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塔的辉煌
2015-11-16殷麒麟
■殷麒麟
珍珠塔的辉煌
■殷麒麟
《珍珠塔》是一部长篇弹词书目;是苏州弹词中最有影响的传统书目之一。熟悉苏州评弹的人,没有不知道这部书的。
《珍珠塔》的书情
河南才子,相国王孙方卿方子文,因家道中落,奉母命到襄阳向姑母求助。姑母势力,不但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将方卿羞辱一番。方卿负气而走,幸得小姐身边丫头采苹相助,禀告千金,陈采娥小姐以为母亲欠妥,故为母周全,下楼相见,留款绿秋亭,并将镇家之宝“珍珠塔”藏在包裹中以“干点心”相赠。
见方卿走,即命采苹禀报父亲陈廉。陈廉闻讯即刻带总管王本追赶,追到北门城外,与贤侄方卿相见,再三挽留,但方卿执意要走。因被姑母势力,方卿立誓不得功名绝不再到襄阳,再见姑母!陈廉见方卿傲骨嶙嶙,志气不凡,心中甚是喜爱,又因当年方家提携之恩,无以为报,故将女儿陈采娥终身相许,“九松亭为媒,王本见证。”
离开襄阳方卿半路遇盗,珍珠塔被抢,跌倒雪地之中,偶遇北京毕家相救,带至京城,毕家老太太相中,故将毕家小姐终身相许。在毕家的支持和帮助下,方卿书包翻身,得中状元,钦命七省代天巡守。
三年后再到襄阳身为巡按大人的方卿想起当年姑母势力,竟假扮道士把姑母戏弄一番。而后方太太出场将子训斥一番,打三不孝,命儿向姑母赔罪。最后奉旨完婚,皆大欢喜。
《珍珠塔》的历史
今存《珍珠塔》的刻本,最早的是乾隆刻本。而评弹界传说此书为马春帆开始编唱,马如飞又作了大量的加工。从刻本到传唱本逐渐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在篇幅、文词和描写上都有了发展和提高,故事情节也有所不同。
最早的周殊士版本为二十四回,俞正峰本为二十回,周殊士、陆士珍编评本为五十六回。光绪甲午(1894)上海书局石印本,虽然署沧浪钓徒马如飞著,仍为周殊士本,二十四回,回目也同。而198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魏含英演出本《珍珠塔》计八十回。
《珍珠塔》的艺术
一、流派最多
《珍珠塔》流传时间比较长,说过此书的演员也比较多。经过历代艺人的丰富,提高,《珍珠塔》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为多数人认同。
因为《珍珠塔》说唱的人多,有影响的演员也很多,说唱此书,仅唱腔形成流派的就有马(如飞)调,魏(钰卿)调,沈(俭安)调,薛(筱卿)调,琴(朱雪琴)调,尤(惠秋)调,薛(小飞)调。
40年代以后,周云瑞和陈希安拼档弹唱 《珍珠塔》,周云瑞因精通乐理,通过艺术实践,在老师沈俭安的“沈调”基础上,吸收“祁调”、“俞调”、“陈调”的唱腔,所创造出的唱腔,被听众誉为“周云瑞调”。
赵开生师从周云瑞,受老师的影响,长期对弹词唱腔有所探索,在“周云瑞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广大听众称之为“赵开生调”。
由此可见,《珍珠塔》的弹唱艺人所创造的流派唱腔,成为创造流派最多的书目之一。
二、经典最多
通过《珍珠塔》的故事叙述,情节的展开,引出了《赠塔》《哭塔》《托三桩》《七十二他》《下扶梯》《抢功劳》《唱道情》《方卿见娘》《打三不孝》等等一连串的精彩回目。在大型会书,评弹专场演出中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喜闻乐见,被誉为经典段子最多的长篇书目之一。
三、影响最大《珍珠塔》被誉为小书当中的“王”。评弹界有“唱煞珍珠塔”的说法,这是因为这部书里唱段多,一回书就有好几段唱段,弹唱艺人在演出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吸收百家之长,创造出《珍珠塔》独有的艺术风格。
在马如飞等艺人的演出基础上,清代末年苏州的读书人,秀才,甚至相传还有当时的状元洪钧(1839年—1893年),字陶士,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状元。
陆润庠(1841年—1915年),字凤石,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 (今江苏苏州)人,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状元。都改过唱词,写过唱词。所以《珍珠塔》的唱词十分注重格式和押韵,弹唱起来朗朗上口,行腔流畅。
