很难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艺术动画人才。另近年来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招聘的多为应届研究生作为动画专业教师。以上几种情况就导致了三维动画教师的对自身专业的理论知识或专业实践能力的匮乏,培养出具有高水平艺术修养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动画专业教师迫在眉睫。
⒊理论与实践脱节
动画专业人才需要同时具备良好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能力,二者相互紧密联系相互配合,才能将动画制作者的艺术构想通表现出来,制作出有艺术品位的作品。现在多数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动画专业的应用类课程更偏重学院派,技术理论的学习占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技术实践的讲解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从而导致教师讲授技术理论给学生,但是课下学生的技术实践环节匮乏,踏入社会后便无法适应商业动画制作的流程。高校在为培养动画人才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动画人才应为应用型人才这一重要因素,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动画人才,促进我国动画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本是汲取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髓,依托教学方式多层次改革和多种教学,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由此,针对上述提及的问题,结合国内自身教学实际,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
⒈注重教学目的,以创作带动技术的运用
我国高校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单一,缺乏多样灵活性。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国内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逐渐多样起来,动画游戏公司、动画插画公司等种类日益多样的公司对动画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冠英教授指出:“高等院校的动画教育不是要培养仅会软件操作的技术工人,而是要培养动画艺术的工作者,他们需要有文化、会技术、懂艺术、能创作。”
大多数高校三维动画专业的课程都是以围绕MAYA、3DMAX等三维软件所设置的,教师和学生投入的大量的时间钻研学习软件,从而丢失了真正的学习目的。作为艺术类学科的专业,三维动画教学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运用讲解软件命令的授课方式,而是应该通过让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动画表达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动画创作方式和创作技巧,并以此由技入道,将艺术和技术相融合,创作出高水准的动画作品。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学生的反馈建议,希望能够在三维动画教学过程中,注重软件教学的同时,增加优秀作品赏析和讲解以及创作分析等课时的安排,从而很好将艺术与技术相融合。在课程中要通过创作带动软件技术学习,教师可以精心构建实践的平台,这种平台是通过建立创意设计主题,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团队进行完成和展示。学生在创作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艺术创意能力,更熟悉掌握了软件运用。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创意、高超的技艺以及成熟的团队意识有机结合培养出优秀的动画艺术工作者。
2.模块式教学,合理配置课程
根据动画行业内的人才需求,制定出相对应的动画课程要求,实行分段式教学。改善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三维动画是由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后期合成三部分组成。根据以上三个部分又可以将课程分为前期策划、角色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建模、材质灯光、动画、后期等模块。这些教学模块可以通过多门课程分工完成,或者可以在综合性课程中按照三维动画课程的模块进行分解教学。通过系统的模块式教学,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并且能够深入地学习,而非只是了解三维动画的表层。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配置,可以有效规避课程内容重复、关系松散、重点不明确等教学弊端。
3.建立工作室制,做中学
国内院校三维动画专业的课堂安排,大多都是教师按照事先预备好的虚拟案例,再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给学生进行授课,对具体软件的操作命令作出相应的介绍和操作,学生课后按照课堂上的案例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手段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使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鉴于以上问题,学校可以采用工作室模式,按照动画公司制作动画的流程,可以将工作室划分为剧本创意工作室、分镜头工作室、角色设计与建模工作室、场景设计与建模工作室、渲染工作室、动画工作室、影视特效工作室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室进入创作,并且可以阶段性的调整。每个工作室可以设置组长负责制,组长负责给组员分配工作,并且协调本工作室的工作。老师可以将真实项目或者虚拟项目带入到课堂中,学生在创作和制作中不仅得到了艺术与技术上的锻炼,并且对自己以后就业的方向也更加的明确。
4.推动校企合作
高校三维动画专业是整个动漫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为人才的孵化基地,我们需要改变以课堂授课的单一教学模式,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努力打造以学生为本,建立多元化、立体化、交互性、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把教学的平台延伸到企业。高校在专业硬件和技术前沿是有所局限的,通过和动画企业的合作,不仅能够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业内最前沿的软件技术,还可以将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创作中去,从而使得学生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整体的提高,无论是综合技能还是专业自信度都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对于动画企业来说,通过合作培养手段,提前培养了自己的动画人才,增加了公司的新鲜血液,不仅企业内部加强了岗位竞争还为企业后续发展储备了人才。三维动画专业是与市场密切结合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切实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实际设计能力训练。
我国高校一直在探索着适合我国动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高校动画课程体系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势必应该随着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而改革。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影响到动画人才的就业问题,也对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起到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