于是同期的艺人在演出中学习和借鉴《珍珠塔》的手法和唱词,修改和补充自己的长篇;甚至影响到后来新编的二类书目的创作,影响着评弹的发展。
《珍珠塔》的与时俱进
任何作品都是某一个时代的产物。《珍珠塔》的故事是反应当时封建社会的现实,揭露了旧社会的势力,同时宣扬了封建道德和礼教。当时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包翻身,光宗耀祖”,是当时人们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在未取得“成功”之前,听了《珍珠塔》充满激励;在“成功”之后,细细品味《珍珠塔》更是回味无穷,所以《珍珠塔》的故事必定人人推崇,人人喜欢。
再从当时的皇帝,封建王朝的统治需求背景下,也需要《珍珠塔》这样的作品宣传“忠孝”二字。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受了多大的苦,遭了多大的罪,只要一心为皇帝效力,为朝廷办事,总有扬眉吐气,鸡犬升天的一天。
所以好的作品就是能说出当时人们的心声,并鼓励、激励人们为心中的“理想”去孜孜不倦地奋斗。同时又是符合封建王朝的宣传,符合封建王朝的国家利益,所以《珍珠塔》是一部好作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珍珠塔》的问题就显而易见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各地在整理《珍珠塔》时,认识分歧,说法不一,觉得《珍珠塔》还是一个合乎封建礼教规范的爱情故事,不值得宣传,不值得去美化。有人主张:方卿不中状元,但假扮道士去羞辱姑母,骗姑母说是自己中状元,因方卿未中状元,便改成陈廉赖婚等等,可以说是改法不一,稀奇古怪。
针对这种情况,当时,陈云老首长说过:“《珍珠塔》反对人情势力,这是得人心的。”老首长话虽不多,言简意赅。《珍珠塔》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不必“大动干戈”。难道《红楼梦》等四大名著都要去改成现实作品?毫无必要!每一部作品都有她的艺术价值,我们要保护她,传承她,而不是把她改得面目全非。
《珍珠塔》的中心思想就是反对势力,其实这就具有现实意义。现在的社会不势力吗?势力在当今社会各个角落还是无所不在。所以这一点还是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的。但是我们现在不能就简单的去反对势力,像改成“方卿未中状元,假扮道士去羞辱姑母,骗姑母自己中状元……”这方卿不就是个“无赖”吗?这样的方卿不会讨人喜欢,还会令人生厌。
所以在《珍珠塔》的演出过程中,我发现了二个“中心思想”。一个自然是“反对势力”,但是还有一句唱词“天下谁人不势力?幸而势力得功名。”所以似乎 “势力”并非那么 “讨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往往“坏事”变成了“好事”,这也说不定。
另外还有一句唱词“大丈夫不可不成名”。态度积极了。无论别人对你是好是坏,你自己做得好吗?你让别人尊重你了吗?“没有作为,哪来地位?”自己毫无实处,毫无成绩,你还想让大家尊重你,不势力你?你太幼稚了!这个社会是现实的,所以只有自己脚踏实地,真干实干,干出点成绩,才会得到领导的赏识,社会的认可,大家的尊重,才会不被势力。这样的“中心思想”,我想是能被大家接受的。
《珍珠塔》的传承
作为《珍珠塔》第七代传人,对于《珍珠塔》的传承,我的想法很简单。首先是学习、模仿、照搬;其次是多听、多想、多练;最后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本身的条件创造和发挥。传承不能只做简单地复制,最简单地复制是录音,任何人都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复制。声音能模仿,唱腔能模仿,过门能模仿,但是老先生在演出时的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你能模仿吗?就算你学会了“形”,但你永远学不到“神”。有形无神的演出,还是不能和观众共鸣,我认为这样的传承也是失败的。
传统艺术就是一颗古木,要古木发新芽,甚至是枯木逢春,这就要我们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造,让这颗古木焕发出新的生命,让《珍珠塔》重现辉煌。